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菌藻协同调控水产养殖环境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发展菌藻协同水产养殖技术提供借鉴资料,概述了水产养殖生物及水环境中藻、菌的基本信息,说明了水产养殖中主要的藻和菌及使用情况,通过不同的试验来了解藻类及菌类对养殖水环境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菌藻协同系统对养殖水环境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的作用,最后对优化新型高效菌藻协同调控养殖环境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 微藻 微生态制剂 菌藻协同 水质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营养生态位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δ13C为(-18.74±1.41)‰,δ15N为(12.35±0.57)‰,营养级为(3.25±0.17)‰.δ13C在体长小于100.00 mm时随体长增加逐渐上升,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下降;δ15N在体长<110.00 mm时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110.00~120.00 mm时出现骤降拐点,δ15N最小,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体长<100.00 mm和>120.00 mm两阶段的营养多样性较高,营养生态位宽幅较大;在体长100.00~120.00 mm阶段,种群冗余度与均匀度较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分布均匀,拥有相似营养特征的个体占比高.贝叶斯混合模型溯源表明,浮游动物对棘头梅童鱼的食物贡献比例最高.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稳定同位素 生态位 营养级 珠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缬氨酸在鱼类营养生理与肠道健康中的作用

水产学杂志 2024

摘要:本文综述了缬氨酸的营养功能与代谢、不同鱼类对缬氨酸的需要量、缬氨酸与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相互作用、缬氨酸对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菌群和肠道免疫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旨在为鱼类缬氨酸营养生理学与肠道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缬氨酸 需求 肠道健康 消化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鱼皮组织结构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冰冻切片、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的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鱼皮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鱼皮由表皮层、鳞片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构成,并据此绘制绿鳍马面鲀鱼皮组织结构模式图。表皮层由上皮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其厚度为(26.81±7.48)μm;鳞片层由锥状骨质凸起和基板组成,基板厚度为(22.49±5.19)μm,基板上不均匀地分布2~4行直径大小不一、顶端弯曲程度不同、高度为(257.13±10.41)μm的锥状骨质凸起;真皮层厚度为中部>头部>尾部,平均厚度为(176.97±21.11)μm,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皮下组织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间质构成。本研究可为开发利用绿鳍马面鲀鱼皮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鱼皮 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膨化饲料中硫酸锌和蛋氨酸锌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淡水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膨化饲料中硫酸锌和蛋氨酸锌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体成分、锌蓄积、血清生化和抗氧化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29±0.18) g的草鱼幼鱼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4种饲料,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8周。对照组饲料(D1)不补充锌,另外三组饲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补充60 mg/kg不同形式的锌源,分别为硫酸锌组(D2)、蛋氨酸锌组(D3)、混合组(硫酸锌和蛋氨酸锌分别提供30 mg/kg锌,D4)。结果显示:(1)D2~D4组的生长性能和全鱼锌含量均显著高于D1组,且D2~D4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组,D2~D4组间的生长性能、全鱼体成分和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D4组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其次为D2和D3组,D1组最低;D1组谷丙转氨酶活性最高;D4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D1组。(3)D1组肝脏的CAT活性最低,MDA含量最高。(4)D1组肝脏细胞出现空泡、膜边界模糊、细胞核偏移,锌补充组肝脏形态明显改善。综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60 mg/kg(以锌元素计)硫酸锌、蛋氨酸锌或混合锌(以锌元素计1∶1)都可提高草鱼的抗氧化性能和健康水平,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混合锌源对草鱼的健康作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硫酸锌 蛋氨酸锌 生长 血清生化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食饲料对大口黑鲈幼鱼的存活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食配合饲料是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幼鱼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找到大口黑鲈幼鱼适宜转食的规格以及转食对幼鱼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摄食丰年虫(Artemia salina)幼鱼转食饲料后,其存活率、组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变化。实验选取了平均体长分别为(1.06±0.02)cm、(2.04±0.03)cm、(3.02±0.04) cm、(4.05±0.04) cm、(5.01±0.04) cm共5种规格幼鱼,设为体长1 cm、2 cm、3 cm、4 cm、5 cm组进行转食实验,统计了幼鱼自然死亡率、存活率和残食率。通过酶活测定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肝脏与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组织的消化酶活性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1)体长1cm幼鱼转食死亡率、残食率最高,存活率最低,分别为60.31%、30.85%和8.84%;体长4cm、5cm幼鱼死亡率和残食率为0,存活率为100%,表明规格越大死亡率和残食率越低,存活率越高。(2)转食后肝脏与肌肉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升高了86.97%和16.62%(P<0.05),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了58.60%(P<0.05)。(3)转食对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影响最为显著,转食后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分别为50.11%、40.71%和42.79%(P<0.05);胃中胰蛋白酶活性下降了18.33%(P<0.05),幽门盲囊中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4)转食后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显著下降(40.91%vs13.33%),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上升(14.03%vs64.60%);属水平上转食前优势菌为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 24.73%)、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10.25%)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 10.05%),转食后优势菌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 14.96%)、支原体属(Mycoplasma, 13.55%)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9.32%);转食前后共有不同水平的51个细菌类群发生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幼鱼最佳转食规格为体长3~4 cm,转食产生的应激反应引起了组织氧化损伤,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显著的转变。本研究可为提高大口黑鲈幼鱼转食存活率及添加外源辅助消化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幼鱼 转食 存活率 抗氧化酶 消化酶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三门湾主要海产品中典型重金属累积状况

