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pH值和光照对蓝莓汁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对蓝莓汁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色苷在酸性介质中保持其本色——红色,而在碱性介质中则相对较不稳定;蓝莓花色苷在自然光直射下褪色较快,在避光条件下褪色相对较慢;蓝莓汁中的花色苷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加热4 h后,其花色苷残留率达80%以上。


京海黄鸡IGF1R基因Alu Ⅰ、Hin1 Ⅰ多态位点的发现及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
《中国畜牧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IGF1R基因序列针对外显子2和3设计2对引物,采用池DNA测序和PCR-R FLP技术,对京海黄鸡IGF1R基因的AluⅠ、Hin1Ⅰ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并与京海黄鸡的生产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luⅠ位点AA基因型个体在8周龄体重显著低于BB型个体(P<0.05),AA和AB基因型个体在12周龄体重显著低于BB型个体(P<0.05)。Hin1Ⅰ位点CC、CD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显著低于DD基因型(P<0.05),CC基因型个体的300日龄体重显著低于DD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初步显示,IGF1R基因可能是影响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标记。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下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总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旋耕+连续3季稻麦秸秆还田处理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7.19%,翻耕+连续3季稻麦秸秆还田处理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了62.88%;翻耕处理的15~25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在相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旋耕处理的0~7 cm和7~15 cm土层的微生物熵显著大于翻耕处理,而15~25 cm土层的则相反。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小麦 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熵


江苏省扬中杂草稻的遗传相似性及起源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扬中地区杂草稻的遗传背景,本研究对江苏省39份试验材料(扬中地区杂草稻10份、其他地区杂草稻6份、塘稻4份、穞稻2份、普通野生稻3份、典型的粳稻和籼稻14份)从分布在水稻基因组的12条染色体上的6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6对多态性丰富、重复性高的引物,利用这36对引物对39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3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92个多态性片段。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39份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35~1.0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份杂草稻材料都属于籼稻类型,与籼稻9311、IR26相似性较高。10份扬中杂草稻可以聚合为2个组群,2个组群间的相似系数为0.74,2个组群间在株高、穗长、落粒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扬中地区的杂草稻可能是由于栽培稻的基因重组或回复突变产生的返祖遗传。


基于磁珠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微囊藻毒素LR单链抗体筛选与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鼠源合成噬菌体抗体库中,快速分离获得微囊藻毒素LR单链抗体。【方法】采用磁珠筛选和负筛选方法,设计两轮微囊藻毒素LR单链抗体的筛选方案。用噬菌体产出投入比和多克隆噬菌体免疫分析,对每轮筛选后微囊藻毒素LR特异性噬菌体的富集效果进行鉴定。再将第2轮筛选获得的次级库提取单链抗体基因,转入可溶性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单个噬菌体克隆鉴定并测序。【结果】两轮筛选的噬菌体产出投入比分别为4.8×10-8和2.88×10-6。第2轮筛选后的次级库,经多克隆噬菌体免疫分析得到的荧光信噪比,比原始抗体库提高了22.8倍。最终鉴定得到5株不同的阳性噬菌体克隆,其中最佳的克隆对微囊藻毒素LR的检测灵敏度(IC10)为13 ng.mL-1,抑制中浓度(IC50)为435 ng.mL-1,线性范围在31—5 952 ng.mL-1。【结论】本研究筛选到的单链抗体,有潜力应用于微囊藻毒素LR的免疫学检测或免疫亲和柱的制备,同时也探索了一种高效的微囊藻毒素LR单链抗体的库筛选、鉴定方法。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数字土壤制图研究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知类型的土壤样点及其所处位置的高程、坡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复合地形指数等数据,基于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对安徽宣城样区的土壤类型进行预测和制图表达。结果表明,土纲级别的预测效果较好,正确率达到84.2%。但随着从土纲到亚类级别的降低,由于受土壤样点数量限制,土壤类型预测的准确率也逐步降低。通过与样区1986年基于发生分类的土壤图进行对比,采用的方法无论是在制图精度,还是图面信息的负载量方面都要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土壤在自然界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数字土壤制图 Fisher判别分析 土壤类型预测


薄壳山核桃早果丰产栽培技术
《北京农业 》 20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备受美国和欧洲消费者欢迎的保健型干果—薄壳山核桃,国内需求也不断增加。结合近几年研究结果,介绍薄壳山核桃早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如下。


水分对蓝藻堆肥效果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和优化脱水藻泥大规模堆制处理工艺,以室外堆肥为平台,研究55%、65%和75%含水率条件对蓝藻堆腐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堆制过程中pH值及养分含量在3个水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含水率55%的处理中氮素损失大于高含水率的处理,堆体达到腐熟的速度更快,其种子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堆制结束后3个水分处理的总养分含量分别为5.12%、4.90%和4.56%,有机质含量分别为34.64%、37.70%和38.80%,均已达到有机肥行业标准。含水率为55%的处理堆制后藻毒素残留最少。


ABA对甘薯体细胞胚分化及再生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徐薯28、徐薯29、徐55-2、徐20-1等4个甘薯新品种(系)茎尖分生组织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研究脱落酸(ABA)在甘薯体细胞胚诱导和植株再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ABA对体细胞胚发生的调节作用与甘薯基因型和作用时间有关。胚性愈伤组织在体胚诱导培养基(MS+1.0 mg/mL ABA)上,10 d即可产生大量体细胞胚,其中徐薯29体胚诱导率最高,达90%以上,徐薯28次之,徐20-1最低;ABA作用时间延长至30 d时,所有品种(系)体细胞胚均褐变死亡,但将ABA处理10 d后得到的体胚进一步转移至MS基本培养基上,体胚可再生出完整植株,但再生率和植株长势明显不如未经ABA处理组。在MS固体基本培养基上,各品种(系)胚性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胚时间延长,但延长培养时间至20 d时,最终可获得与ABA诱导基本相同的结果,说明用ABA诱导胚性愈伤可以缩短形成体细胞胚所需时间,促进体胚的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