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U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前处理优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定性和定量测定水产品中6种氟喹诺酮类(FQs)药物残留.考察了提取液类型、提取液甲酸体积分数、净化方式、脱水剂用量等影响浓缩富集效果的因素,确立了样品采用酸化乙腈溶液提取、正己烷脱脂并以无水硫酸钠除水等步骤.在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下,色谱分离柱选用BEH C18色谱柱,流动相选用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20 mL/min.结果表明,6种氟喹诺酮类标准品均在1~1 000μg/L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8),在2~100μg/kg添加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在76.9%~95.9%,相对标准偏差在4.8%~9.2%,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和0.2μg/kg.
关键词: 水产品 氟喹诺酮类 样品前处理 优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分类及多样性产生机制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鱼类是最先出现免疫球蛋白的低等脊椎动物,对研究免疫球蛋白的起源、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IgM和IgD是最先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鱼类免疫球蛋白,随着科技进步和研究深入,陆续在斑马鱼(Danio rerio)、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及鲤鱼(Cyprinus carpio)中发现了IgZ、IgT、IgM-Z等。与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一样,不同种鱼,甚至同种鱼不同个体间,免疫球蛋白的形态结构、基因类型、生物学功能等均有差异。为了进一步认识鱼类免疫球蛋白及其免疫应答的机制,本文综述了鱼类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多样性机制等。


黑龙江流域江鳕的胚胎发育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采用固定后剥离卵膜后拍照的方法,在平均水温1.61℃下系统观察了黑龙江流域江鳕(Lota Iota Linnaeus)的胚胎发育。根据发育特征,将江鳕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六个大的发育阶段。黑龙江流域江鳕受精卵为淡黄色,近似圆球形,具有微粘性,比重略大于水,内部紧靠卵膜分布大量的脂肪滴,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01±0.11mm,在平均水温为1.61℃水温条件下受精卵至破膜共历时1746h,需4106.98℃.h,进一步细分为21个发育时期。将黑龙江流域江鳕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江鳕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为黑龙江流域江鳕的人工养殖和自然资源的复壮提供了基础资料。


不同品牌饲料对斑节对虾生长及水质影响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选取6种不同品牌斑节对虾商品饲料(D1、D2、D3、D4、D5和D6)进行60 d养殖试验,评价其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生长及水质的影响。D1、D5和D6的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2和D4(P<0.05);D5和D6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D2和D4(P<0.05)。D4和D5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D1~D3各饲料(P<0.05)。第20天水体化学需氧量(COD)D1最低,显著低于D5和D6(P<0.05)。第40天时D5和D6的COD显著低于D1~D4各饲料(P<0.05),D2的氨氮(NH+4-N)最低,显著低于D4~D6各饲料,总氮(TN)、总磷(TP)分别在D4、D6最低。第60天时D1和D2的NH+4-N显著低于其他各饲料(P<0.05),D5和D6的TN显著低于D1~D4各饲料(P<0.05),而TP在D2最低,显著低于D1和D4(P<0.05)。氮(N)排放率在D1和D6显著低于其余4种饲料(P<0.05),磷(P)排放率则D1最低。投喂D1、D5和D6能够使对虾获得较优生长性能,且对水体污染最小。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VP4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流行株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实验构建了能高效表达GCRV HZ08株主要衣壳蛋白VP4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2a-S6,利用纯化的VP4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过克隆和筛选,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VP4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C2、2F3和5E5。抗体经亚型鉴定均为IgG1,轻链为κ链;间接ELISA试验证明,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Ab可特异性识别GCRV-HZ08,与GSRV,ISKNV,IHNV均无交叉反应。选择2C2作为腹水生产细胞株,免疫小鼠后腹水ELISA效价为1∶720 000;IFA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这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Ab能够特异性识别GCRV-HZ08病毒粒子。本实验制备的MAb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为GCRV流行株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VP4蛋白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高体(鰤)类结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使用组织病理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美兰染色法对患有疑似类结节病的高体(鰤)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和观察.结果显示,患病高体蛳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白色小结节,直径大约1 mm;活体压片,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有散在短杆状细菌和大量呈团块状聚集的细菌结节;光学显微镜下,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细菌聚集形成的嗜碱性结节,肾间质淤积的血液中也有大量细菌;透射电镜观察到肾脏和脾脏中有些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有些菌体聚结成团形成结节,未见病毒颗粒.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到两端极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长0.8~2.6 μm,宽约0.6~1.2μm.患病高体(鰤)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淤血和淋巴细胞增生;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依组织病变、病原形态和特性,患病高体师为类结节病.


我国不同地理群体栉江珧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通用引物对5个栉江珧野生群体(山东长岛、山东日照、山东文登、广东湛江和海南海口)28S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别得到983bp和623bp的片段,基于28SrRNA序列分析系统发生的结果表明,栉江珧与Atrina vexillumju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基于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山东文登群体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MOVA分析显示,群体遗传分化系数为0.1323(P<0.001),说明栉江珧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的变异。由28SrRNA和COI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推测,由于地理隔离,我国栉江珧南北方群体可能早已分化为不同亚种。这些数据为我国栉江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补充了分子生物学资料。
关键词: 栉江珧 28SrRNA COI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草鱼呼肠孤病毒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衣壳蛋白VP6编码基因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病毒全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GCR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在63℃下1 h内实现靶片段的大量扩增,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呈现梯型条带,反应体系中添加SYBR Green I荧光染料后,绿色阳性结果明显区别于橙色阴性结果。该检测体系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检测灵敏度高,其最低检测限为33 pg,与常规RT-PCR方法相比较,灵敏度高10倍,且与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CR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大鲵虹彩病毒(GSIV)等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灵敏度及特异性高,且不需昂贵仪器设备,为快速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与诊断草鱼出血病提供了简捷快速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呼肠孤病毒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


哲罗鱼稚鱼最佳投喂策略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哲罗鱼稚鱼的最佳投喂策略,设置了饥饿再投喂试验、饥饿再投喂恢复试验以及日投喂频率试验.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试验中,各饥饿组未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但在饥饿再投喂恢复试验中,各饥饿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生长,其中S1/2组(饥饿1/2 d投喂1/2 d)体质量的增加量与对照组接近,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表明在哲罗鱼早期稚鱼阶段(体质量0~2 g,水温9~15.3℃),S1/2是可以考虑使用的投喂方法.日投喂频率试验中,T3组(日投喂3次)体长、体质量的增加量以及特定生长率均最高,饵料转化率也相对较高.表明在哲罗鱼后期稚鱼阶段(体质量2~21 g,水温8.8~15.5℃),以日投喂3次为宜.


缘管浒苔C_4途径主要光合作用酶活性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缘管浒苔是一种绿潮藻,在解析其转录组的基础上,发现缘管浒苔中存在编码丙酮酸磷酸双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等C4途径关键酶的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缘管浒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rbcL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培养条件下缘管浒苔rbcL基因的表达量比较高,在胁迫条件下表达量比较低;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在某些胁迫条件(如干出、高盐和低盐)下表达量会升高.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在光合碳同化过程中都起作用,而且在干出、高盐和低盐等胁迫条件下,丙酮酸磷酸双激酶的酶活性会显著升高.以上结果表明,在某些胁迫条件下,丙酮酸磷酸双激酶酶活性的升高可能改变了缘管浒苔碳代谢途径的走向,C4代谢途径功能加强,这可能提升了缘管浒苔耐受胁迫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其广泛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