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牙鲆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方法分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推测的牙鲆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由47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49.6 kD,具有信号肽、短肽顺接重复、疏水区、糖基化位点、二硫键、糖基缩醛磷肌醇锚定位点等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特征结构域,与红鳍东方(Fugu rubripes)和大西洋鲑(Atlantic salmon)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71.9%和66.4%。牙鲆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获得为蛋白质感染因子进化与功能研究以及可能存在的鱼类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牙鲆 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 基因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育密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饲料转化率及色素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大菱鲆幼鱼饲育密度对其生长、白化鱼色素改善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设计了5组不同养殖密度,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0.28、0.87、1.12、1.16、2.75kg/m2,研究结束时养殖密度分别为1.91、6.31、8.86、11.97、17.67kg/m2。结果表明,在同等实验条件下,低密度养殖范围内,大菱鲆幼鱼生长与密度呈正相关,而当种群达到一定密度(即高密度)时,生长与密度呈负相关。各实验组的SGR值分别为3.189、3.304、3.447、3.341、3.087。各实验组体重分布的均匀性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不同实验组饲料转化率不同,饲料转化率与密度呈负相关,高密度影响大菱鲆的生长,也降低饲料的转化率。实验组1,饲料转化率最高,饲料系数为0.95;实验组5,饲料系数为1.25。高养殖密度抑制了大菱鲆的生长,也增加了饲料系数。在白化鱼色素改善方面,不同饲育密度对色素的改善也略有不同,改善程度与密度呈负相关。

关键词: 大菱鲆 饲育密度 生长 饲料系数 色素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桡足类浮游动物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结合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桡足类组织细胞膜,依照本实验室确立的细胞膜与WSSV特异性的结合关系,进行了桡足类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结合,二者的结合说明了桡足类细胞膜上存在有WSSV的受体蛋白,其为确定桡足类属于WSSV感染宿主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比较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鳃细胞膜对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结合的影响作用,证实了凡纳滨对虾鳃细胞膜对二者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封闭作用,侧面说明了WSSV在二者细胞膜上存在有相同的受体蛋白或结合位点。桡足类细胞膜经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处理后,与WSSV的结合活性没有受到影响,而经Tween20处理能显著提高与WSSV的结合活性,提示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可能占有一段较小的跨膜区域。经SDSPAGE分析确定了桡足类细胞膜由分子量为18~207kD范围的约33条蛋白条带组成。

关键词: 桡足类 细胞膜 WSSV 结合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流行病学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影响重大。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间个体的流动有可能造成该病病毒传播。有迹象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养殖对虾中已发现IHHNV,且呈流行趋势。目前,国际上已建立起多种标准检测方法以监控疾病的流行。本文就该病毒的病毒特性、感染宿主、传播途径、地理分布及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为对虾病毒性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监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对虾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My5oD 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RACE技术从受精后约22h的草鱼胚胎总RNA中扩增获得了草鱼MyoD基因的全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鱼MyoD基因全长cDNA为1597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825bp,共编码275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该肽链第1~84个氨基酸为草鱼MyoD基因的Basic区,第98~142个氨基酸为草鱼MyoD基因的HLH结构域,该序列所编码的肽链没有信号肽;通过对比分析已知的GeneBank中其它脊椎动物MyoD基因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肽链随动物由低等向高等进化有加长的趋势,且核苷酸以及推测的氨基酸同源性和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相一致;草鱼MyoD基因的克隆为研究家鱼的肌肉发育调控的机理以及肉质改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草鱼 MyoD基因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鲮鱼DAF和RAPD的比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DNA扩增指纹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连续营养谱的建立:来自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结果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初步建立了从浮游植物到顶级捕食者的水体食物网连续营养谱,并结合底栖生物碳同位素资料勾勒出黄东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图,与根据1985~1986年主要资源种群生物量绘制的黄海简化食物网和营养结构图基本一致并略有改进.结果证明,稳定同位素方法是未来研究从病毒到顶级捕食者完整海洋食物网连续营养谱以及食物网稳定性的一个潜在的有用手段.

关键词: 食物网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黄海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g~(2+)胁迫下细叶蜈蚣草对水体总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梯度浓度的Hg2+处理下,细叶蜈蚣草对水体总磷去除效果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和Hg2+浓度为0.10 mg.L-1试验组在Hg2+处理的96 h内,细叶蜈蚣草对水体总磷去除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0.50 mg.L-1和1.00 mg.L-1试验组在48 h内,细叶蜈蚣草对水体中总磷去除率一直上升,但96 h后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率明显下降;Hg2+浓度大于1.50 mg.L-1的试验组中细叶蜈蚣草对水体中总磷去除率一直下降。同时,细叶蜈蚣草对水体总磷去除率的均值与Hg2+浓度亦均呈曲线关系,细叶蜈蚣草对水体总磷去除速率的均值与Hg2+浓度均呈曲线关系。

关键词: 细叶蜈蚣草 总磷 去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脑P-450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和组织表达

水产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450芳香化酶(P450arom)是催化雄激素生物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本文采用RT-PCR和RACE法,首次分离和克隆了黄颡鱼脑P450芳香化酶基因HP450aromB,并使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对其组织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P450aromB cDNA全长2080 bp(不包括poly(A)),5′端非翻译区有25 bp,3′端555 bp(不包含poly(A)),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500 bp,编码500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6 kDa。同源性分析显示,HP450aromB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鱼脑P450arom具有70%以上的同源性,与其它鱼卵巢P450arom为60%左右同源,与人胚盘和鸡卵巢P450arom则为50%左右同源;但芳香化酶高保守区包括I-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II及血红素结合区III和其它鱼芳香化酶相比同源性分别为83%~96%,78%~86%和85%~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HP450aromB与鱼类脑P450arom属于同一分支的,并且也显示了黄颡鱼和鲶鱼分类地位最近,这和传统的分类一致。实时定量RT-PCR研究显示,HP450arom B在前脑,下丘脑,垂体、卵巢、精巢均有表达,在肝脏没表达,表达量脑部高于性腺,但雌雄鱼脑部HP450arom B的表达总量没显著差异。

关键词: 黄颡鱼 P450芳香化酶 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 系统发育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鲜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 CSCD

摘要:鲜度对水产品品质及原料的加工适性有巨大影响,评定、检测方法较多,包括感官的、化学的、物理的、微生物学的,以及上述方法之间的组合评价。本文对水产品鲜度的变化规律,有关的评价,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鲜度 感官评价 化学评价 物理评价 微生物学评价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