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饼干加工过程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规律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饼干制品中常有增塑剂检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防止饼干制品中增塑剂污染的关键。本文针对饼干加工工艺中涉及塑料制品的加工环节,采用特制的含6种增塑剂的PVC膜对饼干加工过程中增塑剂迁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时间和温度是增塑剂发生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6种增塑剂的迁移量随之增加,特别是高温的饼胚,增塑剂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迁入。DINP和DIDP的迁移速率高于DBP、BBP、DEHP和DNOP。在饼干加工的各个环节,原料或成品与含增塑剂的平台、容器或包装物接触均可导致增塑剂向饼干中的迁移。其中长时间的包装物接触是增塑剂迁移的主要因素。


木豆不同品种和叶龄对叶片氨基酸形成的影响和聚类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木豆(Cajanus cajan)叶片的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对19份种质资源和1~3叶龄的木豆叶片氨基酸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和叶龄的木豆叶片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以苏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67%、0.70%和0.48%,非必需氨基酸以丝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69%、0.66%和0.44%。除赖氨酸和丙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含量在木豆叶片中总体上随着叶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种质资源的木豆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聚类分析可将19个木豆种质资源划分为低氨基酸型(I)、中氨基酸型(II)、中高氨基酸型(III)、高氨基酸型(IV)等4大类型。这为高品质木豆叶茶的加工与高氨基酸木豆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丝瓜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果实褐变中的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是参与酚类物质氧化的主要酶类之一,在果蔬褐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丝瓜(Luffa cylindrical)中POD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丝瓜果实为材料,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技术克隆获得丝瓜POD基因,命名为LcPOD,GenBank登录号为:KM506755。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甜瓜(Cucumis melo,XP_008449774.1)、西葫芦(Cucurbita pepo,ABF68751.1)、黄瓜(Cucumis.sativus,NP_001295810.1)中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80%以上,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MotifScan分析表明,丝瓜POD氨基酸序列81~191位为过氧化物酶近端血红素-配体特征序列,55~66位为过氧化物酶活性位点特征序列,推测其属于典型的第Ⅲ类过氧化物酶。Wolf Psort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壁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cPOD表达量在丝瓜根中最高,茎中最低。在普通丝瓜(L.cylindrica)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有棱丝瓜(L.acutangula)中的表达量。在鲜切及采后储藏条件下,LcPOD基因表达量、POD活性、总酚含量与丝瓜褐变存在较高相关性。LcPOD可能在果肉褐变调控中起一定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丝瓜褐变的发生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丝瓜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丝瓜 褐变 过氧化物酶(POD) 基因克隆


基于2,5-噻吩二羧酸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英文)
《无机化学学报 》 2018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5-噻吩二甲酸和稀土盐为原料,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3个稀土金属配位聚合物{[La(OH)(SO4)]}n(1),{[La2(TDC)2(SUC)]}n(2)和{[Gd2(TDC)2(ox)(H_2O)4]·2H_2O}n(3)(H_2TDC=2,5-噻吩二甲酸,SUC=丁二酸,ox=草酸),分别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2和3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2和3均呈现三维网络结构,其中配合物2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a=1.372 8(4)nm,b=0.704 0(2)nm,c=2.136 2(6)nm,Z=8;配合物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a=1.934 3(4)nm,b=0.990 5(2)nm,c=1.252 8(3)nm,β=107.463(4)°,Z=4。


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垫料细菌多样性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明确发酵程度对垫料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微生物发酵床3个发酵等级垫料的细菌群落特征.测序共获得1198467条序列,包括33个门、73纲、272科,600属的细菌,发酵床垫料细菌多样性与发酵等级相关.其中中度发酵垫料细菌数量最多,深度发酵垫料细菌种类最多.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是优势菌类群.随着发酵等级的增加,垫料中的葡萄球菌科和皮杆菌科细菌含量减少,说明发酵床可以抑制致病菌,保护养殖健康.在3个发酵阶段,微生物发酵床中起主要降解作用的细菌不同.在轻度发酵时期,黄单胞杆菌科和间孢囊菌科细菌是主要的降解菌群;在中度发酵时期,变形菌门的腐螺旋菌科、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科、放线菌门的棒状杆菌科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特吕珀菌科起主要降解作用;在深度发酵时期,厚壁菌门梭菌目瘤胃菌科、拟杆菌门的紫单胞杆菌科、变形菌门的产碱菌科和假单胞菌科起降解作用.随着垫料等级的增加,粪便中的指示菌——瘤胃菌含量增加,可作为垫料更换的信号.PICRUSt分析显示随着发酵等级增加,细菌代谢水平下降.本研究可为发酵床猪粪的生物降解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发酵床垫料的管理与维护提供参考.


