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多纹钱鲽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和肠道组织消化酶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多纹钱鲽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幼鱼生长、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消化酶和肝脏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模式下,分别进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实验,以确定适宜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为表观饱食投喂,设1、2、3、4次·d-1共4个投喂频率组,分别记为F1、F2、F3、F4组;投喂水平实验采用2次·d-1的投喂频率,设饱食投喂和体质量的4%、6%、8%共4个投喂水平,分别记为G1、G2、G3、G4组。进行60 d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在F2组最高,其余各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高投喂频率组较高。G1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P<0.05)。甘油三酯含量G2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G1组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G1组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G2组含量显著升高(P<0.05)。2)消化酶:肝脏胃蛋白酶活性F3、F1组显著高于F2、F4组(P<0.05);肝脏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F3组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酶活性在F4组显著降低(P<0.05)。肠道胃蛋白酶活性F1组显著低于F4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F4组最低,F1、F2、F3组肠道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F3组显著升高(P<0.05)。G3和G4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1组肠道胃蛋白酶显著高于G2组(P<0.05),G1、G3、G4组各组间胃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G1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最高;G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F1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F4组(P<0.05),F4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最低;投喂频率对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G1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G2组、G3组和G4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生长:终末湿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均在F2组取得最高;终末湿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G1和G4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从生长性能来看,多纹钱鲽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1,投喂水平饱食投喂较好。


中华鳖5个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国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主要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品质,为中华鳖品质性状遗传改良及相关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东莞、高要、萧山、郓城和余姚5个群体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1)各群体之间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萧山群体的粗蛋白质量分数最高,水分质量分数最低,东莞群体的粗脂肪质量分数最高,粗蛋白质量分数最低,高要群体的粗灰分质量分数最高,粗脂肪质量分数最低,而郓城和余姚群体的常规营养成分质量分数相对居中;(2)以鲜质量计,检出必需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8.65%(东莞)~10.21%(萧山),非必需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8.61%(东莞)~10.73%(萧山).各群体的氨基酸评分为0.62~1.68,化学评分为0.42~1.29,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7.72~83.98,苯丙氨酸+酪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3)5个群体均检出10种脂肪酸.以鲜质量计,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348.41 mg/100 g(高要)~708.55 mg/100 g(东莞),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133.69 mg/100 g(高要)~212.58 mg/100 g(东莞),单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6.02 mg/100 g(高要)~246.25 mg/100 g(东莞),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128.70 mg/100 g(高要)~249.73 mg/100 g(东莞).[结论]中华鳖肌肉具有高蛋白(19.63%~21.42%)、低脂肪(0.37%~0.95%)的营养特点,可作为优质食物蛋白来源.不同养殖群体中华鳖的肌肉营养组成基本一致,但含量和营养价值存在差异,其中,萧山群体表现出较为突出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特性,而东莞群体脂肪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较高,可能具有更好的风味和口感.


中国居民水产品食用消费量测算与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24
摘要:本研究系我国首次对居民水产品食用消费量所做的全面系统测算,以国内水产品总供给量扣减非食用消耗量为基本逻辑,以系统的折算系数为支撑,计算出2013-2022年我国居民水产品食用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区分含藻类与不含藻类2种情况.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39.75千克(折合鲜重),其中动物性水产品34.27千克,藻类5.48千克.与平衡膳食标准推荐摄入量相比,当前中国居民水产品消费量总体不足,城乡差距、地区间差距显著,与畜禽肉类消费相比明显偏少.为此,本文提出稳定并增加水产品生产、推进水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水产加工品消费习惯、积极开拓农村和西部地区市场等建议.


莲花洲港不同涵养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短期变化研究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生态涵养区不同区域底栖动物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2021 年10 月在东流水道莲花洲港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水平上底栖动物种类逐年增加;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区域来看,透水框架区底栖动物物种类数增加,鱼巢排区物种种类数先降低后稳定,其他区域物种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鱼巢排区密度、透水框架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其他区域生物量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鱼巢排区、其他区域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透水框架区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 年丰富度指数(D)相对于2020 年略微下降,但远大于2019 年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涵养区营造的水体环境促进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繁殖,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底栖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多样性变化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养殖技术升级 促进南美白对虾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养鱼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第五届全国虾蟹产业发展大会”2023年11月下旬在江苏南通举办,大会主题为“以品质提升促进虾蟹产业绿色发展”。南美白对虾分会场邀请了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养殖一线等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分析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养殖新技术、新经验、新方法。现将精彩报告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以供广大养殖业者学习参考。


