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特征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品种(系)与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各指标间的关系,为健康优质粳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品系为材料,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品种为对照,在相同环境和栽培条件下种植3种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共16个,测定并分析稻米总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的差异,同时分析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淀粉理化特征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稻米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结果】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的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半糯型粳稻与普通粳稻,醇溶蛋白和清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的崩解值显著低于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半糯型粳稻的胶稠度与峰值黏度显著高于普通粳稻与低谷蛋白粳稻;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的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和普通粳稻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半糯型粳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硬度显著正相关;而谷蛋白含量的规律则刚好与之相反。【结论】3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谷蛋白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崩解值上存在差异显著,其中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品种具有较低的谷蛋白含量,较高的醇溶蛋白;半糯型粳稻品种具有较低的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和回复值,较高的胶稠度和崩解值。4个蛋白组分中,醇溶蛋白对米饭食味品质的负影响最大,与米饭的外观、黏度和平衡度极显著负相关。


SNP芯片评估柯尔克孜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畜牧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了解柯尔克孜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其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绵羊SNP 50K v3芯片检测61只柯尔克孜种羊(31只公羊、30只母羊)个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Plink(V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质控,计算群体有效含量、多态标记的比例、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Plink计算连续性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 ROH)和近交系数FROH;构建状态同源距离矩阵(identical by state, IBS),并采用Gmatrix软件构建G矩阵,解析柯尔克孜羊群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使用Mega X软件构建种公羊进化树,分析群体家系结构。结果显示,61只柯尔克孜羊共得到64 734个SNPs标记,通过质检的SNPs为56 763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73±0.112,平均观察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68±0.140和0.368±0.130,平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63±0.147。柯尔克孜羊群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294,G矩阵和IBS距离矩阵结果均表明柯尔克孜羊群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远。61只柯尔克孜羊共检测到200个ROHs, 67.5%的ROHs长度在1~5 Mb之间,56只柯尔克孜羊ROH长度在0~50 Mb之间。基于ROH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08 19±0.018 8,其中公羊平均近交系数为0.004 65±0.008,说明柯尔克孜羊群体的近交程度较低。进化树结果表明,柯尔克孜羊群目前有25个家系,大部分家系公羊数量太少。综上所述,SNP芯片评估柯尔克孜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发现柯尔克孜羊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内近交程度低,虽然家系较多,但是每个家系种公羊数量太少,需要加强种公羊的后代选育,避免血统流失。


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CLDS数据的实证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验证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目前工商资本下乡仍然以"小农挤出效应"为主,工商资本下乡显著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工商资本以流转土地的渠道下乡会显著加剧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而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下乡则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无显著影响;工商资本下乡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率,缓解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鉴于此,提出了规范工商资本下乡渠道、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技能培训、加强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 工商资本下乡 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 Tobit模型 相对剥夺感 遮掩效应


防控甜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防菌筛选及其根际定殖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发在农业实践中能够稳定发挥功能的生防菌资源,本研究从甜瓜根际挖掘具有良好根际定殖能力的抗甜瓜枯萎病病菌生防菌株。通过继代培养法、平板对峙法、发芽率测试和盆栽试验筛选出对甜瓜枯萎病有较强防控作用的生防菌株R1-3,经该菌发酵液处理的甜瓜植株对甜瓜枯萎病病菌的防效达50.04%,且菌株发酵液处理能够促进甜瓜植株的生长。根际定殖相关因素的测试结果表明,菌株R1-3能形成强健的生物膜结构且对不同质量浓度的甜瓜根系分泌物均具有显著趋化性,具备良好的根际定殖能力。该菌株对不同植物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和蔓枯病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分泌吲哚乙酸(IAA)、溶解无机磷及耐盐能力。通过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将R1-3初步确定为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
关键词: 甜瓜枯萎病 生防菌 防病和促生作用 根际定殖 趋化性


植物中绿原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原酸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有机酚酸类物质,可以作为营养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在植物中,绿原酸通常是以各种同分异构体和衍生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已有 3 条主要的绿原酸合成途经被证实,其生物合成不仅受结构基因(PAL、C4H、4CL、C3H、HCT、HQT等)和转录因子(MYB、WRKY、bHLH等)的表达调控,还受多种非生物因素(激素、光照、温度、水分、无机盐等)的影响.本文从绿原酸的生物活性、种类、生物合成以及影响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植物中绿原酸的生物合成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不同氮肥利用效率粳稻品种筛选及基因型鉴定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以适宜黄淮地区种植的19个常规中熟中粳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个氮肥水平(0、200和300 kg/hm2)研究了不同品种间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以此筛选氮高效利用的常规粳稻品种.结果表明:在3种氮肥水平下,19个品种间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及产量相关因素变异显著,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单株谷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结实率、有效穗数、单株谷重随着氮素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每穗粒数、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通过不同氮素水平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分析,筛选出徐63826和南粳5718等2个氮高效利用品种.利用氮高效利用基因NRT1.1B的分子标记对19份常规中熟中粳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徐稻3号、徐稻9号及徐香粳16号等18个品种携带nrt1.1b基因型,仅徐63826携带氮高效利用基因NRT1.1B基因型.结合3种氮素水平下的农艺性状与基因型分析,最终筛选出2个氮高效利用品种,其中徐63826携带NRT1.1B基因,南粳5718携带nrt1.1b基因.


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 推动农企高质量发展
《江苏农村经济 》 2023
摘要:ESG是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词的英文缩写。自2006年ESG概念提出以来,已成为社会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并成为全球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ESG信息披露。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2015年,国办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近年来,江苏农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有基础有条件率先探索构建农业企业的ESG信息披露体系。


白花油茶胚性愈伤诱导及植株再生
《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本研究以白花油茶未成熟胚为外植体,对其消毒方式及胚性愈伤组织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剥果皮的外植体先用75%乙醇浸泡60 s后转入0.1%HgCl2浸泡8 min,再转入2%NaClO中浸泡8 min,成活率最高,达86.67%.未成熟胚切块接种于MS+0.5 mg·L-12,4-D+2.0 mg·L-16-BA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最好,诱导率最高,达89.63%;将绿色愈伤组织转接至MS+0.2 mg·L-1 NAA+1.0 mg·L-16-BA时,愈伤组织表面及其周围产生大量体细胞胚,呈球形、心形、鱼雷状和子叶状等多种形状,且多种相互重叠生长,胚状体诱导率最高,达68.89%;不同配比的6-BA和NAA诱导体细胞胚产生不定芽的效率差异明显,其中2.25 mg·L-16-BA+0.5 mg·L-1 NAA和3.0 mg·L-16-BA+1.0 mg·L-1 IBA不定芽分化效果最好,诱导率均达90%以上.待不定芽长至1.5~2.0 cm切下进行生根培养,发现添加5 mg·L-1 NAA和添加5 mg·L-1 NAA+5 mg·L-1 IBA的生根效果较好,分别达77.78%和81.11%,前者只有主根,侧根较少产生,后者主根生长健壮,侧根稠密.初步建立了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白花油茶 未成熟胚 胚性愈伤组织 不定芽分化 生根 植株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