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氟苯尼考对3种海洋致病性弧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氟苯尼考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表明,药物的浓度越大,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就越强;除去药物后,细菌的生长恢复速度就越慢。其中,细菌的生长恢复速度和强度依次为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在1×MIC、2×MIC和4×MIC浓度时,氟苯尼考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的PAE值分别为0.39、0.46和1.07h,0.48、0.70和1.12h,0.63、1.03和1.19h,表明氟苯尼考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PAE,且PAE值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可以参考本研究结果适当地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减少给药次数,仍能维持较好的抗菌效果。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溶藻弧菌 哈维氏弧菌 灿烂弧菌 抗菌后效应


广东省渔业科技现状与发展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渔业科技人才、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渔业科技转化能力、推广体系建设、高新企业等方面,分析广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良种选育、高效健康养殖、渔业设施研发、循环工业化养殖、渔业资源调查、水产品综合利用、渔业节能减排等方面,论述广东渔业科技取得的新进展;指出广东渔业科技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导品种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存在瓶颈、渔业科技投入存在差距等问题;提出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和完善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等"十二五"广东省渔业科技工作战略对策,以期为广东渔业科技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海南陵水企鹅珍珠贝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耐药性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扩散法)对分离自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养殖水体及其肠道的514株异养细菌(其中水体菌281株,肠道菌233株)进行了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对氯霉素耐药率最低,其次是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均小于20%,而对呋喃唑酮、青霉素G、利福平的耐药性则较强,耐药率均在45%以上,其中对4种或以上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多重耐药菌株共202株。结果表明,珍珠贝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菌株耐药状况严重,多重耐药率较高,水体和肠道细菌中均存在对9种以上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菌株。研究显示,珍珠贝养殖水体中的异养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峰值均重叠于3月和9月;肠道细菌耐药率波动曲线与水体细菌耐药率变化相似,仅在时间上向后推移约2个月,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但肠道细菌的多重耐药率较水体细菌低。


海洋铁细菌对紫铜腐蚀行为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海洋铁细菌(Iron-oxidizing bacteria,IOB)对铜的腐蚀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紫铜在海洋环境铁细菌影响下的腐蚀行为。【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紫铜上附着的铁细菌呈杆状。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紫铜在含IOB海水中的腐蚀过程主要受活化极化控制,有菌海水的活化电阻比无菌海水的小6 000.cm2,表明在含IOB的海水中铜发生溶解反应受到的阻滞较小。【结论】IOB的存在导致紫铜的自腐蚀电位变小,使得紫铜发生腐蚀的倾向变大;IOB也使紫铜的阳极极化曲线塔菲尔斜率和变小,从而加速了紫铜的腐蚀进程。


渗透胁迫对中华绒螯蟹胚胎生化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高渗与低渗胁迫对离体培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发育期胚胎中生化成分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原肠期发育到出膜前期,对照组(盐度15)胚胎中蛋白含量降低(P<0.05)、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活性升高(P<0.05),脂类含量(P>0.05)和脂肪酶活性(P<0.05)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均在眼点期升高(P<0.05)而在出膜前又降低(P<0.05);低渗胁迫引起胚胎蛋白含量降低(P<0.05),而高渗胁迫导致胚胎蛋白含量升高(P<0.05);高渗胁迫对胚胎脂类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低渗胁迫引起出膜前期胚胎中脂类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低渗胁迫对胚胎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除高、低渗胁迫均显著降低眼点期胚胎淀粉酶活性(P<0.05)而引起出膜前期胚胎胰蛋白酶活性略降低(P>0.05)外,低渗胁迫导致不同发育时期胚胎消化酶活性升高,而高渗胁迫导致酶活性降低;除脂肪酶外,渗透胁迫对原肠期胚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说明,蛋白质和脂类是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能源物质与结构物质,渗透胁迫通过改变中华绒螯蟹胚胎消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分解与利用,最终影响胚胎的发育。本实验结果提示,河口盐度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对中华绒螯蟹早期胚胎的发育及后期幼体的质量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胚胎发育 盐度 渗透胁迫 消化酶 生化成分


