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虹鳟倍性鉴定SSR标记筛选与应用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虹鳟(Oncorhynchusmykiss)是我国冷水性鱼类的主要养殖品种。与二倍体相比,虹鳟三倍体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和不育等优点。目前,鉴定虹鳟倍性主要是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DNA含量分析,但这种方法需要采集鱼类血液或组织样本,会对其造成伤害。为了实现利用微创方法收集样本鉴定虹鳟倍性,本研究利用PCR扩增以及电泳分离技术对153个微卫星标记(SSR标记)进行分析,其中139个SSR标记能够在二倍体和三倍体中成功扩增,筛选出132个SSR标记具有多态性,最终鉴定出7个标记在三倍体中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通过在52个已知倍性水平的参考样本和48个未知倍性的样本上进行验证,进一步从中筛选出3个SSR标记(SSR1054、SSR1056和SSR1468)足以区分倍性水平,并且根据3个标记序列重新设计了3对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引物序列进行倍性分析应用。本研究所筛选的SSR标记解决了现有虹鳟倍性鉴定中存在的技术流程复杂、耗材昂贵的问题,并有助于不同倍性虹鳟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口虾蛄时空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精准预测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时空分布,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4-6月)和秋季(9-11月)在渤海逐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渤海口虾蛄的时空分布及其主控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表明,影响渤海口虾蛄密度分布的主控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春季,按贡献率大小主控环境因子依次为底温(BT)、底质粒径分布的峰度等级(Ord_Kt)、水深(Depth)和平均粒径等级(Ord_Mz);秋季,主控环境因子依次为Ord_Mz、Depth和Ord_Kt.春季,BT对口虾蛄密度分布的局部效应系数均为正值,在BT梯度较大的莱州湾和辽东湾效应系数更大;在Ord_Mz为2~4、平均粒径约为3~6 Φ、底质类型主要为极细砂、粗粉砂和中粉砂的辽东湾和莱州湾湾口,口虾蛄密度随Ord_Mz增大而增加;相反,在Ord_Mz为4~5、平均粒径约为5~7 Φ、底质类型主要为中粉砂和细粉砂的莱州湾和渤海中部,口虾蛄密度随Ord_Mz增大而减小.秋季,Ord_Mz对口虾蛄密度分布的局部效应系数均为正值,在渤海湾其效应系数相对较大.在春、秋两季,水深的局部效应系数以正值为主,负值出现在水深相对较深的辽东湾及其湾口以北水域(多在25 m以深).春季,莱州湾及渤海中部近岸水域的口虾蛄密度最高;秋季,其高密度区广泛分布于渤海湾和渤海中部近岸水域.本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渤海口虾蛄的分布,为其渔业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稳定同位素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具有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对了解生物间的摄食关系和食物网结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table isotope mixing models, SIMMs)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水生食物网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尤其是在确定食物来源贡献和构建营养生态位方面。在本研究中,作者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模型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型的特点以及运行这类模型的条件;同时,对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对虾高低繁殖力群体卵巢组织学观察及相关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生产中,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雌虾的繁殖性能表现出巨大差异。本研究以一个生产周期中雌虾产卵频次为繁殖力指标性状,以高繁殖力和低繁殖力雌虾为研究对象,对雌虾不同卵巢发育阶段(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和成熟期)进行组织学观察。针对在前期选择清除分析中筛选到的繁殖候选基因TRX2、PARD3、PLCβ4和RERE,在高、低繁殖力雌虾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首次分析比较这些基因在卵巢、眼柄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组织观察结果显示,低繁殖力雌虾卵巢在整个生产周期中无法发育至成熟期,高繁殖力雌虾卵巢在卵黄颗粒的形成和积累、皮质棒形成等关键过程的速度要快于低繁殖力雌虾。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在卵巢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TRX2、PLCβ4和RERE基因在高繁殖力组卵巢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繁殖力组卵巢(P<0.05),4个基因在高繁殖力组成熟期卵巢中均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时期的眼柄组织中,低繁殖力组中TRX2、PARD3、PLCβ4和RERE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高繁殖力组。研究表明,上述4种基因可能在凡纳对虾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凡纳对虾雌虾繁殖力产生差异的分子机制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暂养及模拟运输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的运输方法,研究了低温暂养及模拟运输操作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不同降温速率、暂养温度、盐度、鱼水重量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时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低温暂养的工艺条件,基于最优条件对石斑鱼进行模拟运输试验,测定不同时段的水质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鱼体肝脏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降温速率为1.2℃/h,温度为15.7℃,盐度为24‰,鱼水重量比为1∶5运输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可存活超过55 h。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强,应激反应使得皮质醇含量也快速增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肝脏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加深。本研究可为珍珠龙胆石斑鱼及其他海水鱼类的保活运输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低温模拟运输 响应面法 血清生化 肝脏抗氧化 肝脏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万山群岛黄鳍棘鲷食性随年龄的变化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的特色经济鱼类和增殖放流鱼类,研究黄鳍棘鲷的食性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其的食物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通过胃含物形态学和18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万山群岛海域不同年龄(1~3龄)黄鳍棘鲷的食性变化特征。形态学鉴定发现黄鳍棘鲷胃含物中有贝类、蟹类和食糜。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共鉴定出黄鳍棘鲷胃含物中有真核生物16门84种,黄鳍棘鲷主要的食物来源为节肢动物门的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和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软体动物门的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variabilis),脊索动物门的圆吻海鰶(Nematalosanasus),红藻门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其共占总食物来源的66.73%。