生态毒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我国东海三门湾主要养殖海产品重金属累积状况,评估当地沿海居民因海产品摄入导致的重金属健康风险,并以此了解海产品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异性,本研究于2022年10月—12月选取三门湾养殖场进行取样,共取76份样本,包含10个品种,分析样品中总砷、无机砷、总镉、总铅和总汞这几种典型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估这10种海产品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应用目标危害系数及复合危害系数评估当地沿海居民长期食用海产品的健康风险,同时对海产品中无机砷的赋存形态展开讨论。结果表明仅部分虾蛄、梭子蟹中镉含量高于限量值(3.0 mg·kg-1),所有样品中的无机砷、铅和汞的含量均低于限量值。不同种类的海产品对重金属累积存在显著差异,这10种海产品除受到镉不同程度的污染外,另外3种重金属污染均处于正常水平,当地沿海居民长期摄入这10种海产品由重金属引起的健康风险属于低关注级别。每种海产品中的无机砷含量低于总砷含量的5%,且与总砷含量之间表现出弱相关性。本研究可为了解三门湾养殖海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为评价当地沿海居民食用三门湾养殖海产品引起的重金属暴露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了解海产品中重金属累积特异性和重金属安全限量值的研究提供基础科学信息。

关键词: 典型重金属 海产品 健康风险 无机砷形态 污染指数 危害系数 三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塞拉利昂近海黄条(鱼予)基础生物学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条(鱼予)(Sphyraena guachancho)是塞拉利昂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种,为全面了解其基础生物学特征,本研究根据2019—2021年共6个科学调查航次(9月、10月、12月、1月、4月和5月)采样的2 135尾黄条(鱼予)样品,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及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体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等基础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条(鱼予)体长范围为50~845 mm,优势组为175~345 mm(占比74.52%);体质量范围为0.9~4 000.8 g,优势组为25~225 g(占比71.33%)。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3.339×10-5L2.758,呈负向异速生长。雌雄比例为0.56:1,雄性明显多于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Ⅴ期和Ⅵ期个体占比均较少。雌雄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269.982±2.340) mm、(259.846±3.397) mm。摄食等级以0级为主,随体长增加,空胃比例基本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繁殖个体的摄食强度较低。肥满度范围为0.59~1.25,随体长增加,肥满度基本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旱雨季体长、体质量分布呈现明显差异,且在旱季有较多补充群体组成,不同月份黄条(鱼予)体长、体质量分布和体长-体质量关系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体长极显著影响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P<0.01),不同月份性腺成熟度和摄食强度差异性不显著(P>0.05)。本研究丰富了西非塞拉利昂沿岸海域黄条(鱼予)生物学特征资料,可为该海域黄条(鱼予)资源评估、开发利用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黄条(鱼予) 塞拉利昂 生物学特征 初次性成熟体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零鱼粉饲料与高鱼粉饲料饲喂下凡纳对虾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遗传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选育零鱼粉需求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品种的可能性,解决目前鱼粉短缺、饲料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本研究在零鱼粉饲料(蛋白含量占38%)和高鱼粉饲料(鱼粉含量占25%,蛋白含量占42%)饲喂条件下进行凡纳对虾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遗传评估。选择30个家系进行40 d的单尾饲养实验,结果显示,饲喂高鱼粉饲料对虾的平均增重率(62.00%)和平均饲料效率比(124.00%)明显高于饲喂零鱼粉饲料(23.50%和49.40%)。对虾摄食量和增重率在零鱼粉饲料和高鱼粉饲料饲喂下的遗传力在0.458±0.140到0.699±0.155之间,饲料效率比在零鱼粉饲料和高鱼粉饲料饲喂下的遗传力分别为0.186±0.098和0.341±0.110。由于没有剖分出共同环境效应,遗传力都存在一定程度高估,因此,零鱼粉饲料饲喂下的饲料效率比的遗传变异并不高。摄食量和增重率在2种饲料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580±0.171和0.676±0.155,表示这2个性状存在中等的基因型与饲料互作效应。饲料效率比在2种饲料间的遗传相关仅为0.299±0.304,表示该性状存在严重的基因型与饲料互作效应。综上结果来看,使用零鱼粉饲料不利于凡纳对虾的养殖及选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凡纳对虾 饲料效率比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型与饲料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磺胺甲噁唑对绿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毒理学机制

生态毒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 SMX)常用于动物和人类疾病治疗,导致其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广泛检出。绿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因其灵敏度较高而常用作毒性评估的模式生物。然而,目前关于SMX对绿藻的毒性研究普遍以传统毒性测试为主,缺乏对其生物大分子水平毒性效应的深入认识。本研究结合藻类生长抑制实验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分析深入探究SMX对绿藻生物大分子水平的毒性作用机制。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结果表明,SMX对3株绿藻的EC_(50)(置信度95%)依次为斜生栅藻(8.53 mg·L~(-1))<四尾栅藻(14.30 mg·L~(-1))<尖细栅藻(90.45 mg·L~(-1))。基于FTIR分析发现,SMX暴露引起绿藻生物大分子发生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脂质水平上,脂质发生过氧化、改变脂肪酸烷基链长度,进而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蛋白质水平上,酰胺Ⅰ和酰胺Ⅱ的变化揭示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DNA水平上,DNA构型发生变化,由常见的B-DNA型转换为能抵御外界干扰A-DNA型。3株绿藻在生物大分子水平对SMX暴露的响应差异可能与其细胞壁结构组成差异有关。

关键词: 磺胺甲噁唑 微藻 毒理学机制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生物大分子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