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氨基硅烷化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3O4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先后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MNP进行表面功能修饰,成功制备了硅烷化磁性纳米粒子(SMNP)和氨基磁性纳米微球(AMNP)。通过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合成粒子进行形貌、结构、磁性能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材料平均粒径约为7~10nm,结晶性能良好;3种粒子均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MNP、SMNP和AMNP的饱和磁化强度值分别为47.9、33.0和19.5emu/g;氨基含量为5.7%。利用AMNP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开展酶的固定化研究,最大吸附量为41mg/g。


循环水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性和功能多样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Biolog Eco微板技术,以循环水养殖池塘和对照塘为试验对象,研究池塘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代谢特性和功能多样性,探讨生态调控措施对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塘P7、P8和循环塘P1、P2细菌总数、微生物代谢活性、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循环塘高,其次是P3、P4、P5,P6最低。各池塘微生物对糖类的利用率最高(31.0%~48.7%),其次为羧酸(13.4%~18.0%)、氨基酸(10.1%~20.5%)和聚合物(9.4%~17.0%),胺类和酚类的利用率分别为5.7%~9.7%、4.95%~7.50%。主成分分析可将不同池塘的微生物群落明显区分开来,说明不同池塘的微生物群落有着不同的碳源代谢特性,受影响最大的是含氮化合物和聚合物的代谢。


基于安卓智能手机的鱼类体长、体重及肥满度的测定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拍照测量技术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长测定方法:只要用手机的手写笔作为尺寸参照物放在黄鳝旁边,即可通过拍照测定其体长;得到体长后可通过黄鳝体长—体重的回归模型进行体重估算。研究发现:体长—体重回归模型在估算较大的黄鳝时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杠杆原理的利用手机手写笔作为秤杆来准确测量黄鳝体重的方法,最后将上述方法及模型集成到安卓手机软件中,构建了一个基于安卓手机的黄鳝体长、体重及肥满度的测定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测定体长、体重及肥满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9%及5%;该系统可准确、方便、无损地测量黄鳝体长、体重及肥满度等参数。


钢质渔船船体腐蚀原因及对策探讨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钢质渔船船体经常出现腐蚀现象,文章系统阐述了其腐蚀的原因和对策,查明了船体腐蚀主要是由电化学腐蚀引起的,其根本原因是电位梯度产生电流,通常采用涂层保护和阴极保护2种方法进行腐蚀防护。文章从工艺、安装、系统维修和经济性4个方面对阴极保护中的牺牲阳极和外加电流2种阴极保护方法进行对比。在渔船靠泊情况下,对阴极保护中外加电流保护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采用ANSYS软件建立海区电场计算模型,通过边界元数值计算求得海区电场的电位分布情况,进一步提出新的消除靠泊渔船电化学腐蚀的解决方案。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与底泥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体和底泥沉积物中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LMG)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水样直接利用MCX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底泥采用乙腈和二氯甲烷混合提取液超声提取。采用BEH C18(1.7μm,50 mm×2.1 mm)色谱柱对待测物进行分离,以0.1%甲酸/乙腈-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多反应正离子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00μg/L,r2≥0.995。空白水体在1.0、10.0、100 ng/L 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7%~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2%~11.4%,检出限(LOD)和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2ng/L和0.4 ng/L。空白底泥样品在0.20、2.00、20.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2%~91%,RSD为6.3%~11.6%,检出限(LOD)和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02μg/kg和0.04μg/kg。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实际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和底泥中MG和LMG的残留测定。
关键词: UPLC-MS/MS 检测 水体 底泥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脂肪酸指纹标记的多元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区的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脂肪酸组成状况及群体差异,并建立群体判定的指纹标记以应用于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实验应用脂肪酸指纹标记结合多元分析方法在表型水平上研究中国四大海区中湛江、大连、连云港、东营、舟山和漳州海区6个天然群体秋冬季三疣梭子蟹的脂肪酸差异,并建立了群体判定的脂肪酸指纹标记。结果表明,四大海区6群体三疣梭子蟹脂肪酸存在显著差异(P<0.01),均含有27种脂肪酸。其中,反式油酸、棕榈酸、DHA、EPA和芥酸这5种脂肪酸的总含量在6群体中均高达82%以上。油酸、二十碳一烯酸、芥酸、ARA和EPA这5种脂肪酸作为脂肪酸指纹标记可以有效的对中国四大海区的6群体秋冬季雌性三疣梭子蟹进行种质鉴定,其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8.46%。应用所含的27种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四大海区6群体三疣梭子蟹系统聚类结果与地理距离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种脂肪酸组成的群体差异可能与栖息地食物组成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四大海区三疣梭子蟹的种质鉴定和原产地资源保护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地理群体 脂肪酸 气相色谱法 多元分析 指纹标记


不同放苗密度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为传统养殖组(TF200、TF400和TF600)和絮团养殖组(BFA)(BF200、BF400和BF600)共6组,分别在18个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其中BFA组通过添加益生菌和赤砂糖培养生物絮团,并在养殖过程中极少换水,而传统养殖组进行传统换水养殖管理。经过113d的养殖试验,随着放苗密度的增加,水质、对虾存活率和对虾特定增长率逐步下降,然而BFA在4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有良好效果。与400尾/m2的传统养殖组(TF400)相比,400尾/m2的BFA组(BF400)在养殖过程中生物絮团平均形成量提升3.25倍;水体中的亚硝酸氮和氨氮平均含量分别降低67.9%和72.7%,而用水量只有传统养殖组的33%左右;对虾的体重、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单位产量分别提高了14.5%、156.3%、2.4%和194.1%;400尾/m2的BFA组对虾单位产量达到4.01±0.94kg/m2,具有最好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