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中国明对虾第一代和第六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PD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第一代和第六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了分析。在2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引物,共扩增出89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分别为34和30条,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8.2%和33.71%。对2群体的遗传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2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1408,属中等程度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平均为0.197,由此可见,8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而近20%的变异则是来自于群体间;第六代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遗传多态度均低于第一代群体,这可能与人工定向选育过程中注重经济性状有关。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选育群体 RAPD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997-2003年凤鲚生物学、资源量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汛期风鲚平均全长151mm,平均体重14.2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合方程为W=0.036×L2.1874,丰满度系数为0.421。绝对怀卵量变幅为4677~24159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859~1072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67mm。同期凤鲚年均捕捞量为952.46t,年均汛末瞬时资源量41.57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1417.4t。与历史资料比较,在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的影响下,凤鲚资源量急剧下降,此不利情况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 长江口 凤鲚 生物学特征 最大持续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不同地理群体真鲷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水产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真鲷 胶州湾 台湾海峡 北部湾 遗传变异 随机扩增多态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贻贝(Mytilus edulis)对4种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紫贻贝对 4种重金属 (As、Hg、Cd、Pb)的生物富集实验 ,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了紫贻贝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 、排出速率常数k2 、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 / 2 等动力学参数。实验海水盐度为 32、温度分别为( 1 2 .34± 2 .2 8)℃和 ( 6.63± 3.1 2 )℃、溶氧量 >6.5mg/L。得到的Hg、Cd、Pb的动力学参数k1为 8.71 2— 30 1 .5 ;k2 为 0 .0 0 942 5— 0 .0 30 64;BCF为 783.4— 1 1 75 4 ;B1 / 2 为 2 2 .62— 73.5 4。比较结果得出 :吸收速率常数k1 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金属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基本呈正相关 ,说明紫贻贝是比较理想的重金属Hg、Cd、Pb污染的指示生物。紫贻贝排出Cd的生物学半衰期要长于金属Hg、Pb、As。

关键词: 动力学特征 生物富集 重金属 紫贻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匀浆 冻融 离心 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的研究展望

海洋湖沼通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是从上世纪 5 0年代开始的 ,此项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很大成就。国外学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冷水性鲑鳟鱼类及某些海水鱼上 ,而国内以研究四大家鱼及其他淡水鱼类精液的超低温保存居多 ,只有少数学者研究如真鲷、黑鲷、花鲈、大弹涂鱼等海水鱼类精液的超低温保存。本文就开展鱼类精液冷冻保存研究的意义、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的基本生物学原理 ,及有关鱼类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现状等作一综合评述。

关键词: 鱼类 精子 超低温保存 抗冻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线闭壳龟的人工养殖与繁育技术

广东农业科学 2004 CSCD

摘要:三线闭壳龟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但其野生资源已频临灭绝,人工繁育的龟苗数量极少,导致其价格连年剧升。在研究三线闭壳龟生物学特性基础上,阐述其人工养殖与繁育技术。

关键词: 三线闭壳龟 生物学特性 人工养殖 繁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投饵率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一种饵料 5个投喂率水平 (1.5 %、2 .0 %、2 .5 %、3.0 %、3.5 % ) ,室外流水养殖系统 ,在水温 (16 .5± 1.8)℃的条件下对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 (4 2 .6± 9.2 )g进行 4 2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增重率、饵料利用率、鱼体蛋白质及水分含量受投饵率影响显著 (P <0 .0 5 )。随着投饵率的增加 ,相对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饵料利用率随着投饵率的升高而下降。根据最大相对增重率和最大饵料利用率 ,确定施氏鲟幼鱼适宜投喂率在水温 15~ 18℃时为体重的 2 .0 %。

关键词: 施氏鲟 投饵率 相对增重率 饵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北部鱼类组成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97-2000年东海北部(29°30′~33°00′N,122°30′~128°00′E)四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选取生物量占总生物量90%的前27种鱼类,运用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法,研究了东海北部鱼类组成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东海北部鱼类组成可分为三个群聚类型,即近海群聚、较深海域群聚和外海群聚。近海群聚的主要种类有凤鲚(Coilia myst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黄鲫(Setipinna taty)等;较深海域群聚的主要种类有鳀(Engraulis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等;而竹(竹夹)鱼(Trachurus japonicus)、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黄鲷(Taius tumifrons)、水珍鱼(Argentina kgoshimae)、日本海鲂(Zeus fober)、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remtrionalis)等为外海群聚的主要种类。同时分析了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等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聚的关系,表明影响鱼类群聚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底层盐度。不同群聚间的种类分布是重叠交错的,并没有明显的群聚边界,但密集分布海域各异,不同群聚的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其种类组成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关键词: 鱼类组成特征 鱼类群聚 东海北部 环境因子 聚类分析 非线性多维标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东海区帆式张网主要渔获物渔获量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帆式张网渔业是东海区重要的渔业捕捞方式之一 .利用广义加性模型 (GAMs)定量研究了海表水温、渔场水深、渔场位置和潮汐 (农历日期 )等环境因子对东海区帆式张网主要渔获物渔获量变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海表水温和渔场水深是影响带鱼、小黄鱼和鲳鱼单位努力渔获量 (CPUE)的主要因子 ,且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多呈非线性相关关系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 ,海表水温对带鱼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水深 ,渔场位置和潮汐的影响很小 .渔场水深对小黄鱼的影响最大 ,海表水温、渔场位置和潮汐的影响比较接近 .渔场水深和海表水温是影响鲳鱼单位努力渔获量的主要环境因子 ,影响程度比较接近 .

关键词: 帆式张网 广义加性模型 环境因子 单位努力渔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