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典型海产小杂鱼机械去脏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产小杂鱼前处理设备短缺现状,开展小杂鱼机械去脏试验研究。利用去脏加工试验平台,选取深水红娘鱼(Lepidotrigla abyssalis)、叉斑狗母鱼(Synodus macrop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作为小杂鱼典型代表,分别进行2种剖腹去脏布置方式、2种剖腹刀具构型、4种除脏轮构型以及剖腹刀具和除脏轮的转速转向变化、夹送带线速度与其不同的匹配组合对去脏效果和感官质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种小杂鱼以剖腹去脏装置下置式并匹配以高转速无齿圆盘刀逆向剖腹和低转速仿形异构齿除脏轮逆向去脏加工方法比较合适;平肚型类的深水红娘鱼和侧扁型类的小黄鱼还可采用适当构型的三角形齿或梯形齿除脏轮进行逆向去脏加工方法;机械方法的生产率是手工方法的8~12倍,能够实现某些小杂鱼品种的鱼内脏100%除净率和近似零损伤鱼体的质量效果。海产小杂鱼机械去脏加工技术路线可以设计为:去头后的小杂鱼—定向与有序喂料—夹带定位与输送——圆盘刀旋切鱼腹—夹带定位与输送—鱼腹张开—除脏轮去除鱼内脏—夹带定位与输送—去脏后的鱼体输出漂洗。该研究可为小杂鱼机械去头去脏加工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加工设备 试验 剖腹装置 去脏装置 除脏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泥螺种群夏季分布特性及其与底质环境的关系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3)黄河口南岸滩涂泥螺密度均值为16.7ind/m2,明显高于北岸的0.6ind/m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各断面泥螺密度(x)与泥螺个体的平均壳长(y)变化趋势相反,其关系式为:y=-0.1801x+19.184,R2=0.776,呈显著相关(P<0.05),泥螺的个体规格与密度成反比,即泥螺密度越高的站位,个体规格越小;4)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泥螺种群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5)泥螺种群密度与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回归关系显著(P<0.05),说明食物可能是影响泥螺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泥螺 种群 底质环境 黄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保种策略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9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引物对哲罗鱼保种群体332个个体(由4个子代群体组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29对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为2~1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961 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42和0.675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4个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趋势为B7(F1♀×野生♂3×3)略高于B10(F1♀×F1♂3×3),B10(F1♀×F1♂3×3)略高于B6(野生♀×野生♂3×3),B9(F1♀×F1♂1×1)最低。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趋势为:除F1♀×F1♂1×1群体外,野生♀×野生♂3×3群体与F1♀×F1♂3×3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F1♀×野生♂3×3群体与F1♀×F1♂3×3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基于个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树结果表明,自繁群体B6(野生♀×野生♂3×3)、B9(F1♀×F1♂1×1)、B10(F1♀×F1♂3×3)各自聚在一起,杂交群体B7(F1♀×野生♂3×3)则分为2支。本研究讨论了种群数量较少的珍稀动物保持后代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可能性。

关键词: 哲罗鱼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保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的生长、发育与性成熟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养殖条件下斑节对虾的生长、外生殖器发育、性腺发育及性成熟之间的关系,对其养殖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斑节对虾雌雄外生殖器官发育和头胸甲长呈线性关系;②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斑节对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个体无显著差异。雄性精荚出现的生物学最小型个体为头胸甲长3.1 cm,体长11.1 cm,体质量20.0 g;雄性性成熟个体的头胸甲长3.7 cm,体长13.0 cm,体质量37.0 g。池养雌性斑节对虾的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个体以纳精囊的发育完全(可与雄虾交配)为标志,其最小性成熟个体的头胸甲长4.3 cm、体长15.1 cm、体质量53.0 g,雌性性成熟个体为头胸甲长5.0 cm,体长17.0 cm,体质量75.0 g以上;③池塘养殖斑节对虾性成熟与日龄和养殖环境相关。鱼塭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20 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160 d;池塘养殖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50 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260 d。鱼塭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165 d前后,性成熟日龄205~236 d,池养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240~280 d,性成熟日龄295~360 d以上。

关键词: 池养斑节对虾 生长 发育 性成熟 年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鳖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我国鳖产业养殖规模、养殖区域及养殖模式,分析了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我国鳖产业的发展对策,即应加快建设鳖原良种场、加强良种的选育工作,开展健康生态养殖、减少温室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探索符合现代养殖需求的鳖产业经营模式,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加大鳖产品精深加工的开发力度、推进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鳖产业 面临问题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曹妃甸填海造地时空分布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初步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2003、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和2011年共8景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后经主成分分析(PCA),获得7个时段曹妃甸填海造地的时空分布信息。研究表明:2003-2011年期间,曹妃甸填海造地面积约274.7km2,其中永久陆地区域231.9km2,2003年填海造地工程开始后,填海造地面积逐年增长,其中2007-2008年期间填海造地面积增幅最大,近几年填海造地的面积有所下降;围填海造地后,曹妃甸海域的滩涂面积逐年减少,滩涂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海水潮流的自然流向,阻碍了海水的对流和交换。

