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中层鱼昼夜垂直迁移研究进展

海洋湖沼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层鱼是指栖息于大陆斜坡和大洋中层(200~1 000 m)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资源量极高,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昼夜垂直迁移行为(diel vertical migration,DVM)是中层鱼最显著的生态特征之一.中层鱼通过垂直迁移过程中的代谢作用将海洋上层的生物碳向深海输送,为深海生态系统提供关键碳源,对海洋固碳和地球碳循环有重要意义.中层鱼昼夜垂直迁移研究已有50余年历史,但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中层鱼昼夜垂直迁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中层鱼迁移机制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作用,以期提高我国对中层鱼资源的重视程度,为我国中层鱼及中上层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层鱼 昼夜垂直迁移 迁移模式 生物碳泵 碳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和野生亚东鲑机体成分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是鲑属鱼类在青藏高原仅有的鱼类种群,是亚东地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本研究对西藏亚东地区野生和养殖亚东鲑的常规营养成分及各组织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旨在比较野生和养殖亚东鲑营养成分的异同,为养殖亚东鲑的品质评价和饲料配方的完善提供参考信息。实验采集亚东河中野生亚东鲑和亚东渔业产业园中使用配合饲料养殖的亚东鲑各10尾用于相关成分分析,每尾为一个独立样本。结果显示,野生组肥满度显著低于养殖组,而全鱼水分和灰分显著高于养殖组。全鱼粗蛋白、粗脂肪以及肝脏常规成分在野生组和养殖组间无显著差异。野生组肌肉粗脂肪显著低于养殖组,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野生组全鱼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组,且野生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野生组全鱼、肌肉和肝脏中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总量、EPA、C20:4n-6以及肌肉中DHA含量高于养殖组,而全鱼和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PUFA总量低于养殖组。综上所述,目前养殖亚东鲑和野生亚东鲑在机体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养殖鱼类体成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饲料组成,因此,亚东鲑养殖中饲料营养组成可能有待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亚东鲑 野生 养殖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CO2脱除工艺的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循环水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系统中CO2的过度富集会影响生物滤器过滤效率和养殖对象生长发育,因此CO2的高效脱除是整个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循环水养殖产业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项CO2脱除技术日渐成熟。文章围绕着目前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循环水系统中CO2的来源、危害以及脱除的基本原理,综述了气体交换法、化学法和生态法3种CO2脱除工艺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类脱除技术的优点,针对CO2脱除主要存在的方法单一、主要设施占据空间大、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多种脱除工艺并用、运行设备系统集约化、优化脱除过程及装备智能化等未来发展对策。本研究旨在为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CO2高效脱除技术工艺的优化与专用装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循环水养殖系统 脱除处理 水质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将大黄鱼暴露在盐度为25或20的水体中7 d,再暴露在盐度为12或40的水体中24 h,分为对照组(25)、低盐组(25+12)、高盐组(25+40)、低盐驯化组(20)、低盐驯化+低盐组(20+12)和低盐驯化+高盐组(20+40) 6个处理组,分别记为C组、CL组、CH组、A组、AL组、AH组。结果显示, CL vs C中大黄鱼肝脏的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CH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 SOD和LZM的活性显著上升, CAT和AKP显著降低(P<0.05)。A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P<0.05), SOD、LZM和AKP的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 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AL vs CL与AH vs CH中MDA和LPO含量显著降低, SOD、CAT、LZM和AKP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非特异性免疫酶[c型溶菌酶(c-type LZM)、g型溶菌酶(g-typeLZM)和AKP]基因表达水平与其酶活呈正相关;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水平均分别与其目的基因(抗氧化酶基因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表明Nrf2和NF-κB可能分别参与了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综上所述,盐度驯化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大黄鱼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缓解盐度胁迫所带来的氧化损伤,从而改善大黄鱼的盐度耐受性。

关键词: 大黄鱼 盐度驯化 抗氧化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鸢乌贼胴体肌肉除酸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

摘要:南海鸢乌贼(Sthenoeuthis oualaniensis)因肉质酸涩、口感差等品质问题制约即食产品的开发。本研究通过开发一种适合鸢乌贼即食产品的肌肉除酸技术,通过搅拌浸泡除酸法进行单因素实验,分析3种常用弱碱性食品除酸剂柠檬酸钠、多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对鸢乌贼胴体肌肉的影响。对比除酸效果后,筛选柠檬酸钠作为鸢乌贼胴体肌肉除酸剂。利用Box-Behnken优化除酸工艺进行响应面实验,鸢乌贼胴体肌肉酸度评分(Y)、除酸剂浓度(A)、除酸时间(B)、料液比(C)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为,Y(鸢乌贼胴体肌肉酸度)=6.95+0.032 5A-0.036 2B+0.013 7C-0.062 5AB-0.007 5AC+0.007 5BC-0.255 5A~2-0.108 0B~2-1 030C~2(R~2=0.972 2),该模型拟合度较好,其中除酸时间及柠檬酸钠浓度对除酸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室温条件下(25℃),除酸剂浓度为0.35 g/L、除酸时间7.5 h、液料比1∶2.5,此工艺参数下平均pH 6.85,接近模型预测值。在此条件下每小时搅拌鸢乌贼及除酸液,经测量鸢乌贼总酸度6.63°T,总酸度降低69.45%。柠檬酸钠除酸效果显著,对肌肉品质、口感、色泽方面有优化作用。该文章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解决了鸢乌贼产品原料酸度过高的问题,可以为鸢乌贼产品研究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提高鸢乌贼原料附加值。[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1):01-09]