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玻璃化冷冻保存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4个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对A号玻璃化液的耐受性和玻璃化冷冻保存。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不同,其中卵裂期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较差(20~30 min),前无节幼体期和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的适应时间较长(40~60 min);随着平衡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各个时期的胚胎成活率逐渐下降。中华绒螯蟹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0.25mol/L的蔗糖分别洗脱5、10、15、20 min后,胚胎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40 min,快速解冻后用0.25 mol/L的蔗糖洗脱10 min,有8个胚胎成活,成活率为(9.3±2.5)%,胚胎培养至第4天死亡;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35 min,经相同浓度的蔗糖洗脱相同的时间,有7个胚胎成活,成活率(11.3±3.6)%,培养至第6天时,1个胚胎孵化出膜,出膜胚胎成活1d后死亡。


怒江流域多鳞荷马条鳅(Homatula pycnolepis)种群年龄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动物学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于2008年4月采自南定河支流小勐统河的多鳞荷马条鳅(Homatula pycnolepis)群体(204尾,年龄仅为1~2龄,缺乏≥3龄个体,年龄结构简单);2007—2009年采自怒江流域4个采样点的多鳞荷马条鳅群体(80尾)的Cytb基因与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共发现44个多态位点,仅定义4个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Hd)及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7595及0.015,而怒江流域各采样点群体的Hd及Pi均为0,显示各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丧失。怒江区域组、南定河组群体之间遗传分化明显,遗传距离为0.0356,组间分隔时间较久。由于被分离为小种群且面临较大捕捞压力,怒江多鳞荷马条鳅种群遗传多样性丧失,种群年龄结构简单,且怒江区域、南定河区域及澜沧江流域种群应被作为不同遗传管理单元而进行种群管理。
关键词: 怒江 多鳞荷马条鳅 年龄结构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血淋巴生化指标的比较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生殖洄游期间,对比研究了不同性腺发育时期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自然群体和放流群体9项血淋巴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洄游亲蟹在性腺发育的不同时期,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血淋巴总蛋白、血蓝蛋白、甘油三酯、肌酐、Ca2+及Mg2+含量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放流群体亲蟹在性腺发育到Ⅳ、Ⅴ期时的血淋巴白蛋白含量和性腺发育到Ⅳ期时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群体(P<0.05),总胆固醇含量在性腺发育到Ⅵ期时显著高于自然群体(P<0.05)。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放流群体的大部分血淋巴生化指标与自然群体都无显著差异,仅在性腺发育到Ⅳ期后少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放流群体通过自身调节能够很好地适应长江口环境并完成性腺发育过程。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绒螯蟹 自然群体 放流群体 血淋巴 生化指标


抗菌肽新型预混合剂饲养南美白对虾的效果试验
《广东饲料 》 2013
摘要:用抗菌肽预混合剂替代禁用药物和抗生素防治鱼虾类疾病,应用于南美白对虾亲虾产卵及孵化均有提高,应用于虾苗养殖、成虾养殖也有较明显的效果,试验组个体体长、体重虽比对照组大,但差异并不显著,试验面积合计30亩,平均每亩收获对虾137.3 kg,对照面积合计30亩,平均每亩收获对虾113.7 kg,平均每亩增收对虾23.6 kg,增产20.1%,增产效果明显。使用方法简便,易为水产养殖户接受。


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的中国海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区的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状况,实验以大连(DL)、东营(DY)、连云港(LYG)、舟山(ZS)、湛江(ZJ)和漳州(ZZ)6个三疣梭子蟹地理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中国海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用于分析的1 141 bp的D-loop全基因序列中共有185个变异位点,129个简约信息位点。60个个体中共计48个单倍型,单倍性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显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三疣梭子蟹在过去没有出现很强的选择效应,群体大小稳定。6群体三疣梭子蟹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89 7,将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作为一个大群体来讲已产生了中度分化,群体分化时间推断为(19.68~26.05)万年。LYG分别和DY、ZJ、ZZ,以及ZJ和ZZ这4组之间无明显分化,基因流较大(Nem>5),而其他11个群组间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特别是ZS与其它5群体产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DL与其他4群体发生了中度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群体发生与扩散可能有更复杂的原因。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D-loop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地理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