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水产品中的丁香酚
《分析试验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丁香酚(Eul)与丙烯酸甲酯进行衍生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丁香酚半抗原4-(4羟基-3-甲氨基苯基)-丁-2-烯酸(Eul-Aca)。采用活性酯法将丁香酚半抗原与乙二胺异硫氰酸荧光素(EDF)偶联,分别制备了同源和异源荧光示踪物。通过比较不同示踪物的抗体稀释度和灵敏度,优化反应时间等检测条件,建立了一种检测水产品中丁香酚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结果表明:异源示踪物(Eul-AcaEDF)具有更优的检测灵敏度,抗体稀释度为1/200,反应时间仅需5 min。该方法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11.2μg/L,检测线性范围为1.1~111.5μg/L,检出限(LOD)为0.24μg/L。实际样品中丁香酚的加标回收率为80.6%~107.4%,相对标准偏差(RSD)<15%。FPIA检测结果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0.993),适用于水产品中丁香酚的残留检测。


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多样性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省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鱼类资源丰富且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鱼类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在近十几年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广东省珠江水系、粤东水系和粤西水系14条河流(区域)的鱼类物种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探究了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东省内陆江河共记录有鱼类351种,隶属于21目74科207属。其中,广东省特有鱼类13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8种,河海洄游鱼类10种,淡水珍稀濒危鱼类28种,在珠江、粤东和粤西水系均有分布的广布种有52种。根据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可将14条河流(区域)分为5组:珠江水系和韩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西水系和粤东的螺河、赤石河、黄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东的黄冈河、榕江和练江各单独为一组。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鱼类种类组成差异显著(r=0.937, p=0.001)。广东省江河鱼类中,2010年之后出现的种类有223种(含外来种群),约有39%的历史土著种类未出现,土著鱼类资源明显衰退。鱼类栖息地生境破坏、外来种群入侵等是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威胁因素。未来需要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防控外来种群的扩张,最重要的是从保护鱼类栖息地的角度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基于长度数据的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资源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南海北部重要的底层经济鱼类,但近年来其资源呈现过度开发的态势。利用2014—2019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采集的3 059尾深水金线鱼生物学数据,使用基于长度的贝叶斯生物量评估(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和基于长度的繁殖潜力比(Length-based spawning potential ratio,LBSPR) 2种数据缺乏条件下的资源评估模型,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为其种群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014—2019年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的渐近体长(Linf)、相对自然死亡率(M/K)和50%性成熟体长(L50)分别为23.7 cm、2.33和11.76 cm。LBB模型评估结果显示,其种群资源量水平(B/BMSY)、50%渔获长度与最适可捕长度的比值(Lc/Lc_opt)分别为0.89、0.85,表明深水金线鱼处于轻度过度开发状态和生长型过度捕捞状态。LBSPR模型评估结果显示繁殖潜力比(SPR)为0.19,说明深水金线鱼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通过先验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发现LBB和LBSPR对参数Linf的设置极为敏感,对参数M/K的设置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LBB和LBSPR模型进行评估时应谨慎设置以上2种参数。
关键词: 深水金线鱼 资源评估 数据缺乏 不确定性 资源量 繁殖潜力比


长岛毗邻水域硬骨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岛毗邻水域是黄渤海鱼类洄游迁徙的生态廊道,是黄渤海鱼类连通的关键区域。基于2021年3—12月对长岛毗邻水域开展的鱼卵、仔稚鱼逐月调查,分析了长岛毗邻水域鱼类早期资源丰度时空格局、群落结构更替规律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时空差异。结果显示,共采集到36种鱼卵、仔稚鱼,其中,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均为21种,鱼卵总数量为71 695粒,仔稚鱼总数量为1 161尾;主要产卵期为5—8月,主要种类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少鳞(鱼喜)(Sillagojaponica)、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绯(鱼銜)(Callionymus benitegur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等,鱼卵密集区位于调查水域东部至西南部的庙岛海峡毗邻水域;仔稚鱼主要集中于5—7月和11—12月,主要种类为鳀、白氏银汉鱼(Hypoatherina valencienne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仔稚鱼密集区位于调查水域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春夏季(5—7月)鱼类早期资源群落功能丰富度、均匀度和离散度指数最高,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水域东北部和西南部。长岛毗邻水域鱼卵及仔稚鱼丰度、群落结构及功能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鱼类繁殖群体的洄游迁徙对长岛毗邻水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 硬骨鱼类 长岛毗邻水域 鱼类早期资源 种群补充 群落功能多样性


