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鉴定及基于cfb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阐明不同宿主不同地区无乳链球菌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16SrRNA和cfb基因等方面,鉴定了2009—2011年广东、海南等地区的25株罗非鱼链球菌病原。同时结合全球不同宿主来源的84株链球菌16SrRNA基因序列,利用Modeltest3.7、MEGA3.0、MrBayes3.0b4进行综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1年罗非鱼链球菌病原均为无乳链球菌且它们在进化上聚为一个支系,说明2009—2011年广东、海南等地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原具有相同的起源。此外,罗非鱼无乳链球菌与法国人源、美国人源、牛源以及日本猪源等无乳链球菌均以高支持率(100)聚在一个支系,说明全球不同宿主来源的无乳链球菌亦具有相同的进化起源,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潜在人畜共患性,这是国内首次对不同宿主无乳链球菌进行系统发育研究。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16SrRNA cfb基因 系统发育


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研究5个栉江珧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海洋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通用引物对山东长岛、文登、日照、广东湛江和海南三亚等5个地理群体栉江珧(Atrinapectinta)16S rR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得到59条441bp的核苷酸序列。其中T、C、A、G和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91%、17.41%、25.74%、26.94%及55.65%,AT含量高于GC含量,共检测到了9个单倍型和2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群体多样性分析表明,文登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MOVA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5007(P<0.001),群体间遗传分化略大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NJ和UPGMA分子进化树,5个地理群体的栉江珧聚为两个支,长岛、文登、日照群体聚为一支,海南和湛江群体聚为另一支。
关键词: 栉江珧(Atrina pectinta) 16S rRNA 遗传多样性


锌金属蛋白酶家族的结构与催化机理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锌金属蛋白酶是一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水解酶家族,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一般来说,HEXXH保守序列一直都作为锌金属蛋白酶家族分类的依据.除此之外,不同种类的酶还有一些其它的序列特征.谷氨酸锌蛋白(gluzincin)在锌离子配体处共有2组保守区域;甲硫氨酸锌蛋白(metzincin)则拥有1个延长的保守序列HEBXHXBGBXH,里面包含了第3个His配体.大量的金属蛋白酶晶体结构被解析出来,从中可以发现该类酶的活性中心都包含有1个锌离子.锌金属蛋白酶的催化机理通常认为是锌离子与1个水分子结合活化而成.但是,最近的发现证实了并不是所有的锌金属蛋白酶催化都需要水分子参与活化.在本文中,综述了这些已发表的锌金属蛋白酶家族的分类、结构特征、底物特异性识别和催化机理.


南极磷虾等径滚轴挤压剥壳工艺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南极磷虾滚轴挤压剥壳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剥壳得肉率为试验指标,以滚轴转速、滚轴间隙、旋转圈数为自变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滚轴转速1.6r/s、滚轴间隙0.5mm、旋转圈数1.7r,预测的得肉率为36.44%,此参数条件下的实测平均得肉率为35.17%。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试验放置时间与剥壳得肉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剥壳得肉率逐渐降低;手工剥壳得肉率从35.29%降至29.73%,机器剥壳得肉率从34.71%降至21.08%。机器剥壳得肉率较手工剥壳相对较低,且降幅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剥壳装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人工养殖圆口铜鱼头肾组织学特征及操作胁迫对其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和组织涂片技术,对人工养殖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在正常和操作胁迫下头肾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数目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在操作胁迫后0.1、4、24 h的变化特征.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圆口铜鱼头肾实质中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组织、造血组织、血管、肾间组织及黑色素巨噬细胞组成.各组织及细胞结构形态正常,分布规则.在操作胁迫后0.1、4 h时,头肾中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多,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同时肾间组织增生,肾间细胞面积、核面积和核直径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在操作胁迫后24 h时,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和肾间细胞面积、核面积、核直径均减小,并均低于正常组.组织涂片观察发现,正常圆口铜鱼头肾中主要有6类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应激后不规则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嗜碱性粒细胞持续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在应激后0.1 h短暂增多,随后持续降低;血栓细胞数量持续增加.研究表明,圆口铜鱼头肾组织和细胞在应激后较短时间(0.1、4 h)内发生显著变化,部分组织的生物功能在24 h时逐渐恢复正常.本研究可为圆口铜鱼及其他硬骨鱼类头肾的组织学研究、养殖与驯化过程中的健康监测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圆口铜鱼 操作胁迫 头肾 黑色素巨噬细胞 肾间组织 红细胞 白细胞


