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疾病冲击降低了农村家庭非患病成员的劳动力供给吗?-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追踪数据的经验分析
《劳动经济研究 》 2021 CSSCI
摘要: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农村家庭追踪数据,运用随机效应Tobit模型,从广度和强度两个角度详细考察了疾病冲击对农村家庭非患病成员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表明,疾病冲击导致非患病成员的每月工作天数平均减少4.1天(广度),每天工作小时数平均减少4.3小时(强度);这一负面作用在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非农就业人口较少和老龄人口较多的家庭中更加突出;分地区来看,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农村家庭的劳动力供给损失相对其他地区更大。政策启示在于,鼓励和扶持农村疾病照料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减轻疾病造成的福利损失十分重要,政策设想为构建正式机构照料、私人机构照料和农村居民互助照料三个层次的疾病照料服务产业体系。


可视化环介导恒温扩增法检测蔬菜产地环境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建立可视化环介导恒温扩增体系(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的分析方法.方法 以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inv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LAMP检测引物,优化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后,通过特异性实验、灵敏度实验对LAMP检测方法进行测试,并与国标检测方法对比检测人工污染的灌溉水源样品,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灵敏度实验结果显示本LAMP检测方法最低检出限为7 CFU/25μL,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本LAM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干扰菌株对本LAMP检测方法无影响.该方法在与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比,检测人工污染的灌溉水源样品时具有相同的准确性,检测灵敏度为1×102 CFU/mL.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快速、准确、灵敏的恒温扩增体系,可以应用于灌溉水源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稻秆与紫云英联合还田提高黄泥田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秆与紫云英为南方稻田培肥的重要有机肥源。研究福建黄泥田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及化肥替代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等氮投入条件下,设置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配比6个处理,稻秆与紫云英二者氮素投入总量分别占农田总氮投入的0%(RM0,CK)、20%(RM20)、40%(RM40)、60%(RM60)、80%(RM80)与100%(RM100),分析了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结果】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籽粒与秸秆产量均以RM20最高,4年平均分别比CK显著增产了15.4%与23.6%,但产量增幅随有机物料替代比例增加呈降低趋势。产量构成中,RM20处理有效穗增加最为明显。与CK相比,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下的水稻地上部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增幅分别为2.4%~15.4%、2.6%~17.4%、2.0%~22.3%。除RM100处理外,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的氮素回收率较CK提高2.0~13.5个百分点,以RM20处理最高。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还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RM80处理除外)、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而降低了土壤容重。【结论】连续进行稻秆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有效提高了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增产效应、化肥减施与肥力改善因素,在等氮投入下,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替代20%~40%化肥可促进水稻稳产增产。
关键词: 稻秆 紫云英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氮素回收率 化肥替代 土壤肥力


"天工墨玉"葡萄在福建古田的引种表现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2018年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引入葡萄新品种"天工墨玉"开展区域试验观察,连续3年试种,发现其果穗圆锥形,较紧凑,平均单穗质量460.19 g;果粒近圆形,紫黑色,平均单粒质量10.15 g;果肉硬脆,草莓香味较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鲜食品质优良;不裂果,耐贮运;未见明显病虫害。"天工墨玉"葡萄适宜在福建避雨设施栽培。


福建省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耦合发展模式与对策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由于山区降雨量大、土壤抗蚀性差,以及人为不合理开发等原因,福建省山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因此,开展福建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但山区水土流失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注重发挥绿色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尤其是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探索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梳理归纳了山区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的农业生态经济开发模式;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农业开发模式;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农业循环模式;以秸秆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同时,提出了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与现代循环农业耦合发展对策,以期为福建省山区水土流失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连续3年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蜜柚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下减量施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设置5种不同施肥模式,空白对照(CK)、传统施肥(TF)、追肥期肥料减量30%埋施缓控释肥(SCR)、追肥期肥料减量30%喷水带施肥(DSF)、追肥期肥料减量30%滴灌施肥(DDF)。【结果】使用滴灌施肥技术,可明显改善蜜柚品质、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与TF模式相比,SCR、DSF、DDF模式3年蜜柚平均产量依次增产13.20%、19.00%、24.67%,平均次果率分别为11.36%、6.97%、5.71%;肥料偏生产力逐年递增,以DDF模式最高;DDF模式有利于提高蜜柚单果质量、果肉质量及降低裂果率,可提高蜜柚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及降低可滴定酸含量,但各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DDF模式平均投入成本最低,综合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平均产投比最高(4.29∶1)。【结论】从几种施肥模式的蜜柚产量、肥料偏生产力、蜜柚农艺性状、品质及经济效益等参数来看,滴灌施肥模式将是蜜柚生产中理想的灌溉施肥方式。滴灌减量施肥模式对于提高蜜柚产量、经济效益,改善蜜柚品质及实现果园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不同种植年限铁观音茶树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茶叶学报 》 2021
摘要:探究自然连作状况下铁观音茶树根系分泌物组分和含量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阐明连作障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甲醇浸提不同种植年限(0年、1年、10年、20年)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和鉴定其根系分泌物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变化。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关键差异物质筛选。不同种植年限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52种分泌物,其中有机酸13种、糖类11种、醇类16种、甾醇4种、酚酸类2种、二萜类1种以及其他分泌物5种。OPLS-DA结果显示,10年和20年处理间差异较小,与0年和1年处理之间的差异较大。共筛选到18种根系分泌物质在不同种植年限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6个醇类化合物(2-单戊二酰甘油、2-单硬脂酰甘油、二十醇、二十九醇、木糖醇、甘露醇)、3个糖类化合物(肌醇半乳糖苷、异麦芽糖和麦芽糖)、以及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DL-β-羟基丁酸、十七烷酸的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反地,4个糖类化合物(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十五烷酸、磷酸的相对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铁观音茶树连作改变了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和含量。关键差异物质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的自毒作用,以及糖类等趋化性物质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茶树 铁观音 根系分泌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连作障碍


光诱导对大棚火龙果冬春季成花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棚"金都一号"火龙果为试材,设置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光源补光处理,对冬春季火龙果3批次成花效果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光诱导对冬春季大棚火龙果成花效果的影响,为火龙果产期调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持续补光5 h条件下,环境温度和不同光源补光对火龙果现蕾率和现蕾所需时间均有极显著(p<0.01)影响。黄光15 W和组合黄光15 W处理的现蕾所需时间均比紫光15 W处理短。在福建火龙果产区,大棚温度超过18℃时可进行补光,选用黄光15 W或组合黄光15 W作为补光光源。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临床表现肠栓塞的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肝、脾和胰腺等组织,随后取IFA阳性病料进一步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病死雏鹅组织的冰冻切片IFA检测呈小鹅瘟病毒(GPV)阳性反应;将病料接种番鸭胚分离到3株病毒(命名为GPV NP1、GPV NP2和GPV NP5);分离毒接种MDEF细胞并盲传3代出现细胞病变且GPV IFA为阳性;分离毒与抗GPV单抗致敏胶乳能产生特异性凝集反应,LPA效价达1∶32;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毒与鹅源经典GPV强毒株(DY16、RC16)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7%以上;与鸭短喙矮小综合征分离株(M15、SC16)及GPV弱毒疫苗株(SYG61v)同源性为92.8%~94.3%。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鹅细小病毒经典毒株。本试验揭示了我国目前雏鹅群流行GPV基因组特征,为有效防控小鹅瘟病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