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低能N~+介导法将大豆外源基因转入羊柴成熟种子的初步研究
《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能N+介导大豆(Glycine max)基因遗传转化的影响,以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成熟种子为材料,根据不同注入剂量下羊柴种子的发芽率,计算出羊柴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性并绘制出剂量-存活率曲线,找出最适宜的转化剂量。结果表明:经离子束(25keV,900×2.6×1013 N+.cm-2)注入后的羊柴成熟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性和剂量-存活率曲线可以确定900×2.6×1013 N+.cm-2是最适宜的转化剂量。将处理后的羊柴种子浸入含有大豆质粒DNA的SSC导入介质,24h后观察到受离子束直接作用的胚部有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检测到的GUS基因瞬间表达率为13%,转化体的PCR检测结果初步证实了大豆基因已经整合到羊柴基因组中。


荒漠地区主要饲用灌木类植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动态变化
《饲料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灌木类植物的酚类物质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比较灌木类植物和紫花苜蓿的酚类物质含量及动态变化规律,为开发利用灌木类植物资源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地区几种主要灌木类植物中总多酚、简单酚、单宁和缩合单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5.76~101.78、12.98~19.88、61.07~86.09 g/kgDM和25.66~46.66 g/kgDM,其除了简单酚以外,上述物质在羊柴中含量最高,木地肤中含量最低。在生长期间灌木类植物总多酚、单宁和缩合单宁含量有"V"字型变化或随生长期逐渐上升,而且生长期间差异极显著,几种灌木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紫花苜蓿。


豚鼠牙齿组织总RNA的提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对RNA丰度值低、硬度大、处理困难的牙齿组织总RNA的提取和纯化技术。[方法]采集10只Hartley豚鼠的切齿和臼齿,分别对其进行了总RNA的提取和纯化,对所提纯的总RNA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以及浓度和纯度的测定。[结果]切齿和臼齿总RNA均可见明显的28S、18S和5S三条带,RNA浓度均大于100 ng/μl,A260/A280值均在1.7~2.0之间,A260/A230值在0.1~0.7之间,总RNA的提纯效果较好。[结论]为动物硬组织总RNA的提取提供了技术参考。


补饲HK添加剂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将14头荷斯坦泌乳奶牛按配对试验要求分成7对2组,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试验组添加HK添加剂。结果表明,经30 d饲养试验,试验组奶牛日均产奶量提高1.57 kg标准乳,同时HK添加剂还能够提高牛奶中乳脂率、乳蛋白及总固体物质含量。


胡麻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对胡麻枯萎病有较好抗性的放线菌,试验对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1株对胡麻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GS2-1。分别测定了它对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151株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发酵液对孢子和菌丝的抑制作用,研究了其最佳发酵条件,并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和生物活性测定,最后对其在胡麻生长中的防病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S2-1对151株尖孢镰刀菌均有较好的抗性,抑菌率最高可达到73.9%;其发酵液可导致镰刀菌孢子膨大变形,菌丝折叠断裂。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6 d,温度29~32℃,初始pH 7.2,装液量100 mL/300 mL三角瓶,培养基为改良2号液体培养基。其抑菌活性物质可以被氯仿萃取,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pH为7~9。盆栽试验结果表明,GS2-1菌剂对胡麻枯萎病的防效可以达到68.8%。


枯草芽孢杆菌型微生态制剂在奶牛日粮中中应用效果试验
《饲料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基于研究芽孢杆菌型微生态制剂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设计.试验选取市售枯草芽孢杆菌型微生态制剂,添加于近干乳期奶牛日粮中,进行效果求证和比较.结果显示,奶牛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奶牛日平均产奶量,有提高乳品质的趋势.


不同NFC/NDF比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及瘤胃pH变化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比饲粮条件下诱发奶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 inal acidosis,SARA)过程中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瘤胃pH的变化。选用6只安装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饲粮,以逐渐增加精料的方法诱导奶山羊SARA。结果表明:随着NFC/NDF比的增大,瘤胃pH显著降低(P<0.05),并且瘤胃pH下降幅度也随之加快;随着NFC/NDF比的增大,淀粉分解菌的数量增幅最显著(P<0.01),NFC/NDF比为1.63时,瘤胃细菌总数、乳酸杆菌及坏死梭形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当该比值为2.58时,埃氏巨型球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出现显著增多(P<0.05);原虫数量在Ⅳ期降至最低,而牛链球菌的数量在整个试验期并未出现明显的波动。饲粮NFC/NDF比为1.63时,瘤胃内与碳水化合物分解有关的多数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SARA期时增幅更为明显,而此时原虫数量为最低。
关键词: NFC/NDF比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瘤胃微生物 瘤胃p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