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桑沟湾养殖区贝体内多氯联苯残留水平及质量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0年,在桑沟湾贝类养殖区设置3个采样点,分别于每年的5月、8月和11月,采集菲律宾蛤仔(杂色蛤)、长牡蛎、栉孔扇贝三种贝类样品。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贝体内多氯联苯(PCBs)残留量,并对其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桑沟湾养殖区贝体内PCBs含量范围为:ND~9.89×10-9,PCBs检出率为:91.1%。评价指数最高为0.005。长牡蛎体内PCBs含量高于其他两种贝。采集的所有贝体内PCBs残留量均远低于《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全部符合《无公害食品蛤》的要求。

关键词: 桑沟湾 多氯联苯 贝类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质联用法检测海水中氯霉素的含量

水产学杂志 2013

摘要:应用液质联用仪测定海水中氯霉素的含量。水样经乙酸乙酯萃取、浓缩,以1 mL50%的甲醇-水溶液定容,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MRM)检测和氘代氯霉素内标法定量。海水中氯霉素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是0.10~10.0ng.mL-1,检出限为0.04μg.L-1,定量限为0.10μg.L-1,加标浓度在线性范围内时,回收率大于90%。试验证明:该方法比较稳定,适用于检测海水中氯霉素的含量。

关键词: 氯霉素 海水 液质联用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思考

商业会计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会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本文首先对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变化 衔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生态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陆架区 南海西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市售氯硝柳胺在斑点叉尾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淡水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氯硝柳胺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lus)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在静水条件下经安全性试验确定安全浓度后,直接对水族箱泼洒25%氯硝柳胺乙醇胺盐(NES)粉剂后采集斑点叉尾皮肤、肌肉和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ESI/MS/MS)测定样品中氯硝柳胺的浓度,结果表明,静水条件下25%氯硝柳胺乙醇胺对斑点叉尾的安全浓度为0.113 mg/kg;养殖水环境中氯硝柳胺能快速消解,实验第2天即低于1μg/L,并呈无规律性持续较长时间;用药24 h内,氯硝柳胺在鱼体肌肉和鱼皮中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48 h后,其在鱼皮和肌肉中呈现快速消除至较低浓度,但后期消除缓慢,并会持续一定时间;氯硝柳胺(NIC)在斑点叉尾肌肉和鱼皮中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0.66和9.24 d,显著大于在水体中的消除半衷期。

关键词: 氯硝柳胺 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lus) 消解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虾肉制取技术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虾肉制取为目的,对南极磷虾进行了体长、体重、肉重及含肉量等生物学特性测定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处理方式下南极磷虾脱壳的难易程度。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样本体长范围25.41~54.65 mm,其中优势体长范围35.01~45.00 mm,占总数的54.98%;(2)南极磷虾体样本重范围0.15~1.58 g,优势体重范围0.61~0.80 g,占总数的30.76%;(3)南极磷虾样本含肉率范围25.42%~49.28%,不同体长磷虾的含肉率差别不明显,优势体长的磷虾平均含肉率为38.08%。其中体长30 mm左右的磷虾平均含肉率相对较高,为40.23%。体长在25 mm左右的磷虾平均含肉率相对较低,为33.33%;(4)新鲜的南极磷虾剥壳较容易,随着浸泡时间增加,虾肉的品质逐渐下降。蒸煮后磷虾更易于手工剥壳,但机器剥壳的效果却变差。冷冻后的磷虾品质有一定的下降,且壳肉分离的难度增加。总体剥壳得肉率较鲜虾有一定下降,其中机器剥壳得肉率下降尤为明显。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虾肉制取 生物学特性 含肉率 得肉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椒江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0种,夏季种类最多,为48种;加州中蚓虫在三季均为第一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为187.11ind/m2;秋季生物量最高,为69.82g/m2;不同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存在显著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差异不显著;底层水温、溶解氧与悬浮物是影响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系统聚类和MDS排序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环境空间异质性,可以划分为5个群落.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椒江口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添加物对草鱼鱼糜制品凝胶品质改良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草鱼鱼糜凝胶品质进行改良研究。以鱼糜凝胶强度和白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木薯变性淀粉、魔芋精粉和蛋清蛋白粉作为响应因子,进行Box-Ben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实验,通过建立的多元二次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优化组合。优化后确定各因素的最适添加量为:木薯变性淀粉19%,魔芋精粉0.60%,蛋清蛋白粉4.50%。在此优化条件下,鱼糜凝胶强度达到了2 330.68(g.cm)(所用探头直径为11.3 mm),与理论预测值2 352.57(g.cm)接近,白度达到了73.49,接近于理论预测值73.72。

关键词: 草鱼鱼糜 响应面法 木薯变性淀粉 魔芋精粉 蛋清蛋白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鲆鲽类渔用疫苗研究现状及展望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世界鲆鲽类养殖大国,近年来产业开始由开放式流水工厂化养殖向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转变,但是受病害问题的困扰,产业转型提升受到巨大的制约,为此探讨疾病有效防控方法成为水产界的紧迫任务之一。目前,鱼病防治仍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生态预防、免疫预防的研究与应用刚刚起步,渔用疫苗具有无残留、不会造成耐药性并能保证环境安全等优点而备受业界的关注。本综述分析了鲆鲽类疫苗的研制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初步预测,以期为鲆鲽类养殖技术的转型提升,也为工业化养殖建立一条安全、高效的鱼病防控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鲆鲽类 疫苗 疾病 工厂化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华鲟 水温 饵料 生态调控 人工繁殖 性腺 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