春季桑沟湾硅藻群落结构对硅酸盐加富的响应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24
摘要:2021年5月,在水温13.83~16.96℃下,用现场陆基围隔实验方法研究添加硅酸盐对山东荣成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丰度(以叶绿素a浓度表征)、粒径结构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体积为100 L的直筒型透明聚乙烯袋围隔而成的实验单元,设置3个处理组,每组三个平行:自然海水组1.41μmol/L SiO3-Si(对照组);低浓度组20.00μmol/L SiO3-Si(LS组);高浓度组100.00μmol/L SiO3-Si(HS组);取桑沟湾近岸表层海水70 L,经200μm筛绢过滤后注入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中均配置2 W的小型抽水泵,保持海水始终处于混匀状态,不与外部水体交换,添加的硅酸盐为分析纯九水硅酸钠,并固定在长200 cm、宽160 cm、高120 cm,容积约3 800 L的陆基围隔中,实验持续时间7 d。结果显示:(1)添加硅酸盐可提高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LS组和HS组叶绿素a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95倍和1.94倍,主要是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浓度显著提高;(2)硅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优势种,占物种丰富度的77.27%,硅藻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0.96×103~1.62×103cells/L,LS组和HS组的硅藻细胞丰度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53.53%和69.77%;(3)添加硅酸盐显著促进了小环藻(Cyclotella)、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等生长(P<0.05),其中小新月菱形藻的藻细胞丰度增加显著,比对照组增加了181.69%;(4)添加硅酸盐对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物种丰富度(P<0.05)。本结果将为后续探索养殖水域关键时段硅元素补充策略、研发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提升技术进而提高贝类养殖容量的可能性提供基础数据和有价值的线索。


虹鳟倍性鉴定SSR标记筛选与应用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虹鳟(Oncorhynchusmykiss)是我国冷水性鱼类的主要养殖品种。与二倍体相比,虹鳟三倍体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和不育等优点。目前,鉴定虹鳟倍性主要是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DNA含量分析,但这种方法需要采集鱼类血液或组织样本,会对其造成伤害。为了实现利用微创方法收集样本鉴定虹鳟倍性,本研究利用PCR扩增以及电泳分离技术对153个微卫星标记(SSR标记)进行分析,其中139个SSR标记能够在二倍体和三倍体中成功扩增,筛选出132个SSR标记具有多态性,最终鉴定出7个标记在三倍体中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通过在52个已知倍性水平的参考样本和48个未知倍性的样本上进行验证,进一步从中筛选出3个SSR标记(SSR1054、SSR1056和SSR1468)足以区分倍性水平,并且根据3个标记序列重新设计了3对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引物序列进行倍性分析应用。本研究所筛选的SSR标记解决了现有虹鳟倍性鉴定中存在的技术流程复杂、耗材昂贵的问题,并有助于不同倍性虹鳟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渤海口虾蛄时空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精准预测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时空分布,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4-6月)和秋季(9-11月)在渤海逐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渤海口虾蛄的时空分布及其主控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表明,影响渤海口虾蛄密度分布的主控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春季,按贡献率大小主控环境因子依次为底温(BT)、底质粒径分布的峰度等级(Ord_Kt)、水深(Depth)和平均粒径等级(Ord_Mz);秋季,主控环境因子依次为Ord_Mz、Depth和Ord_Kt.春季,BT对口虾蛄密度分布的局部效应系数均为正值,在BT梯度较大的莱州湾和辽东湾效应系数更大;在Ord_Mz为2~4、平均粒径约为3~6 Φ、底质类型主要为极细砂、粗粉砂和中粉砂的辽东湾和莱州湾湾口,口虾蛄密度随Ord_Mz增大而增加;相反,在Ord_Mz为4~5、平均粒径约为5~7 Φ、底质类型主要为中粉砂和细粉砂的莱州湾和渤海中部,口虾蛄密度随Ord_Mz增大而减小.秋季,Ord_Mz对口虾蛄密度分布的局部效应系数均为正值,在渤海湾其效应系数相对较大.在春、秋两季,水深的局部效应系数以正值为主,负值出现在水深相对较深的辽东湾及其湾口以北水域(多在25 m以深).春季,莱州湾及渤海中部近岸水域的口虾蛄密度最高;秋季,其高密度区广泛分布于渤海湾和渤海中部近岸水域.本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渤海口虾蛄的分布,为其渔业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酸鱼发酵过程中菌象变化和蛋白质降解研究
《农产品加工 》 2024
摘要:动态监测酸鱼制作过程中鱼块菌象、pH值、粗蛋白质、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肽含量、蛋白质组成、蛋白质水解指数。结果表明,在1~7周菌落总数持续增加,从2.4×10~4CFU/g增长至3.8×10~7CFU/g,在第3~4周增长速度最快,肠杆菌先增长再降低,第6周后未检测出,拐点出现在第4周。在1~7周pH值从6.82降至5.17,第3~4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趋于稳定。粗蛋白质的含量基本不变,维持在20.68%~24.31%,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肽不断增加。对了解酸鱼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有一定学术意义,同时也为酸鱼工业化生产优化风味、稳定产品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稳定同位素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具有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对了解生物间的摄食关系和食物网结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table isotope mixing models, SIMMs)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水生食物网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尤其是在确定食物来源贡献和构建营养生态位方面。在本研究中,作者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模型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型的特点以及运行这类模型的条件;同时,对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