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Triton X-100-无机盐双水相体系的相平衡模型及碱性蛋白酶在该体系中的分配系数模型
《化工学报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TritonX-100-无机盐双水相萃取体系在298K时的相行为,建立了包含界面吸附效应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液-液平衡模型及碱性蛋白酶在其中的分配系数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研究发现,该模型对中性范围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萃取体系的相行为及碱性蛋白酶分配平衡的模拟效果较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由于易结合离子而影响相行为,使体系更易分相;无机盐增大了碱性蛋白酶的表面疏水性,使碱性蛋白酶在疏水相中增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的构建
《应用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年~1999年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北部湾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模型由16个功能组构成,包括了哺乳动物和海鸟,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北部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模型分析表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以捕食食物链途径为主,其中无脊椎动物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04,哺乳动物占据了最高营养层.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2.2%,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2.3%,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2.2%.模型估算的可利用的生物量密度为8.7t.km-2,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只占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1.81%.当前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关键词: 生态通道模型 北部湾生态系统 生态网络分析 系统成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蒽醌提取物对建鲤抗应激及生长的影响
《动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750尾建鲤随机分成5组,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2.0%、4.0%大黄蒽醌提取物。从2005年7月到9月连续投喂70d后,对鱼体进行高密度应激,测定其生长、应激前后血液皮质醇、血糖、溶菌酶等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应激前添加大黄蒽醌提取物提高了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鱼体丰满度、血液溶菌酶活性,降低了饵料系数与鱼体死亡率,但是与大黄蒽醌提取物的添加水平不成线性关系,其中2.0%试验组还显著降低了血液皮质醇。高密度应激1d后,各组血液中的皮质醇、血糖、溶菌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照组最高,添加1.0%和2.0%大黄蒽醌提取物的试验组相对较低。应激前后各组鱼的攻毒试验表明:除应激前添加1.0%和2.0%大黄蒽醌提取物的组没有死鱼外,其它各组都有死鱼,其中对照组死亡率最高。因此添加1.0%-2.0%大黄蒽醌提取物提高了机体抗应激能力,并对病原菌感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了鱼体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1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鳙鱼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实验室克隆的17个鳙鱼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四川泸州和江西鄱阳湖的两个种群鳙鱼的遗传多样性及种质特性,计算和统计了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频率、遗传距离、遗传相似系数、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选择使用17个微卫星标记,其中有4个为单态标记,13个为多态标记。江西和四川鳙鱼群体每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325及3.88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531及2.676,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82.4及70.5,17个微卫星标记共有等位基因7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在0.077~0.960之间变动,平均为0.417,两群体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85和0.36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52和0.422,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7,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小型鱼类生态研究Ⅰ——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了东海区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东海区小型鱼类共有98种,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japonicum)、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尖牙鲈(Synagrop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各季节小型鱼类出现种类数及出现频率变化较小,渔获尾数和渔获质量变化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湾扇贝对海水中镉的富集规律研究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镉暴露实验中海湾扇贝不同器官组织富集、排放镉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水体中镉通过被动扩散进入海湾扇贝鳃,根据吸附等温线并结合直线拟合结果得海湾扇贝鳃对镉的单层饱和结合量为2.12μmol.g干重。鳃对镉的富集量和富集速率与水相中镉浓度成正相关关系,最高浓度组(2μmol.L-1)的镉富集量和富集速率分别为(1.5±0.52)μmol.g-1干重和(0.375±0.13)μmol.(g.d)-1。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量逐渐增加,14d(336h)后,内脏和鳃中镉富集达到平衡,但肌肉中镉富集是否达到平衡,尚需进一步研究。盐度对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富集在海湾扇贝体内的镉不断被排出,其中鳃的排放率最大,达到了38.3%,其次是内脏、肌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藻低聚糖对提高大菱鲆免疫机能的作用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养殖过程中投喂酶解制备的褐藻低聚糖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苗免疫机能的影响,对大菱鲆鱼苗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头肾淋巴细胞吞噬能力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褐藻低聚糖能够提高大菱鲆血液中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头肾淋巴细胞吞噬率较对照组提高15.4%,吞噬指数则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大菱鲆鱼苗的养殖过程中褐藻低聚糖可作为一种非特异免疫调节剂提高大菱鲆机体的免疫能力。
关键词: 褐藻低聚糖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免疫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
《台湾海峡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中根据1997~1999年和2001~2002年期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的43种共33 389尾鱼的体长(叉长、肛长)和体重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鱼种体长与体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3种鱼分别隶属于4目16科25属,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764~0.993,相关系数R2值相对较高,其中58%的R2值超过0.95.幂指数b值范围为2.50~3.44,平均2.90.盒须图分析表明,50%的b值在2.79~3.01范围.经初步分析,43种主要经济鱼类中,有16种为等速生长、22种负的异速生长和5种正的异速生长.
关键词: 渔业资源 体长与体重关系 生长类型 经济鱼类 南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对虾养殖环境污染及防控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分析了对虾养殖生产的外源污染、内源污染及养殖废水(废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状况,从及时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减少饲料投喂污染、妥善使用安全的养殖投入品、养殖废水(废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控养殖环境污染的对策,为对虾的健康、安全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