关键词: 曹妃甸 填海造地 遥感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卵中的17种氨基酸

色谱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测定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和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鱼卵中17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采用6.0mol/L的盐酸水解鱼卵,提取液经低压浓缩、碱性中和,然后以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AQC)为衍生试剂在pH 8.8硼酸盐缓冲溶液中衍生化。采用的色谱分离柱为Waters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3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pH 3.5)和乙腈(含0.15%(v/v)甲酸及30 mmol/L乙酸铵),梯度洗脱,流速为0.7 mL/min,在260 nm波长下检测。17种氨基酸在5.0~1 000μmol/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5 0)。以标准加入法测定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00、500、750μmol/L的添加水平下,17种氨基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5.4%~107.3%,RSD为2.19%~12.3%。以3倍信噪比(S/N>3)计方法的检出限,17种氨基酸的检出限为0.94~4.04μmol/L。应用该方法检测了3种鲟鳇鱼鱼卵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靠。

关键词: 柱前衍生 超高效液相色谱 氨基酸 鱼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镉对中华倒刺鲃肝细胞DNA的损伤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中华倒刺鲃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倒刺鲃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检测指标包括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Olive尾矩。结果显示,低浓度的镉虽然并不会引起试验鱼明显的中毒症状,但已经对肝脏DNA产生损伤。0.01 mg/kg组4个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05 mg/kg组尾部DNA含量、尾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0.1 mg/kg组4个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鳞四指马鲅耳石形态特征的观察

海洋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0年2月-2012年5月从江苏启东、福建东山、海南海口、广东湛江和台湾沿海海域采集到的192ind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标本,取3对耳石,并以矢耳石长、宽、重、长宽比、面积、周长、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密度等指标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研究多鳞四指马鲅的耳石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多鳞四指马鲅矢耳石都有基叶和翼叶,中央听沟明显,前缘开阔,后缘窄且闭合.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状随个体生长变化明显,叉长较短的样品,耳石呈瓜子状,边缘规则;叉长较长的样品,矢耳石呈狭长叶片状,边缘有较多波浪形突起.矢耳石形态特征比较显示:多鳞四指马鲅矢耳石在形态上更接近鲈形目鱼类耳石形态,这支持将多鳞四指马鲅归为鲈形目鱼类.矢耳石平均密度为0.80mg·mm-1,平均矩形趋近率为0.70,成形系数为0.58,耳石长是叉长的2.82%-3.42%,重量占体重的0.06%o-0.59%o.矢耳石度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其叉长、体重的变异系数,矢耳石形态的稳定性高于其身体形态的稳定性.多鳞四指马鲅矢耳石长、宽、重、长宽比与叉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与宽符合幂函数关系.密度、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耳石长占叉长比、耳石重占体重比等参数可以作为表征参数,来衡量多鳞四指马鲅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 多鳞四指马鲅 耳石 形态特征 度量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酸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

海洋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蟹和雌蟹体内药动学,检测了盐酸沙拉沙星对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建立了药动/药效(PK/PD)关系。盐酸沙拉沙星以30 mg.kg-1单剂量口灌给药中华绒螯蟹,雌蟹和雄蟹血浆沙拉沙星浓度-时间关系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动力学模型。雌蟹和雄蟹血药达峰时间(Tmax)为4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5.619±1.192 mg.L-1和7.775±1.426 mg.L-1。沙拉沙星在雌蟹和雄蟹体内分布广泛,其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3.801 L.kg-1和2.871 L.kg-1;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51.982 h和55.956 h,总体清除率(CLs)为0.138 L.(kg.h)-1和0.087 L.(kg.h)-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09.1 mg.(L.h)-1和325.5 mg.(L.h)-1。中华绒螯蟹扣蟹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HX1b1、维氏气单胞菌CMX313和CMX4对盐酸沙拉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5μg.mL-1、0.25μg.mL-1和0.25μg.mL-1。以30 mg.kg-1单剂量给药,嗜水气单胞菌HX1B1的Cmax/MIC值分别为15.55(雄蟹)和11.24(雌蟹)、AUC0-24/MIC值分别为197(雄蟹)和145.4(雌蟹),维氏气单胞菌CMX313和CMX4的Cmax/MIC值分别为31.1(雄蟹)和22.48(雌蟹)、AUC0-24/MIC值分别为394(雄蟹)和290.8(雌蟹)。由此可见,盐酸沙拉沙星在雌雄蟹体内的药动学数据有一定差异,但不是很大。以30 mg.kg-1剂量拌料给药,即可以有效防治上述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盐酸沙拉沙星 药动学 气单胞菌 药效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