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荷兰鸢尾‘玉妃’花色变异关键结构基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花色变异对丰富观赏植物花色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花色变异的不确定性,使其变异机理尚未弄清。荷兰鸢尾是重要球根观赏植物,通过探索荷兰鸢尾蓝紫色野生型‘展翅’及白色突变株‘玉妃’的显色分子机制及色素积累差异,为花色变异机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HPLC-QTOF-MS)方法测定荷兰鸢尾2个品种花的花色素苷和黄酮醇的种类及含量。以荷兰鸢尾‘展翅’和‘玉妃’的旗瓣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差异基因。以2个品种花发育不同时期为材料,对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及其衍生物在蓝紫色花中积累,在白色花中几乎没有积累,而黄酮醇类物质在白色‘玉妃’中含量上升。RNA-seq结果表明,共获得46 485个unigenes,其中27 073个unigenes被公共数据库功能注释,占全部unigenes的58.24%。获得7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85个基因在‘玉妃’中上调表达,216个基因在‘玉妃’中下调表达。花色素苷途径中,2个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基因和1个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基因有差异表达,分别命名为IhDFR1、IhDFR2和IhFLS1。白色‘玉妃’中,IhDFR1和IhDFR2下调表达,IhFLS1上调表达,导致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降低和黄酮醇积累,使代谢流由花色素苷转向黄酮醇。3个基因的qRT-PCR结果显示,IhDFR1和IhDFR2在蓝紫色花中随着花的发育表达量升高,在白色花中均低表达,IhFLS1在白色花中随着花的发育表达量升高,在蓝紫色花中均低表达,与RNA-seq结果保持一致。【结论】白色‘玉妃’中,IhDFR1和IhDFR2的低表达,及IhFLS1的高表达,使花色素苷积累受阻,部分代谢流由花色素苷转向黄酮醇,导致花色由蓝紫变为白色。
关键词: 荷兰鸢尾 花色素苷 黄酮醇 转录组分析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 黄酮醇合成酶基因


基于物联网与射频识别技术的土鸡全产业链监管体系构建
《台湾农业探索 》 2021
摘要:【目的/意义】应用物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构建土鸡全产业链监管体系,从而实现山林土鸡的生态养殖管理,架设农户与消费者的互信桥梁。【方法/过程】搭建智能鸡舍、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生产可视化监控系统、智能立体栖架观测与评价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与溯源系统以及互联网定制认养系统,构建土鸡全产业链监管体系。通过在智能鸡舍内布署物联传感设备及以射频识别技术读写鸡脚环信息,实现对生产过程数据、农产品信息、农产品溯源信息的采集和监测,养殖基地可视化360°高清24h展示,农产品网络平台认养与订购等功能。【结果/结论】构建土鸡全产业链监管体系,识别鸡只个体状态及活动行为,形成可追溯、可验证、透明化的全产业链过程信息的传输与展示,可实现高效、稳定的溯源,保障农产品优质生产和质量安全。


水杨酸处理对采后百香果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色百香果为试材,采后分别用浓度0.2、1、2和5 mmol/L的水杨酸和蒸馏水(对照)浸泡10 min,常温贮藏6、12和18 d后测定其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18 d可显著提高百香果硬度和商品率,保持良好的外观色泽,并显著降低果实皱缩指数,同时有效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保持较低的固酸比。综合各项指标,1 mmol/L浓度水杨酸处理的保鲜效果更优,果实品质更佳。


基于有效积温的NFT栽培生菜生长模型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3种生菜品种为试材,在福建省海峡现代农业示范园温室内开展了3次栽培试验,每隔13 d,采集生菜的生长指标。根据生菜对温度的响应,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方程构建生菜NFT栽培生长模型。建立了生菜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叶片数、总叶面积等模型,以期探明营养液膜栽培技术(NFT)栽培的生菜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模拟模型的曲线决定系数范围在0.8690.984,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范围在0.9650.992,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叶片数、总叶面积的RMSE最大值分别为6.52 g、0.66 g、6.50 g、0.16 g、2.13 cm、1.11叶、200.09 cm2,模型预测效果较好。最后,用最大叶叶长和叶宽的乘积为自变量,建立了最大叶叶面积及单株总叶面积非破坏性估测模型,模型精度也较高。


福建桃产区品种更新换代的思考和建议
《东南园艺 》 2021
摘要:桃是福建省重要果树种类,本文针对近年来福建省桃产业品种方面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基于消费市场、气候变化等不同方面的品种需求变化分析,并给出了品种更新换代的一些建议。建议选择低需冷量的特色品种,注重发挥早熟优势,避开病虫害高发和多雨季节进行种植生产。


福建蔬菜水肥一体化配置和使用现状调查
《中国蔬菜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随机抽取、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8年对福建省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市643户菜农的蔬菜水肥一体化配置和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类型为露地栽培,其次是小拱棚和简易大棚栽培,分别占调查总户数的38.10%、33.12%和24.88%;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菜农占调查总户数的77.60%。水肥一体化的出水方式主要为膜下喷灌,占比为42.08%,主要应用于小拱棚和简易大棚栽培;注肥方式主要为泵注式和泵吸式,占比分别为34.87%和29.86%,主要应用于小拱棚、简易大棚和露地栽培。水肥一体化和过滤系统操作以手动为主,占比分别为67.33%和75.95%,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在产量相近的情况下,采用水肥一体化可使氮肥用量减少17%左右,磷肥用量减少9%左右,钾肥用量减少14%左右。与常规施肥相比,采用水肥一体化可增产21.99%~29.90%,经济效益增加32.12%~50.80%。


福州茉莉红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检测福州茉莉红茶香气成分,研究香气成分与茉莉红茶品质的相关性。以福州市茶王赛茉莉红茶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富集茉莉红茶香气组分,通过气质联用技术测定香气成分组成,利用MPP和SPSS软件分析茉莉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福州茉莉红茶中共鉴定出36种香气物质,包括6种醇类、7种酯类、3种含N化合物、15种萜烯类化合物和5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芳樟醇(13.51%~22.94%)、苯甲醇(7.25%~19.22%)、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12.34%~22.49%)、乙酸卞酯(12.54%~19.64%)、α-法呢烯(8.66%~15.61%)和氨茴酸甲酯(7.21%~9.89%)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前3个主成分呈较大相关(载荷量>0.6或<-0.6)的香气成分分别有27、7和3种,筛选出茉莉红茶特征香气成分主要为苯甲醇、芳樟醇、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δ-杜松烯、α-法呢烯、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吲哚和氨茴酸甲酯,其中前5种香气成分与茉莉红茶的品质成正相关,后4种香气与茉莉红茶的品质呈负相关。


世界水稻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鉴定
《福建稻麦科技 》 2021
摘要:通过人工老化方法(温度42℃,相对湿度RH 88%),对来自3K基因组中的456份世界水稻核心种质进行耐储藏特性鉴定。结果初步表明,世界水稻核心种质耐储藏特性差异很大,基本呈连续分布。不管是籼稻还是粳稻,热带或亚热带起源的水稻材料均比温带起源的水稻材料更耐储藏,来自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菲律宾等亚洲热带国家的水稻材料最耐储藏,来自非洲热带的马达加斯加的水稻材料耐储藏性居中,来自中国的水稻不耐储藏,而来自日本的粳稻最不耐储藏。籼稻总体上比粳稻耐储藏,而且籼稻和粳稻都有极端耐储藏的材料。筛选出了19份极端耐储藏的籼稻和3份极端耐储藏的粳稻材料。研究结果为水稻耐储藏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