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Bytetrack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在斑马鱼毒性行为识别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斑马鱼(Danio rerio)在不同污染物暴露下的行为变化是水质毒性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传统方法存在效率低、面对遮挡和复杂环境时性能差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Bytetrack的多目标跟踪算法追踪斑马鱼在4种污染物(Zn、Pb、Cr和苯酚)暴露2 h后的行为变化,对斑马鱼在4种浓度梯度中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最低速度、平均碰撞次数和行为轨迹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算法的追踪精度、漏检率和检测时间(每300帧)分别能达到90.26%、16.33%和0.19 min,检测时间和精度相比于传统目标检测方法有较大提升。同时,根据污染物不同,该方法能准确识别特定污染物环境中斑马鱼相应的运动状态及轨迹变化,可实现精确识别和实时响应,在鱼类毒性行为识别领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大鳍鳠精子生物学特性及几种环境因子对其活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精子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子对其精子活力的影响,提高精子活力,本研究对其精液pH、渗透压、精子密度、精子运动参数进行测定,对精子的结构进行观察,同时设定pH、葡萄糖和离子(NaCl、KCl、CaCl2)浓度梯度,应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观察其对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鳍鳠精子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无顶体,有侧鳍。大鳍鳠平均精子密度为2.50×10~9个/mL,精液pH为7.0~7.2,精浆渗透压为(634.16±6.66) kPa。精浆中离子成分以Na+含量最高,其次是K+,之后依次为Mg2+、Ca2+、Fe3+、Zn2+,未检测出Cu2+。精浆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69239.21μmol/L,其中以亮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大鳍鳠精子经去离子水激活后,运动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48.61±14.85)%、(34.00±4.00) s、(396.50±9.50) s,直线运动速率、曲线运动速率及平均路径运动速率分别为(11.50±6.26)μm/s、(24.21±8.68)μm/s、(14.00±5.99)μm/s。精子在pH7.0~9.0的偏碱性水中活力较强,最适pH为8.0;精子在NaCl、KCl、CaCl2浓度为1 g/L、5 g/L、6 g/L时,运动率达到峰值;葡萄糖浓度为7 g/L时精子活力达到最高。研究表明,大鳍鳠精子适宜pH为7.0~9.0;适宜浓度的NaCl、KCl、CaCl2和葡萄糖对大鳍鳠精子活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广东10个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调查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经济海藻55种,其中绿藻门14种,红藻门30种,褐藻门11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大部分海岛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半叶马尾藻最高生物量达40.72~55.25 kg·m-2,小珊瑚藻最高生物量达4.32 kg·m-2。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 tenax)的生物量大幅减少,已非优势种类。研究表明广东海岛大型经济海藻优势种资源状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大型海藻经济种类,有必要进行增殖保护。
关键词: 大型经济海藻 潮间带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生物量 广东省海岛


鳙长江中下游群体的D-loop序列遗传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长江中下游鳙的种质遗传现状,该研究收集了石首(SS)、长沙(CS)、瑞昌(RC)、扬州(YZ)和张家港(ZJG)的长江种群(YR,219尾),对其D-loop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NCBI下载整理的珠江种群(PR,213尾)和北美种群(NA,33尾)开展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YR、PR和NA的D-loop序列中分别检测到35、96和11个变异位点,并分别界定37、62和3个单倍型.在长江中下游的5个鳙群体中,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98~0.89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3 38~0.006 53.长江中下游5个鳙群体间,RC与ZJG(FST=0.012)和CS与YZ(FST=0.018)的遗传分化不显著,其余群体间均存在显著遗传分化(FST为0.031~0.125);群体间检测到不同程度的基因流(Nm为3.509~39.993).基于单倍型网络分析,长江中下游的鳙D-loop序列单倍型存在多个分支,并在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共享;YR和PR的中心单倍型存在广泛共享,PR的特有单倍型均为外围单倍型,并推测NA的形成存在不同的遗传来源.基于中性检验结果,推测PR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表明,长江和珠江的鳙种群维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奠定物质基础.
关键词: 鳙 线粒体DNA D-loop序列 种群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前景展望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解析其时空发展格局对于研判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历年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近40年以来(1980-2020年,以5年为间隔;另有2021、2022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淡水池塘养殖产量、面积、单产、占渔业总产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产量总体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1980-2020年增长率从181.9%下降至12.0%,2020-2022年均值为2 348.3万吨,平均增长率为2.9%;(2)养殖面积亦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从53.1%下降至4.8%,2020-2022年均值261.8万hm~2,平均增长率为0%;(3)单产总体呈波动式增长,但增长率从82.8%逐步下降至13.7%,2020-2022年均值604.7 kg/667 m~2,平均增长率为2.4%;(4)各省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比重的均值呈先上升后逐渐持平的趋势,1995-2022年波动持平变幅在44.6%~49.0%。受水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当前淡水池塘养殖发展亟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态-经济合作型渔业综合体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多阶段特征提取的鱼类识别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自动识别在海洋生态学、水产养殖等领域应用广泛。受光照变化、目标相似、遮挡及类别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鱼类精准自动识别极具挑战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阶段特征提取网络(Multi-stage Feature Extraction Network, MFNet)模型进行鱼类识别。该模型首先对图片作弱增强预处理,以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然后采用多阶段卷积特征提取策略,提升模型对鱼类细粒度特征的提取能力;最后通过标签平滑损失计算以缓解数据的不平衡性。为验证模型的性能,构建了一个500类、含32 768张图片的鱼类数据集,所建模型在该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86.8%,优于现有的主流目标识别方法。利用公开的蝴蝶数据集对该模型进行泛化性能验证,多组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五品系尼罗罗非鱼对自然慢性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耐低温性能较好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品系,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埃及品系(NE品系)、埃及尼罗抗逆品系(NER品系)、湘湖品系(NX品系)、新吉富(NNG品系)和吉富品系(NG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从最适生长温度28℃自然降温到死亡临界温度11℃的方法,分别测定它们在两个温度条件下血液生化和酶类指标的变化;当水温降到11℃后,连续观察一周,统计每种尼罗罗非鱼的存活率,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5个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耐寒性能差异。结果显示,NER品系的存活率最高;NX品系和NER品系葡萄糖水平极显著升高,NER品系和NG品系总蛋白水平极显著降低,而白蛋白/球蛋白的值均没有显著性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但NER品系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程度最低;同时NX品系、NG品系、NE品系和NG品系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极显著增高,但NER品系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只是显著增高。上述结果表明5个品系尼罗罗非鱼能一定程度抵御低温对机体带来的损伤,适应慢性自然降温,但NER品系存活率最高,肝功能和肌肉受损程度相对最小,在5个品系尼罗罗非鱼中耐寒性能最强。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慢性低温胁迫 生理响应 生化指标 生存曲线 耐寒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