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麦秸全量还田下减氮施肥对粳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麦秸全量还田下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案,以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了不施氮对照(CK)、施氮量[常量施氮(300 kg/hm~2),A1,减量20%施氮(240 kg/hm~2),A2]和氮肥运筹(基蘖氮肥∶穗氮肥=6∶4,B1,基蘖氮肥∶穗氮肥=7∶3,B2)处理,分析了麦秸全量还田下减氮施肥及不同氮肥运筹对粳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1水平下粳稻分蘖中期、拔节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值高于A2水平;提高基蘖氮肥比例有利于粳稻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A2水平下粳稻平均产量较A1水平仅降低110.08 kg/hm~2,差异不显著;A1和A2水平下B2处理粳稻产量均高于B1处理,但差异不显著。A1水平下分蘖中期、拔节期以及分蘖中期至拔节期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均值高于A2水平,提高基蘖氮肥比例使粳稻分蘖中期、拔节期氮素积累量增加。与A1水平相比,A2水平粳稻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有所提高但不显著。综合来看,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在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量20%,氮肥适当前移,可实现粳稻产量水平保持稳定的同时,提高氮肥农学利率和偏生产力。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减氮施肥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硫包膜缓释肥施用模式对红皮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

摘要:为了探究在减施增效的施肥目标下,不同硫包膜缓释肥施用模式对淮南麦区红皮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选用镇麦15为试验材料,将硫包膜掺混肥(SCU)和普通尿素进行配施,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CK)和6种施肥模式(U、SR1、M1、SR2、M2和SR3),研究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经济系数和经济效益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同施氮量下,采用2次施肥的M1和SR2的产量较常规施肥U模式增幅分别达到13.00%和12.00%,而减氮条件下M2、SR3模式的增幅达到15.56%和 10.09%,这主要得益于缓释肥促进小麦穗粒数的增加;2)M1、SR2和M2模式都具有相对较高的茎质量、叶质量、穗质量,但只有M2的经济系数最高,其经济效益也最高,达968.62元/667 m2,比常规施肥模式提高28.14%.总体上,M2模式在总施氮量减少15%的基础上增产增效显著.

关键词: 红皮小麦 硫包膜缓释肥 减施增效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醚菌酯与戊唑醇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探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对赤霉病、小麦籽粒DON毒素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开发防治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苯醚菌酯、戊唑醇及其11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配比为1:9时增效系数为2.0804,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 450 g/hm~2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92.86%和89.49%,2次药后21 d对白粉病病指防效为85.84%,均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和戊唑醇,并且对小麦生长安全。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对赤霉病和籽粒DON毒素防效优良,同时对白粉病兼治效果良好,可开发为赤霉病防治药剂。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苯醚菌酯 戊唑醇 联合毒力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生长素调控甘薯根系响应低钾胁迫的效应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摘要:利用外源方法调控根系生长是提高植物对低钾耐受性的重要策略.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低钾胁迫下喷施生长素(IAA)对苗期甘薯钾吸收、根系特征和内源IAA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钾胁迫显著降低了甘薯幼苗的生物量和钾积累量,减少了根系的总根长和投影面积,与对照相比,徐薯32(耐低钾型)这4个指标的下降率比宁紫薯1号(低钾敏感型)更低.2)外源IAA通过增加侧根的长度和比例,提高根系总长度和投影面积,并增加生物量和钾积累量,从而减轻低钾的抑制作用.这一过程与外源IAA提高了叶片和根中内源IAA含量有关.3)外源IAA对缓解徐薯32低钾胁迫伤害的效应优于宁紫薯1号,是因为徐薯32合成更多的内源IAA,促发更多的侧根,以提高对钾的吸收.综上,外源IAA通过调节内源IAA的合成,提高甘薯根系对低钾胁迫的适应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甘薯的耐低钾能力.

关键词: 甘薯 生长素 耐低钾能力 根系形态 外源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无蜡粉突变体特性初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洋葱蜡粉缺失突变体的特征特性和形态学应用价值,选择20份无蜡粉材料进行田间表型特征观察及叶面蜡质成分分析,并对突变株进行SSR引物筛选.结果表明,洋葱无蜡粉叶片呈亮绿色,有光泽,遗传分析发现叶片蜡粉受隐性基因控制;突变株表现为苗期长势相对弱,产量与品种特性相关;突变株叶片表现出无或少蓟马危害症状,不使用杀虫剂能够达正常洋葱使用杀虫剂抗葱蓟马的效果,并建立无蜡粉洋葱抗蓟马评价标准;叶表超微结构观察及蜡粉成分分析发现:突变体叶表面蜡粉严重缺失,有少量蜡粉,不足为人眼观察到,但在抽薹开花末期,花薹表面有一层淡淡光亮白色蜡粉.气相色谱分析叶表面蜡质主要成分均为酰胺、酚类、酮类、烃类、酯类,但无蜡粉叶片中16-三十一酮含量差异显著,由相对含量52.66%降至2.79%,导致叶表面无蜡粉现象;对19061单株自交分离的有蜡粉与无蜡粉植株进行SSR引物筛选,引物196和304可作为单株特异标记能够将19061有蜡粉与无蜡粉区分,但不能区分其他无蜡粉与有蜡粉材料.因此,洋葱无蜡粉突变体初步研究为洋葱形态学标记和杂交制种应用、抗葱蓟马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 洋葱 蜡粉 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常规Olsen法的全自动化学分析仪(SmartChem 200)测定土壤有效磷的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评价土壤肥力、指导作物磷肥施用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测定方法(碳酸氢钠浸提-人工钼锑抗比色法)步骤复杂、费时费力,提高常规方法测试效率和准确性是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选取 4 组不同有效磷含量的土壤为样品,探究基于碳酸氢钠浸提-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磷含量在 0.00~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 1;用于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效磷含量,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接近,相对误差在0.00%~2.07%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用于测定土壤标准物质(NSA-2)中有效磷,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 0.37%,加标回收率为99.00%~101.00%.采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测定结果达到土壤有效磷的检测要求;同时该仪器操作简单、测试效率高,可用于大批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分析测试.