硬骨鱼类干扰素调节因子4,8,9,10基因比较
《生物技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阐明硬骨鱼类IRF4、IRF8、IRF9和IRF10在进化上的保守及分化。方法:从Ensembl和NCBI数据库下载基因的DNA和蛋白序列,绘制基因框架图,利用Mega 5.0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DNAStar计算蛋白相似率,利用Pfam软件分析保守结构域。结果:IRF8和IRF10是相当保守的。各种硬骨鱼类中IRF8和IRF10基本一致。不同物种IRF8蛋白相似性最高(60%~87%),其次为IRF10(49~78%)。但IRF9和IRF4分化较大。硬骨鱼类有1~2个IRF9基因,1~3个IRF4基因。不同物种IRF4蛋白相似率为54~88%,IRF9更低(35~71%)。此外,在硬骨鱼类IRF9和IRF4蛋白上还发现有多种结构域。结论:硬骨鱼类IRF8和IRF10非常保守,不同物种均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蛋白相似性分别达到60%~87%和49~78%。IRF4和IRF9分化更大,不同物种基因数量从1变化到3,蛋白相似率低。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 IRF8 IRF9 IRF10 保守 分化


脊尾白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动物学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本实验室构建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获得的EST序列,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EcCatL基因。该序列全长1136bp,包括5'非编码区24bp,开放阅读框960bp和3'非编码区152bp,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19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35.30×103,理论等电点为5.27。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组织蛋白酶LEcCatL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甲壳动物高度保守,与变色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varians)及北极甜虾(Pandalus borealis)CatL的同源性分别为92%和7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cCatL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变色小长臂虾的CatL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CatL基因在血细胞、鳃、肝胰腺、肌肉、卵巢、肠、胃及眼柄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及WSSV后6h和12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CatL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极显著增加(P<0.01),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表明EcCatL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重金属Cu、Pb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Cu、Pb的生物富集,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bioconcentration factors)、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Cu、Pb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K1为4.6333—72.3754;K2为0.0512—0.0798;BCF为60.7646—1414.9634;B1/2为8.69—13.55。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对重金属Cu、Pb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文蛤对Cu富集能力大于Pb;Cu在文蛤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大于Pb;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Cu、Pb的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的富集动力学研究的,仍需要进一步开展不同条件下实验研究分析。


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对凡纳滨对虾热休克蛋白60和90表达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凡纳滨对虾不同时段鳃、肠、肝胰腺、肌肉、类淋巴和血细胞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60和90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HSP60和HSP90在这6个组织中都有表达,WSSV感染影响各组织中HSP60和HSP90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WSSV感染抑制HSP60在鳃、肠、肌肉和血细胞的表达,促进HSP90在鳃、肠、肝胰腺、肌肉、血细胞和类淋巴的表达,表明HSP60和HSP90参与WSSV感染免疫反应。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WSSV 热休克蛋白60 热休克蛋白90


贝类中3种组织血型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分型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是诺如病毒(NoVs)的结合受体,本研究假设贝类中也存在类似的HBGAs并且特异性地富集NoVs,利用HBGAs单克隆抗体,建立贝类中3种HBGAs的ELISA检测方法,分析牡蛎(Crassostrea giga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6种双壳贝类中HBGAs的类型。结果显示,在上述6种贝类中都检测出A型抗原,其中菲律宾蛤仔的检出率为11.6%(9/77),紫贻贝的检出率为28.1%(16/57),缢蛏样品为72.3%(47/65),栉孔扇贝为84.6%(58/69),其余贝类检出率为100%;只有牡蛎样品检出H抗原,检出率为30.7%(28/91);在缢蛏和毛蚶样品中检测出B型抗原,检出率分别为76.9%(50/65)和77.8(56/72)。结果表明贝类中存在不止1种类型的HBGAs。
关键词: 贝类 组织血型抗原 诺如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 单克隆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