基于黄河鲤体质量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模型评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黄河鲤体质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比较,采用鲤250K高密度SNP芯片对613尾黄河鲤(Cyprinus carpio)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测定其体质量性状的表型信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基于体质量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的不同变异数据集对GBLUP、贝叶斯、RKHS和机器学习模型等10种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比较,以筛选出适用于黄河鲤体质量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结果表明:通过GWAS定位到与体质量性状相关的5个SNP,位于1号和21号染色体上,进一步筛选关联SNP所在区域的基因,定位到WBP1L、GPM6B、TIMMDC1、RCAN1、EOGT基因;当选取与黄河鲤体质量性状表型相关的前100个SNP作为数据集,分析全基因组选择模型预测准确性时,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的预测准确性最高,为0.26,当SNP的数量分别为500、1 000、3 000、5 000、20 000时,GBLUP模型的准确性均最高,分别为0.308 4、0.344 4、0.439 3、0.452 6、0.400 7,而XGBoost、LightGBM和GBLUP模型的变异系数则较低,说明模型预测的稳定性相对可靠。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共鉴定到5个与黄河鲤体质量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为WBP1L、GPM6B、TIMMDC1、RCAN1、EOGT,10种全基因组选择模型中GBLUP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最高,可用于黄河鲤体质量性状的基因组选育。
关键词: 鲤 全基因组选择 体质量性状 GBLUP 贝叶斯 机器学习


新时代科研院所加强财会监督的路径
《财务与会计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科研院所财会监督是以科技研发、生产经营、科技服务等创新价值链中的财会信息为介质,检查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以评价预算执行、科技创新与经济绩效,实现预期目标的一项管理活动.相较于一般事业单位,具有受托主体多元、监督系统复杂、监督职能多样等特征.为应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重点从强化政治引领、构建财会监督工作横向机制、强化科技创新绩效监督、突出科研人员自我监督、建立高素质监督人才队伍、建立内外协同的利益相关者监督体系等方面设计科研院所加强财会监督的优化路径.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的长江口生态健康状况评价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应用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根据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江口水域14个站点的鱼类调查数据,构建了以历史数据作为主要参照基准值,以偏离程度作为赋分标准的评价体系。从30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14个评价指标建立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结果显示,长江口整体F-IBI得分为44,评价为较差,鱼类生物量减少,低洄游性鱼类比例减少,河口定居鱼类比例增加;耐受性鱼类比例显著增加;产浮性卵鱼类比例减少;游泳生物食性鱼类比例显著降低,混合生物食性鱼类比例增加是制约得分的重要因素。各站点的F-IBI得分介于25~66之间,评价等级介于差~一般之间,其中,口门站点平均得分为51.29,评价为较差;北支站点平均得分为40.56,评价为较差;南支水域平均得分为33.33,评价为差;生态状况呈现出口门海滨优于河口段,北支优于南支的特征。


仿刺参硫酸软骨素合酶1基因克隆及灿烂弧菌感染后的表达特征模式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硫酸软骨素在生物体应对病毒和细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硫酸软骨素合酶1(chondroitinsulfate synthase-1, ChSy-1)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受到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感染后的作用,本研究开展了仿刺参ChSy-1基因(AjChSy-1)全长序列克隆和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该基因在刺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灿烂弧菌感染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AjChSy-1基因cDNA全长为2756bp,其中,5′-UTR长度为194 bp, 3′-UTR为228 bp, ORF为2334 bp,编码777个氨基酸。AjChSy-1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糖基转移酶保守性DXD基序、β3-糖基转移酶基序及β4-糖基转移酶基序等结构。刺参基因组比对发现在chr13染色体上存在2个AjChSy-1基因拷贝。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刺参AjChSy-1编码蛋白与玉足海参(Holothurialeucospilota)和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与斑马鱼(Danio rerio)、智人(Homo sapiens)等脊椎动物的蛋白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PCR显示, AjChSy-1基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特性,其中,体腔细胞中表达量最高,体壁、性腺(雄性和雌性)和纵肌次之。在响应灿烂弧菌侵染过程中,随灿烂弧菌侵染时间增加,体壁中AjChSy-1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3、6、9天分别为对照组的1.79、2.06、3.12倍,对发病期抗病群体和易感群体中该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易感群体体壁该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抗病群体(P<0.05),表达量降低11.4%。推测该基因可能在刺参应对灿烂弧菌中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AjChSy-1基因功能以及抗病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仿刺参 ChSy-1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灿烂弧菌


西沙群岛鹦嘴鱼科耳石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鉴别鹦嘴鱼时综合判别率为56.8%,低于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的63.1%和两种参数结合的75.7%;而结合两种参数对其4个属的综合判别率为88.6%,其中绚鹦嘴鱼属的判别率达到100%;15种鹦嘴鱼的耳石形态聚类结果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属层面的聚类,呈现高度一致,证实了耳石形态具有遗传的属性,也说明了耳石形态学用于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西沙群岛鹦嘴鱼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为鹦嘴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耳石形态 传统形态测量法 椭圆傅里叶分析法 鹦嘴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