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阳澄湖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境水和沉积物元素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了解阳澄湖中华绒螯蟹养殖区生境中水和底泥元素的含量特征,同时对阳澄湖蟹与环境水和底泥元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研究周年期间逐月采集了阳澄湖养殖围网区中华绒螯蟹的水与底泥样本,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水样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对底泥样品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阳澄湖养殖区水样的矿质元素含量符合淡水养殖标准且同样满足国家I类水标准;底泥样本的矿质元素均不在风险筛选值范围内.对用于中华绒螯蟹原产地鉴别的Na等10种元素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蟹样和水样之间Ba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Mg和Zn显著正相关(P<0.05);蟹样和泥样元素相关性分析中,K成显著负相关(P<0.05).阳澄湖养殖区水、泥均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同时阳澄湖蟹与养殖环境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黑龙江省连环湖地区3种土著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对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黑龙江省连环湖3种土著虾类日本沼虾、秀丽白虾和中华小长臂虾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3种虾基本营养成分日本沼虾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较高,中华小长臂虾的水分含量较高.3 种虾肌肉蛋白质中均测定出氨基酸17种,3种虾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8.09%、72.28%、73.00%,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分别为23.30%、25.88%、26.18%;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3.55、67.46、70.39,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WHO/FAO评分模式标准.3 种虾肌肉氨基酸评分(AAS)均不低于 0.62,化学评分(CS)均不低于0.43.表明黑龙江省3种土著淡水虾营养价值高,是优质水产产品.


中国渔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为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3
摘要: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本研究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所)为分析案例,利用黑龙江所2016—2021年横向科研项目为基础数据,结合前期资料查阅、当前成果转化工作的宏观政策、调研合作对象的服务需求、与有代表性的科研人员座谈交流,深入分析黑龙江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并从引入激励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宣传科研院所科技优势等方面对渔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可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提供借鉴,并为政策研究提供理论视角和数据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1):26-32]


山东荣成海带病害原因的初步调查及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23
摘要:为了解2021年底荣成沿岸养殖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突发大面积病害对海带产生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及判别分析比较研究荣成沿岸4个海区(122°32’~122°40’E,37°08’~37°22’N)海带的形态特征和组织成分含量,并结合海区营养盐浓度分析了可能的致病原因。结果显示,此次海带病害以点状白烂病和绿烂病为主,由荣成湾逐渐向南蔓延,海带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617.1±310.5)mm、(124.6±70.5)mm和(46.5±44.5)g。成山和俚岛海带主要为点状白烂,叶片颜色较浅,其中受影响较早的成山海带溃烂脱落严重,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270.3±110.0)mm、(69.3±31.8)mm和(10.8±8.7)g,瓦屋石和寻山海带主要为绿烂,病情较轻。4个海带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综合判别率为94.6%。病害造成了海带色素及可溶性蛋白等组织成分含量的下降,严重发病的成山和俚岛海带与病症最轻的寻山海带相比,叶绿素a含量降低41.3%~54.3%,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26.4%~56.0%。调查海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较低,分别为(0.045±0.028)mg·L-1和(0.003±0.002)mg·L-1。初步推测,养殖海区贫瘠的营养条件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可能是此次病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长江江豚个体数量整体稳中有升,分布范围有所扩大;(5)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整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6)长江流域重点水域2019—2020年最大水面19 663 km~2,最小水面14 281km~2,消落区总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7)禁捕前,长江捕捞渔业从业者以初中学历以下的中老年为主。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全面禁捕退捕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工程,更是渔民产业转型生存条件改善的民生工程,禁捕后鱼类资源将有显著恢复,长江江豚种群规模也有望稳中有升,但濒危鱼类的处境依然堪忧,衰退的消落区将成为制约未来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因素。作为长江流域重要水域全面禁捕前展开的系统调查,本调查结果可以为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准。
关键词: 鱼类 长江江豚 资源量 水生生态系统 渔业 本底调查 长江水系


低盐驯化对低盐胁迫下大黄鱼转录组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低盐驯化对低盐胁迫下大黄鱼氧化损伤和转录组的影响,本实验将体重为(52.46±1.47) g的大黄鱼暴露在盐度为25或20的水体中7 d,再暴露在盐度为10的水体中24 h。结果显示,低盐胁迫显著增加了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尽管低盐驯化对ROS和LPO不产生影响,但低盐驯化显著降低了低盐胁迫下大黄鱼ROS和LPO含量,表明低盐驯化缓解了低盐胁迫对大黄鱼的氧化损伤。从低盐驯化vs.对照组、低盐胁迫vs.对照组和低盐驯化+低盐胁迫vs.低盐胁迫实验中,分别筛选到356、478和484个差异基因。GO和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GnRH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凋亡、Toll样受体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表明低盐驯化可以通过调节离子和物质运输、脂类代谢、细胞凋亡和非特异性免疫等来提高大黄鱼的低盐胁迫耐受性。研究表明,低盐驯化可以通过调节离子和物质运输、脂类代谢、细胞凋亡和非特异性免疫等来提高大黄鱼的低盐胁迫耐受性。研究结果揭示了低盐驯化改善大黄鱼低盐胁迫耐受性的分子机制,可为今后工厂化和内陆采用淡水或半咸水养殖大黄鱼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黄鱼 盐度 胁迫 转录组 毒物兴奋效应 信号通路


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养殖网箱周围流场特性研究
《应用力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鱼类养殖网箱对周围海域流场的影响,基于雷诺时均方程和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耦合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研究鱼类养殖网箱周围流场的三维水动力模型。根据典型养殖场的实际数据,分别对仅网衣作用、仅鱼类作用及网衣和鱼类共同作用下网箱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网衣和鱼类的作用时,网箱下游流速衰减最大可达85%,流速约在6.5倍网箱直径处逐渐恢复;与仅鱼类作用和仅网衣作用相比,网箱内部及下游流速衰减程度明显增强,说明单独只考虑鱼或网都不能准确地描述鱼类养殖网箱周围的流场特性,须将二者结合考虑。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路径的探讨
《中国科技投资 》 2022
摘要: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和整体水平.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源头在高校院所,尽管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偏低,真正服务应用到社会的技术不足十分之一.缺乏可行的成果转化和应用途径,不仅限制了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国家非常重视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分析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和途径,为我国整体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和支撑.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路径,首先探讨该主题研究重要性,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提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基于"彩虹4"无人机海洋监测平台的设计与验证
《海洋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洋监测中轻小型无人机抗风能力差、大范围动态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彩虹-4型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为平台进行了载荷安装、电气接口及电磁兼容性设计,实现了光电吊舱、对海雷达、AIS多任务载荷的优化集成,通过开展远距离无人机通信、载荷数据与位姿信息实时同步回传、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洋监测平台软硬件系统.最后经过长时间的地面测试并在海南三亚市东部海域开展远距离飞行试验,依据应用场景及作业的紧迫程度,探索了海岛礁成图等常规监测和海上船只目标应急监测应用模式,验证了平台设计指标,其中平台续航能力优于22 h,作业通讯距离达到2300 km,在无控条件下可见光、红外、SAR成像精度分别为15.35 m、21.09 m、6.30 m.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满足海洋监测技术要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海洋监测平台;多任务载荷;集成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