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3 CSCD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沿海国家都相继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海洋领域科学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渔业大国,但与海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捕捞装备与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分析了我国渔业捕捞装备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外相关研究报告对我国海洋捕捞渔业装备技术的评述与趋势判断,以及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制度对我国海洋捕捞装备技术的影响与突破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实现我国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影响大鲵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
《淡水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帮助提高大鲵(Andriasdavidianus)幼苗培育技术,全面阐述了水质、放养密度、开口时间、饵料、水温和光照等六种关键因子对大鲵幼苗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幼苗 生长 影响因素


环境中氨基脲消解规律及对斑点叉尾鮰残留评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环境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在池塘和鱼体中的蓄积消解规律,采用全池泼洒呋喃西林的给药方式,采集环境(水样和底泥)和斑点叉尾鮰组织(皮肤和肌肉)样品,采样工作持续1年,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对样品中SEM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SEM初始阶段具有较高的消除速率,随后消除速率趋于平缓,并维持较长时间,底泥中SEM浓度随时间呈非线性下降;实验前5d,鱼皮中SEM出现了短暂蓄积后随时间呈线性下降,肌肉中SEM消除规律与水体中相似;水体、肌肉和鱼皮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7、2.09、2.42d,水环境与斑点叉尾鮰组织中SEM浓度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至实验结束时,水体中和鱼体内氨基脲最终降至低于检出限(0.5μg·kg-1),底泥中氨基脲仍高于检出限;斑点叉尾鮰体内氨基脲含量与水环境密切相关,但鱼体中SEM并未出现明显富集。
关键词: 养殖环境 斑点叉尾鮰 呋喃西林代谢物 氨基脲 消除 蓄积


海带发酵产甲烷的初步研究
《可再生能源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大型海藻发酵生产甲烷,可以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新的途径。试验以海带为原料,研究其发酵产气过程及甲烷的产量,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盐度、温度、起始pH对甲烷气体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优化后的发酵条件:盐度6.58,温度28.92℃,起始pH 7.07。采用优化后发酵条件进行海带发酵,60 d总产气量达到6 310 ml,与优化前产气量(5 378 ml)相比提高了17.3%。


我国几种重要经济贝类中砷的含量及其形态特征转化规律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贝类中砷的含量及其形态特征,实验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结合体外全仿生消化模型分析了我国几种重要经济贝类中砷的形态特征及4种主要有毒砷形态的含量。结果显示,缢蛏中总砷含量最高,浓度为5.68 mg/kg,毛蚶4.83 mg/kg,栉孔扇贝、牡蛎和鲍鱼的含量为2.26~2.70 mg/kg,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中总砷含量较低,分别为1.35和1.57 mg/kg。砷甜菜碱(AsB)是所有贝类水提液和胃肠全仿生消化液中砷的主要形态,尤其对于毛蚶,AsB是唯一的砷形态。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缢蛏水提液中分别检测到0.025、0.008和0.300 mg/kg As3+,另外缢蛏水提液中还检测到0.115 mg/kgAs5+。除毛蚶和贻贝外,其余5种贝类的水提液中均检测到不同浓度的DMA,其中缢蛏中DMA浓度最高,为0.674 mg/kg。将贝类样品经过胃和肠消化液作用后,仅在缢蛏的肠消化液中检测出DMA,其余6种贝类中均未检出4种主要有毒砷形态。研究表明,贝类体内的砷形态及含量与在胃肠消化液作用后的砷形态及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尤其表现在4种主要有毒砷形态。
关键词: 贝类 砷 形态分析 体外全仿生消化 HPLC-ICP-MS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洋生物中的多环芳烃
《分析测试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海洋生物体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的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对海洋鱼类、虾类、贝类和蟹类等生物样品的提取、净化和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正己烷-二氯甲烷(2∶1)作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60%硫酸溶液和中性氧化铝-弗罗里硅土混合层析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在优化条件下,16种多环芳烃的线性范围为0.005~0.500 mg/L,相关系数(r)不低于0.998 4,检出限为0.03~0.28μg/kg。加标水平为2、20、100μg/kg时,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55%~118%、80%~114%和79%~113%,相对标准偏差(RSDs,n=6)均小于10%。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能满足海洋生物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的要求。


微生物发酵罗非鱼骨粉工艺条件的优化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乳酸菌对罗非鱼骨粉进行发酵,并对最适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骨粉的最适发酵菌株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装液量为30%,料液比为1:5(m/V),最适糖类为葡萄糖,起始pH值自然;混合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游离Ca2+含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发酵时间>葡萄糖用量>接种量>发酵温度>骨粉粒径,其中发酵时间对游离Ca2+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8d、接种量8%、葡萄糖用量5%、温度37℃、骨粉粒径<0.075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