万山群岛黄鳍棘鲷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食,对植物性饵料的摄食相对较少。对1~3龄黄鳍棘鲷食性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黄鳍棘鲷的主要摄食种类逐渐由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转向脊索动物门,摄食的生物物种数量逐渐减少。研究结果为万山群岛黄鳍棘鲷的摄食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导向式活鱼分级装置设计及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养殖过程中的大小分级有利于生长管理和饲料控制,提高养殖效益。针对目前国内活鱼分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导向式活鱼分级装置,介绍了该分级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鱼体输送机构进行力学分析和参数设计。基于鱼类体质量和体型参数关系,测定了试验鲫鱼形态数据,并运用幂函数拟合方法得到鲫鱼体厚与体质量关系方程,作为分级通道间距设定依据。分级时通过调节分级通道两侧导鱼板之间的间距,设定分级通道适合待分级鱼的规格要求,利用鱼的体厚,通过分级通道实现分级。开展了活鱼分级性能试验,分级鱼体质量范围为0.14~0.33 kg,鱼体厚度范围为30~39 mm,并对进鱼输送速度为0.15、0.20、0.25 m/s三种条件下分别进行分级测试和效果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在正常条件下分级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合适的输送速度和分级通道间距设定效率更高。研究表明,该导向式分级装置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活鱼进行分级,提高养殖过程机械化作业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靖海湾富营养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沿海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过程至关重要,因为陆地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次生生产者和生物泵的主要驱动因素,其群落变化可能会对沿海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综合评价各种环境因素对沿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靖海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至2022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2021―2022年靖海湾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有显著增加,尤其是在2022年夏季,靖海湾海域受到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2021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2022年,在富营养化最严重的2022年夏季,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降至54.07个/m~3。此外,主坐标分析(PCoA)也显示,2022年夏季浮游动物群落与前3个航次有显著的区别。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类47种,其中,桡足类是春季最优势的种群,浮游幼虫是夏季最优势的种群。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和短尾类溞状幼体[Zoealarva(Brachyura)]在4个航次中均为优势种,但在2022年夏季优势度和丰度均出现下降。通过结合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靖海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富营养化,而盐度影响了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化。此外,通过PCoA分析以及对比2021年和2022年的数据发现,台风这类偶发性事件可能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后续研究靖海湾生态系统以及了解近海海湾浮游动物群落动态的控制因素,有助于科学管理靖海湾生态环境和深入了解海湾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生物炭对硫酸盐型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评价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盐碱地水产养殖产生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实现盐碱地田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用热解与水热炭化方法对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进行处置,得到热解生物炭(BFM)和水热生物炭(HFM),以未经处理的养殖固体废物原料(FM)为对照,组成3种改良剂,每种改良剂设置3种剂量(2%、5%、8%)施加到硫酸盐型盐碱土中进行改良效果评价。结果表明:BFM和HFM氮磷钾含量丰富,表面羟基等官能团得到了保留。随着BFM、HFM、FM施加剂量从2%提升到8%,盐碱土速效氮含量分别提升了9.00%、10.21%~78.58%和27.64%~67.39%,总磷含量分别提升了14.98%~42.90%、16.62%~39.68%和4.70%~42.25%。施加改良剂后盐碱土pH未见明显改变,盐分随施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HFM组盐碱指标保持在较低水平。施加改良剂可改善耐盐碱水稻的出苗率,5%BFM和5%HFM剂量组、2%FM剂量组3 d出苗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41.65%、66.65%和41.65%;而当改良剂施加量达到8%时,水稻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水热炭作为改良剂效果优于热解炭与原料,并且施加剂量应小于5%。研究结果可为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海湾海域水产品中有机磷酸酯(OPEs)类阻燃剂污染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类阻燃剂污染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以广东汕尾红海湾海域近岸养殖和捕捞水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GC-MS/MS)对水产品中10种OPE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海湾海域养殖水产品中∑10OPEs含量为(55.8±24.2)ng/g(干质量),显著高于捕捞水产品中的含量(20.5 ng/g±20.6 ng/g,干质量)(P<0.05);捕捞水产品中,底栖水产品中∑10OPEs含量(28.4 ng/g±22.6 ng/g,干质量)显著高于中上层水产品中的含量(7.4 ng/g±4.3 ng/g,干质量)(P<0.05);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ris (2-butoxyethyl) phosphate, TBOEP]、磷酸三正丁酯(tri-n-butyl phosphate, TNBP)、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ris (2-chloroisopropyl) phosphate, TCIPP]、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 (2-chloroethyl) phosphate, TCEP]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HP)是红海湾海域水产品检出频率最高的OPEs化合物;养殖水产品和捕捞底栖水产品中主要OPEs污染物组成基本一致,含量最高的OPEs污染物依次为TCEP、TBOEP、TCIPP,而捕捞的中上层水产品中含量最高的OPEs污染物依次为TBOEP、TCIPP、TPHP,暴露评估显示,红海湾海域水产品中OPEs对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低于潜在风险阈值,健康风险可接受。研究表明,OPEs污染在养殖和捕捞水产品中普遍存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尚在安全范围内,但随着OPEs消费量的持续增加,由其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会越来越高,建议对水产品中OPEs污染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