刺葡萄DF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茉莉花愈伤组织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从刺葡萄克隆获得的DFR基因为目的基因,同时从质粒p CAMBIA1302中扩增获得Ca 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并利用双酶切法构建由Ca MV35S启动子驱动DFR基因且带有NOS终止子的表达载体,验证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 CAMBIA1302-35S-DFR-NOS植物表达载体,并将该载体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采用农杆菌注射渗透法转化烟草叶片进行瞬时表达,经鉴定,转化后的烟草叶片中能检测到GFP基因的表达。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受体茉莉花愈伤组织,经多轮抗性筛选获得了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经PCR鉴定,茉莉花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中检测到GFP、Hyg和DFR基因等的存在,初步证明目的基因DFR已成功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茉莉花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验证了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转化茉莉花愈伤组织的可行性,为今后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丰富茉莉花的花色奠定基础。
关键词: 茉莉花 DFR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愈伤组织 遗传转化


狐尾藻净化生猪养殖场沼液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狐尾藻对生猪养殖场沼液的净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20、40、60 d 3个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狐尾藻生物量、植株养分、水体CODCr、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溶解氧及pH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30%沼液可以提高狐尾藻生物量和其体内氮磷钾含量,处理组相比空白组,生物量可以提高1.6~4.9倍、氮磷钾分别可以提高1.5~2.0、1.57~1.90、1.35~1.88倍;狐尾藻对沼液有一定净化能力,当水力停留时间为40 d时,狐尾藻对沼液的处理效果最好,沼液CODCr、氨氮及总磷去除率分别为65.99%、59.54%及90.06%。鉴于此,狐尾藻可作为猪场沼液净化的理想水生植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除草剂对不同种植年限柑橘园土壤氮转化过程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除草剂施用对柑橘园土壤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0年(林地)、种植10年和30年的柑橘园土壤中分别添加除草剂草甘膦和丁草胺后,尿素态氮含量、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橘园土壤中尿素第1 d的水解率、氮肥硝化率、反硝化作用损失总量以及N_2O和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林地土壤(P<0.05)。与10年橘园土壤相比,30年橘园土壤显著增加了尿素的水解速率、氮肥硝化率和CO_2排放量(P<0.05),但二者的反硝化损失量没有显著差异。施用草甘膦和丁草胺都显著促进了林地土壤的尿素水解(P<0.05),第1 d尿素态氮含量分别降低11.20%和12.43%;但对3种土壤氮肥的硝化率均没有明显影响。施用丁草胺显著降低了林地土壤的CO_2排放量(P<0.05),对两种橘园土壤的CO_2排放没有明显影响,但明显增加了两种橘园土壤的N_2O排放总量(P<0.05),分别比不施除草剂增加56.27%和85.41%;施用草甘膦对3种土壤的N_2O和CO_2排放均没有明显影响。可见,草甘膦和丁草胺的施用不会对柑橘园土壤的氮转化过程产生影响,但丁草胺显著增加了柑橘园土壤的N_2O排放。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4种烟嘧磺隆多元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生态毒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4种烟嘧磺隆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影响并评估其初级风险。采用饲喂法、点滴法和玻璃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8%烟嘧·氯吡嘧磺隆、16%烟嘧·硝磺·氯吡嘧磺隆、36%烟嘧·莠去津和22%烟嘧·氯吡·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危害商值和安全系数进行初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上述4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经口毒性48 h-LD_(50)(半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分别为68.03、1.60×10~2、1.40×10~2和>100μg a.i.·蜂-1,接触毒性48 h-LD_(50)分别为18.53、53.01、89.98和>100μg a.i.·蜂-1,危害商值均小于50,对意大利蜜蜂均为低毒且低风险。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24 h-LR50(半致死用量,median lethal rate)分别为1.88×10~(-4)、5.46×10~(-4)、2.12×10~(-3)和1.68×10~(-3)mg a.i.·cm~(-2),安全系数分别为0.16、0.23、0.59和0.51,其中8%烟嘧·氯吡嘧磺隆和16%烟嘧·硝磺·氯吡嘧磺隆对玉米螟赤眼蜂为高风险性,36%烟嘧·莠去津和22%烟嘧·氯吡·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为中等风险性。因此,这4种复配制剂对蜜蜂成年工蜂的风险性较低,但对赤眼蜂的风险性较高,所以在喷洒防除期间应与赤眼蜂释放期错开。
关键词: 烟嘧磺隆 意大利蜜蜂 玉米螟赤眼蜂 急性毒性 风险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