科研产出
不同饵料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感染WSSV存活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种饵料投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用投喂感染的方法人工感染WSSV。测定体长、体重以及各组的攻毒存活率,实验周期15 d。ANOVA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鲜活卤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实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量最小;投喂鱼肉组体长增长慢于投喂蛤蜊肉组,而体重的增长快于投喂蛤蜊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卤虫成体和投喂鱼肉两组的攻毒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投喂配合饵料和蛤蜊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卤虫组和投喂鱼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组和蛤蜊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表明,人工感染前的中国对虾幼虾少数携带WSSV,人工感染后全部个体检测到病毒特征片段。[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52-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锯缘青蟹血细胞的形态及分类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血细胞染色的抗凝剂、染色方法进行筛选。蟹样品体质量约250 g。采用亚甲基蓝、瑞氏法染色后,在Olympus油镜下观察、记数、测量,再结合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对锯缘青蟹血细胞进行分类。根据血细胞质中颗粒的有无、大小、折光性、染色特性及细胞的大小、核质比等,将锯缘青蟹血细胞分为4种:(1)无颗粒细胞,细胞质中无颗粒;(2)小颗粒细胞,细胞质中有深蓝色小颗粒;(3)中间型细胞,细胞质中既有深蓝色小颗粒,又有折光性红色大颗粒;(4)大颗粒细胞,细胞质中充满了具有折光性的红色大颗粒。4种血细胞的大小顺序从小到大依次为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中间型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核质比则相反,分别为54.01%、37.13%、25.37%、17.49%;其数量百分比分别占20.92%、40.30%、19.39%、19.39%。根据伪足的多少,对4种血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简单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水母类丰度的动力学特征
《动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水母类数量变化特征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水母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的第三大类群,其丰度仅次于桡足类和海樽类;其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丰度最高(5·37ind·/m3),秋季次之(2·23ind·/m3),冬季(1·82ind·/m3),夏季最低(0·88ind·/m3);其平面分布特征为近海高于外海;其数量变化首先来自优势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atlantica)和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的贡献,前者是近岸暖温种,后者是近岸暖水种;春季丰度变化与表层和底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夏季与底层水温相关,秋季与底层盐度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相关,4季总丰度与10m层盐度相关。盐度是影响水母类数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动力学因子,水温是次要因子;水母类高丰度区往往位于台湾暖流与长江径流交汇处偏冲淡水水团一侧。长江冲淡水在不同季节入海后的流向是决定高丰度分布区位置重要的动力学因子。该类浮游动物对沿海海域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Winkler法对75d(0.2~0.3g)和35d(0.02~0.03g)的半滑舌鳎幼鱼进行了在不同温度(17、20、23℃)、不同盐度(20、25、30、35)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测定。结果表明,75d组的相对耗氧率低于35d组;在同一体重组,盐度一定时,耗氧率取决于温度,即温度增高,耗氧率增大。而温度一定时,所测4个试验组中,盐度25时耗氧率最低,盐度20、30稍高,盐度35最高。75d组的窒息点高于35d组,高温度组窒息点较高,盐度25和30组的窒息点高于20和35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形目鱼类rDNA扩增及限制性位点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长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15个种的核糖体DNA(rDNA)18S rRNA基因与28S rRNA基因之间约2.5 kb的片段,并用7个限制性内切酶对该片段进行限制性位点分析。结果显示,使用LATaqDNA聚合酶及GCBuffer结合长PCR技术能够很好地扩增鲟形目鱼类的rDNA。根据酶切图谱可确定93个限制性位点,其中21个为保守位点,72个多态信息位点。HhaⅠ酶切的带型在所有个体中完全一致,提示这些位点对保持rDNA的功能有重要作用。一些酶的酶切产物长度之和大于扩增产物的长度,暗示鲟形目鱼类个体内存在多个rDNA等位基因。对种间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并构建UPGMA分子系统树,发现鲟科鱼类的系统关系与以往研究有较大差别,这可能是受个体内rDNA等位基因存在的影响,说明用酶切片段来重建鲟科鱼类的系统树不太可靠。