关键词: 鸢乌贼 除酸 总酸度 响应面优化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氧和底质对鼠尾藻碎屑分解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鼠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探究鼠尾藻凋落分解碎屑化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以及溶解氧浓度和底质对其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前期鼠尾藻分解较快,干物质损失率较高,水体中正磷酸盐和活性酸盐含量明显增多。鼠尾藻分解干物质残留率与分解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48 d后鼠尾藻干物质残留率均低于30%。高氧条件促进鼠尾藻的分解以及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的释放,低氧条件下鼠尾藻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并且促进正磷酸盐的释放。分解后期底泥中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速率大于藻体分解的营养盐释放速率,水体中营养盐含量逐渐降低。说明鼠尾藻分解过程受到溶解氧含量和底质条件影响。实验结果为探究大型海藻分解对岛礁海域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提供依据。

关键词: 鼠尾藻 底质 溶解氧 分解速率 营养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探究虹鳟鳃对热应激的生理反应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导致的水温上升可引起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代谢紊乱,为解析其在热应激下的代谢变化特征,研究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了虹鳟鳃靶器官在高温暴露(20℃和24℃)及恢复到初始温度(14℃)下的代谢生理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20℃、24℃高温组和14℃恢复组中分别鉴定出128、130和108种差异显著代谢物。在高温暴露下,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与脂质代谢相关的代谢物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二硫化物(GSSG)等与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相关的代谢物均发生显著改变。富集分析表明这些代谢物主要涉及虹鳟鳃的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和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通路,但在温度恢复到14℃后,除鞘脂代谢外,其他代谢途径均未恢复至正常状态。上述结果表明,热激导致了虹鳟鳃靶器官的脂质代谢紊乱,可能导致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损伤,诱使鳃细胞出现炎症反应,并产生免疫应答。同时,虹鳟鳃细胞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来调节谷胱甘肽代谢中GSH/GSSG比值以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来对抗氧化应激,防止细胞凋亡。研究结果为理解热应激下虹鳟的生理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热应激 代谢组学 虹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果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NO-2-N)的净化效果,分析了亚硝酸盐氮(1.0 mg/L)暴露组背角无齿蚌相较于亚硝酸盐氮空白组(0 mg/L)的滤水率的影响,进而通过构建受亚硝酸盐氮(1.0 mg/L)污染的微型生态系统,比较了对照组(0只/m~3)、低(10只/m~3)、中(20只/m~3)和高(30只/m~3)养殖密度背角无齿蚌及其不同处理时间(24、48、72和96 h)交互作用下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去除率与净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和亚硝酸盐氮暴露组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分别为232.1±122.3 L/(h·kg)和69.0±17.7 L/(h·kg),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养殖密度背角无齿蚌处理96 h后的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为0.20±0.06 mg/L,相应的去除率和净化效率分别可达到(64.99±10.32)%和90.16±13.54 mg/(h·kg);背角无齿蚌对亚硝酸盐氮含量及去除率的影响与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显著相关(P<0.05),与两者的交互作用关系不显著(P>0.05),而对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率仅与养殖密度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能够有效净化养殖水体中较高含量的亚硝酸盐氮,养殖密度设定为10只/m~3的净化效果最佳。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亚硝酸盐氮 滤水率 养殖密度 处理时间 去除率 净化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镉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胎及初孵仔鱼为实验对象,采用静水试验方法,研究Cu2+、Cd2+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及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重金属溶液浓度升高,绿鳍马面鲀胚胎畸形率呈上升趋势,孵化率呈下降趋势,初孵仔鱼呈现V、S、L、U等各种畸形状态;囊胚期至神经胚、器官分化至出膜2个阶段发育时长均随Cu2+浓度的增加呈先缩短后延长趋势,2个阶段发育时长均随Cd2+浓度的增加呈延长趋势;不同Cu2+、Cd2+浓度组在2个发育阶段死亡率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同一浓度下,器官分化至出膜阶段胚胎死亡率低于囊胚期至神经胚阶段;初孵仔鱼存活率与重金属溶液浓度和培育时间呈反比,畸形率与溶液浓度呈正比.Cu2+、Cd2+对初孵仔鱼72 h-LC50值分别为0.063 mg·L-1和3.589 mg·L-1,其对应的 95%置信区间分别为 0.052~0.072 mg·L-1 和 3.184~3.944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 0.006 mg·L-1 和 0.359 mg·L-1.本实验表明,Cu2+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及初孵仔鱼的毒性大于Cd2+.

关键词: 重金属 绿鳍马面鲀 急性毒性 胚胎 初孵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铜合金网衣的污损生物附着特征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材质网衣的污损生物附着效果,于2022年3—5月(春季)和6—8月(夏季)在福建莆田南日岛海域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和铜合金网衣的现场挂网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网衣污损生物的附着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差异,两种网衣污损生物的密实度、种类数量、优势种种类数、湿质量和密度均表现为春季低于夏季。其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春、夏季的密实度平均值分别为47.19%、86.98%,污损生物的湿质量平均值分别为(144.83±15.69)、(1 054.59±34.81) g·网-1,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 699±49)、(4 630±53)个·网-1,种类数分别为12、35种,优势种种类数分别为4、6种;铜合金网衣春、夏季的密实度平均值分别为41.04%、74.95%,污损生物的湿质量平均值分别为(118.32±20.13)、(876.25±23.16) g·网-1,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 678±42)、(3 870±64)个·网-1,种类数分别为12、19种,优势种种类数分别为3、4种。春、夏季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污损生物的密实度、种类数(春季相同)、优势种种类数(春季相同)、湿质量和密度平均值均高于铜合金网衣。海水温度的变化是污损生物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铜合金网衣的防污损生物附着效果优于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

关键词: 污损生物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 铜合金网衣 附着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