关键词: 土壤 有效磷 标准法 全自动化学分析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方式对设施番茄产量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23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设施番茄产量及土壤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测定化肥(T1)、中药渣有机肥配施化肥(T2)、复合微生物肥料配施化肥(T3)、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T4)4种施肥方式下设施番茄的产量;并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表明,T2、T3、T4处理组番茄产量均显著高于T1、CK处理组;T2处理组土壤Chao1指数、 物种数、进化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CK处理组;T4处理组的物种数、进化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CK处理组;施用不同肥料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reia)相对丰度,同时中药渣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均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基于主坐标分析(PCoA),T3、T2和CK处理组物种构成较为相似,而T4、T1处理组细菌群落构成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不仅可以提高番茄产量,还能够丰富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关键词: 施肥方式 番茄 产量 品质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录组测序解析超级稻淮稻5号灌浆速率快的机理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灌浆速率是水稻重要而复杂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淮稻5号是由7208×武育粳3号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粳稻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灌浆速率,但其重要的分子特征尚不清楚。对淮稻5号和武育粳3号受精后14 d的种子提取RNA进行转录组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籽粒灌浆速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淮稻5号和武育粳3号中已克隆的灌浆速率相关基因序列差异。在淮稻5号和武育粳3号之间检测到3230个上调基因和1171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碳同化、激素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与武育粳3号相比,淮稻5号激活了较多参与淀粉和蔗糖生物合成的基因。共检测到63个激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个基因参与生长素途径,表明生长素在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已知的灌浆速率相关基因(GFR1、OsPFP1、OsPHO1;2、OsSWEET13、OsCIN2)在淮稻5号中显著上调。Sanger测序表明GFR1Huaidao5可能是控制灌浆速率的优异单倍型。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淮稻5号 转录组 灌浆速率 GFR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S-PLNet和高光谱图像的绿豆叶斑病病级分类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在绿豆播种过程中提高叶斑病的识别准确率,以实验室获取的高光谱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MS-PLNet(multiscale-PlantNet)和高光谱图像的绿豆叶斑病病级分类方法。将绿豆叶片彩色图像通过专业设备转换为高光谱格式,依据病斑大小占叶面积比例,将高光谱图像标注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病5个类别,构成本试验的数据集,然后建立MS-PL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图像分类模型包括图像输入、多尺度特征提取、特征融合、分类等4个阶段。为提高模型对输入不同分辨率图像的适用性,将多尺度图像输入到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获取分类需要的特征图;为将不同尺度的特征图进行特征融合,通过不同步长的下采样和上采样操作,获取特征融合阶段的输入特征图;为在最终分类阶段获取对分类起作用的特征图,采用通道注意力机制让分类器关注有用的特征,抛弃冗余特征;最后通过使用softmax分类器实现对高光谱图像中高抗、抗、中抗、中感、感病5个绿豆叶斑病病级的分类。通过与已有图像分类方法进行比较,MS-PLNet在训练时获得了最高的验证准确率,训练300次验证准确率为96.8%,训练1 000次验证准确率为98.4%;在获得最高验证准确率的同时,训练时间大大缩短,MobileNet-V3在所有与本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的先进方法中训练时间较短,但是训练300次所花费的时间是MS-PLNet的1.59倍,训练1 000次所花费的时间是MS-PLNet的1.12倍。本研究提出的MS-PLNet模型计算量为0.39 GMac,参数数量为7.75 million,能够高效利用GPU资源。对5个类别的叶斑病图像进行分类时,分类的平均精度达到95.0%,召回率达到99.9%,可以实现叶斑病的高精度识别。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MS-PLNet和高光谱图像的分类方法,能够对绿豆叶斑病进行有效的病级分类,同时该方法可以输入多个尺度的图像并且具有较小的参数,可以应用于移动设备实现真实环境下的绿豆叶斑病识别。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图像分类 卷积神经网络 多尺度特征 高光谱图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海苔风味酥脆虾仁的加工工艺及品质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南美白对虾为原料、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利用真空微波干燥技术处理虾仁,以热风干燥温度、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为关键条件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制备外表酥脆、内部柔软有嚼劲、营养健康、风味独特的即食酥脆虾仁。结果表明,最优加工条件为微波功率500 W、微波时间5 min、热风干燥温度55℃。对该加工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的即食酥脆虾仁进行指标测定,虾仁的感官评分为84.00,水分含量为40.53%,彩度值8.25,说明经过真空微波干燥处理不仅可以改善其感官评分及色泽,还能在保留虾肉较多水分的同时提高虾仁的口感。

关键词: 即食虾仁 干燥 真空微波 加工工艺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