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及捕捞量变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在长江南支南门至新河水域、北港水域和圆沙至九段沙水域设置调查断面,对三峡蓄水后(2003~2011年)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渔汛特征及捕捞量进行了持续调查,并将之与蓄水前(1997~2002年)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调查期内凤鲚汛期绝对怀卵量变幅为3 404~26 850粒,平均为11 554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347~1 582粒/g,平均为783粒/g;卵径变幅为0.53~1.06mm,平均为0.78mm。凤鲚全长变幅为139~155mm,平均为146mm;体长变幅为123~137mm,平均为129mm;体重变幅为12.0~15.8g,平均为13.6g;丰满度系数变幅为0.387~0.466,平均为0.442。2003~2011年凤鲚全长小于140mm的个体所占比例均值为36.91%,140~180mm的个体占比为57.06%;体重小于12g的个体占比为39.57%,12~20g的个体占比为45.34%。长江口凤鲚渔汛出现时水温通常介于17℃~20℃,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为旺汛期,各年5月捕捞量占比变幅为30.59%~83.76%,平均为61.17%。调查期间长江口凤鲚汛期捕捞船数量变幅为63~278艘,平均为141艘;单船全汛捕捞量变幅为367.9~5 023.5kg,平均为2 441.2kg;汛期总捕捞量变幅为23.2~1 256.9t,平均为422.3t。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凤鲚渔获规格和捕捞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历史记录相比,其资源几近枯竭,捕捞价值基本丧失。建议立即对凤鲚实施禁捕,并尽快建立繁殖场和越冬场保护区。


广东省阳江地区野生拟穴青蟹2种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青蟹双顺反子病毒-1(mud crab dicistrovirus-1,MCDV-1)和青蟹呼肠孤病毒(mud crab reovirus,MCRV)是对养殖拟穴青蟹有较强致病性的2种病原,可导致高死亡率。文章采用双重巢式PCR检测法对2012年阳江地区5月~10月捕捞的野生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阳江地区2012年5月~10月的野生青蟹群体一直保持较高的病毒携带率(44.83%~100%),其中MCDV-1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6月、8月和9月,MCRV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5月~6月和8月~9月;以单独感染类型为主的月份为5月、7月和10月(>44.83%),以双阳性感染类型为主的月份为6月、8月和9月(>82.76%)。由此可见,2种病毒的流行月份为5月~6月和8月~9月;在流行月份期间2种病毒常常协同感染野生拟穴青蟹。
关键词: 拟穴青蟹 青蟹双顺反子病毒-1 青蟹呼肠孤病毒 调查


珠江口池养梭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和光镜技术研究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以期从形态结构上了解南方养殖梭鱼的摄食、消化和吸收等重要生理功能。结果显示:梭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4部分组成,肠道又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梭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黏膜层位于消化道壁的内层,主要由黏膜上皮、固有膜组成;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间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肌肉层致密,外层为纵肌,内层为环肌;浆膜层极薄,覆盖于整个消化道的外层。消化道各部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皱褶、黏膜上皮细胞的类型、肌层的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类型、杯状细胞的数量多少等方面。


桑沟湾养殖区春季pCO_2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5月27~29日对桑沟湾贝类养殖、贝藻混养、藻类养殖等区域水-气界面区pCO2等参数的连续走航和贝类养殖区的日变化观测,讨论了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域水-气界面区pCO2的分布特性及机制。结果显示,在该航次水质及气候条件下,桑沟湾养殖区域叶绿素偏高,溶解氧始终处于过饱和状态,最高达140%,强烈的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消耗大量无机碳,水-气界面始终是大气CO2的汇。其中贝类养殖区pCO2低于贝藻混养区,低于藻类养殖及湾外近海区域。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这一海区水-气界面可能是大气CO2的汇区,需要精细的航次计划做全面观测,例如养殖区域沉积的大量颗粒有机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再悬浮、降解对水气界面CO2的贡献以及实际意义上的埋藏通量究竟有多大等。


青龙斑仔、稚、幼鱼形态发育及饵料转变的观察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青龙斑受精卵孵化开始到仔、稚、幼鱼形成的1个月内,进行形态发育与饵料转变观察研究。青龙斑受精卵在水温30~33℃、盐度30.0、pH值8.1、DO≥5.0 mg/L的条件下经18~20 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经约65~67 h开口摄食。刚开口的仔鱼游泳能力弱,口裂小,以小球藻、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孵化后第7~8 d开始长出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鳍棘长度与全长比在第14~18 d达到最大值,接近0.5;第20 d时,其他鳍条已长出,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与全长比值降低;第29 d之后,大部分鱼的背部或全身覆盖鳞片,个体差异显著。试验中,仔鱼前13 d主要摄食轮虫及其他原生动物,第10 d开始摄食部分挠足类幼体,第14 d起主要饵料转变为挠足类和枝角类。


草鱼Smad4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反义真核载体的构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TGF-β信号传导中的关键蛋白Smad4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克隆出草鱼Smad4基因cDNA全序列,其碱基长度为2 97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 644 bp,编码54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草鱼Smad4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9 690.3,分子式为C2 632H4 073N753O791S24,理论等电点为6.5,含有MH1和MH2这2个高度保守的功能结构域.BLAST相似性分析显示,草鱼Smad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鲤鱼Cyprinus carpio、斑马鱼Danio rerio的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4.23%和92.97%.还将草鱼Smad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片段反向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成功构建了反义Smad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nti-Smad4.
关键词: 草鱼 Smad4 反义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胚胎发育 生物信息学分析


曝气增氧微气泡-水界面和水体表面的氧传质的计算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产养殖池塘中微孔曝气充氧系统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探究微气泡-水界面与水表面湍动对氧传质的贡献,在不同曝气流量、不同淹没水深条件下进行了水体底部微孔曝气增氧试验。基于氧体积传质理论,采用美国土木工程协会推荐的计算模型和两区氧传质模型进行耦合求解,计算得到了水体底部微孔曝气增氧过程中气泡-水界面和水表面湍动扩散氧体积传质速率。对温度修正后的体积传质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淹没水深下,气泡-水界面和水表面湍动扩散氧体积传质速率均与曝气流量成正比;而在一定的流量下,气泡-水界面和水表面湍动扩散氧体积传质速率与水深成反比。针对于浅型养殖池塘,随着曝气管淹没水深的增加,虽然水表面传质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是其贡献仍然很大,占到了80%以上。结合微孔曝气式增氧系统具有能耗较低、安装简单等优点,采用微孔曝气式增氧系统对浅型水域增氧和湍动混合具有较大优势,值得推广采用。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模型 计算 微孔曝气 氧传质 气泡-水界面 水表面


长鳍鲤mtDNA D-loop区序列结构和多态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PCR技术和测序的方法分离长鳍鲤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部分序列(600~602 bp),结合已报道长鳍鲤序列(387 bp),得到长鳍鲤D-loop区的全长序列(921 bp),对照其他已报道的鱼类控制区结构,成功识别长鳍鲤mtDNA 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TAS和CSB-F、CSB-E、CSB-D、CSB-1、CSB-2、CSB-3等6个特征序列,运用DNA分析软件对本研究获得的序列(600~602 bp)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序列碱基A+T的含量(平均为62.7%)高于G+C的含量(平均为37.3%),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转换为8个,颠换为3个,有2个缺失,碱基的替换有明显的偏倚。8尾个体分属6种单倍型,长鳍鲤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 32,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9。稀有长鳍鲤种群mtDNA D-loop区序列存在着丰富的多态性,说明该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