文中还讨论了高GC含量模板的PCR扩增和rDNA在鲟形目分子系统关系中的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山对虾养殖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调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年采用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了乳山对虾养殖场1000余份样品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情况。结果显示,639例对虾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26·6%;77例蟹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18·2%;266例浮游动物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38·3%,3~9月份浮游动物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消毒后水体中浮游动物的阳性率仍很高;30例贝类样品检测均为阴性;204例底泥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17·6%,22例抽滤海水样品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虾、蟹类在传播WSSV中起着重要作用,贝类、海水传播WSSV的可能性很小,浮游动物、底泥在传播WSSV中的作用和机制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乳山对虾养殖场 白斑综合征病毒 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量化栅栏技术和创建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对食品保藏的意义
《食品工业科技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温度与水分活度(aw)和温度与pH对微生物生长速率联合作用的预测模型分析栅栏效应,由于食品中联合栅栏作用下,存在着微生物生长/非生长界面,探讨通过微生物生长动力模型来限定微生物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可能性。由于联合栅栏效应在不同的条件下,作用是不同的,有时是叠加的,有时是协同的。分析食品中栅栏作用就需要量化栅栏技术,量化栅栏技术可能为开发一种最低限度影响产品质量的新一代食品保藏技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栅栏技术 生长/不生长界面 预测模型 生长速度 食品保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多毛类的时空分布
《海洋环境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多毛类数量变化、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多毛类秋季平均丰度为23.68×10-2/m3,夏季8.59×10-2/m3,冬季5.80×10-2/m3,春季最低(1.20×10-2/m3);温度在多毛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中起主要作用,盐度次之。除了秋季,其他季节多毛类丰度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多毛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暖流势力消长和沿岸水有密切的联系,也同暖流势力从夏季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蛋白寡聚肽对鲈鱼和小白鼠蛋白消化率和蛋白沉积率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新鲜冷冻和20℃解冻放置48h太平洋狭鳕(Pollacbiuspollacbius)下脚料为原料,酶解、冷冻干燥后获得蛋白寡聚肽FPH-1、FPH-2;新鲜冷冻太平洋狭鳕下脚料直接冷冻干燥获得对照组蛋白FPR。通过小白鼠和鲈鱼实验,比较测定3组蛋白源的蛋白消化率和蛋白沉积率。分别以蛋白寡聚肽FPH-1、FPH-2和FPR配制饲料饲喂小白鼠10d,3组蛋白源之间AD、TD、NPU、BV值无明显差异(P>0.05);以蛋白质水解度DH=35.6%的蛋白寡聚肽FPH-1按0、4.2%、12.4%、21.2%的比例分别替代饲料中的蛋白质配制饲料饲喂鲈鱼60d,FPH-1替代饲料蛋白比例为12.4%时,特殊生长率(SGR)和蛋白沉积率最高(P<0.05),但当FPH-1替代饲料蛋白比例提高到21.2%时,其促生长效果和蛋白沉积率反而表现出降低趋势。
关键词: 太平洋狭鳕下脚料 蛋白寡聚肽 小白鼠 鲈鱼 蛋白消化率 蛋白沉积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鳀鱼生殖群体结构及其变化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多学科综合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1991年等相关历史资料,从体长组成、集群特征、年龄结构、性腺成熟度、性成熟系数、性比、摄食强度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鳀鱼生殖群体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鳀鱼生殖群体全长组成范围为6~16cm,优势长度9~12cm,长度组成年代际变化明显,生殖群体组成趋向小型化;(2)生殖群体由1~4龄鱼组成,与1991年相比1龄鱼比例增加,生殖群体的平均年龄减小;(3)6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鳀鱼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以IV期、VA期占优势,6月下旬IV期和VA期比例减少,VB期和VI-IV期比例增加,7月上旬VI-III期和VI-II期比例占优势,盛产期结束;(4)鳀鱼生殖期间摄食强度较弱,空胃率超过60%。(5)生殖群体按个体大小集群产卵,各群聚优势长度组成存在明显差别,性腺发育程度不一致。本文还对鳀鱼资源衰退给生殖群体结构和种群补充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生殖群体 年际变化 山东半岛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