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位池塘循环水养鱼系统的夏季浮游植物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养殖梭鱼的一种高位池塘循环水养鱼系统的夏季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分析,发现样品中浮游植物密度很大,总密度高达5.5×105cell/mL;浮游植物总湿重高达66.333 mg/L。湿重的优势群落是硅藻门的针杆藻属和小环藻属,二者分别占总湿重的29.48%、54.55%,其中针杆藻属的优势种为两头针杆藻。研究结果与夏季易出现蓝藻门和绿藻门的传统养殖池塘情况不同,表明养鱼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在高温的夏季也能调节为硅藻门占优势,为养鱼池藻相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渔业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浅析——基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援外培训工作实践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渔业技术援外培训项目动态变化规律,摸清中国渔业技术援外培训政策趋势。本研究对淡水渔业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30年的援外培训项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1世纪初,学员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女学员所占比例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1.45%;对学员数量居前十五的受援国分析表明:中国政府援助对象主要为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以周边邻国为重,其中菲律宾女学员占有比例最高。自20世纪90年代起,受援国数量每5年基本都呈现出相同的增幅,但进入"十一五"后,平均每个班的培训时间从80天降至35天。


2003~2010年长江下游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年际变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年3月~2010年3月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的定置网调查结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期内,安庆和常熟江段共出现鱼类67种,隶属12目22科50属。其中,安庆江段有50种,隶属6目11科34属,常熟江段有52种,隶属12目21科44属,两江段均是鲤形目的物种数占绝对优势。安庆江段共出现9种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优势种为鲫和瓦氏黄颡鱼,都是5次,出现次数最少的优势种为、黄尾鲴、鳜,都是1次;常熟江段共出现11种优势种,每年都出现的优势种有鳊、鲢和鲫,仅一年为优势种的有铜鱼、鲤和贝氏。Simper分析表明安庆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61.47%,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73.36%,安庆和常熟江段平均相异度为76.84%,应用相似性分析检验得出安庆和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 长江下游江段 鱼类群落结构 年际变动 多元统计分析


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概况与思考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3
摘要:产地监督抽查工作作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在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工作实际,以最近5年监督抽查工作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监督抽查工作主要围绕全国30个省市20余个主要养殖种类开展,平均每家养殖企业抽检1.56个样品,监督抽查合格率逐年提升,2012年合格率已达到98.5%。本文对监督抽查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政策建议。


南海鸢乌贼生物学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鸢乌贼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种类,研究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对于资源评估和管理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鸢乌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关于鸢乌贼仔稚鱼的研究较少,稚鱼期结束的标志不明显;成鱼分为4个主要种群和2个次要种群,即大型群、中型群、小型群和微型群,其中中型群根据内壳特征分为中型单轴群和中型双轴群;鸢乌贼的分布具有岛屿相关性,通常夜晚上升到水面,白天下降到深水层;鸢乌贼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鱼类、海洋哺乳类的主要饵料,同时本身也是甲壳类、小型鱼类的捕食者,另外还有自食的特性;鸢乌贼广泛分布于38°N~40°S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资源量丰富,其中我国南海的可捕量为130万~200万t/年。


孔雀石绿在南美白对虾苗中的消除规律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孔雀石绿在虾苗中的蓄积与消除规律,达到对孔雀石绿的禁用监控。本实验对初始体长约0.9cm的南美白虾苗以0.15μg/mL质量浓度孔雀石绿进行药浴2h,再转移到室外自然环境中进行养殖,并连续采样监测。将取得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其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南美白虾苗中代谢较快,其含量降至检测限以下只需要3d。而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存留时间较长,消除过程缓慢,需长达9d,可以做为检测的标志物。


海洋红酵母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免疫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及免疫的影响,配制6种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D1,对照组)、0.25%(D2)、0.50%(D3)、1.0%(D4)、2.0%(D5)、4.0%(D6)的海洋红酵母,对初均重为3.4(±0.048)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56 d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D3组对虾终均重和增重率(WG)高于其他各组并显著高于D5组,D5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低于其他组。饲料系数(FCR)随海洋红酵母添加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D6组FCR显著高于D1、D2、D3组。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HSI)及对虾水分、灰分和粗脂肪没有显著性差异,D5组虾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1组。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除D5与D1组的血清LSZ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组LSZ活力都显著低于D1组。与D1组相比较,D3和D4组的血清酚氧化物酶(PO)活力无显著性差异,D2、D5和D6组的PO活力显著高于D1组。D3和D5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低于D1组,D1、D2、D4和D6间血清SOD活力无显著性差异;肝胰腺SOD活力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与D1组相比较,D4、D5和D6组的肝胰腺SOD活力无显著性差异,D2和D3的肝胰腺SOD活力显著低于D1组。表明海洋红酵母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免疫有促进作用,建议添加量不高于0.5%。


农业公益性研究所绩效管理研究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2013
摘要:文章在绩效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对研究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如考核内容的设置、考核指标、评判标准、考核实施和结果运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对评价工作、绩效指标的设置、行政部门职能履行等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提供了思路。


珠江口水、沉积物及生物体As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年2、5、8及11月对珠江口进行了水、沉积物和生物体As含量的调查,分析其分布特征以及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中As含量平均值为2.88μg.L-1,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11月份显著高于其它3个月份(P<0.05).全年珠江口水体八个河口在地域分布上As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虎门、鸡啼门、磨刀门、崖门、洪沥门、蕉门、横门、虎跳门.表层沉积物As含量平均值为38.73 mg.kg-1,沉积物中As含量均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但均未超三类标准.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横门含量最高,为(70.5±2.0)mg.kg-1,显著高于其它7个口门(P<0.05),而其它7个口门差异不显著.各口门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横门、洪沥门、鸡啼门、虎门、崖门、磨刀门、虎跳门、蕉门.表层沉积物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与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结果一致,横门为中等污染水平,其余站点均为低污染水平.采集代表性生物样品,其中11种鱼类As平均含量为0.587 mg.kg-1,部分受检鱼类超出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超标率为37.8%,肉食性鱼类平均含量要略低于杂食性鱼类,但不同食性和不同生活水层的鱼类As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受检生物样品虾的含量为0.314 mg.kg-1,符合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与历年比较发现珠江口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As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与其它河口相比较发现珠江口As污染在对比的河口和海湾中受污染程度较高.


日本福岛核泄漏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分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射性核素有110Ag、134Cs和137Cs,其中110Ag在3种核素中含量百分比最高,在90%以上,134Cs只占0~1.5%,137Cs也只为0.2~1.3%。在所有站位中,110Ag、137Cs、134Cs 3种核素均在同一站位(155.08°E、42.17°N)含量达最高,分别为101.31、32.63、32.63 Bq·kg-1。另外,对比了靠近日本西侧的日本海海域样品,检测到的110Ag核素含量为1.50 Bq·kg-1、137Cs核素含量为0.05 Bq·kg-1,但未检测出超出本底的134Cs,总体放射性核素含量比日本以东的公海海域明显要低,暗示这次日本核泄漏对西部海域海洋生物的影响比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