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鲷科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分子系统学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鲷科鱼类中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 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 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mifrons)、灰鳍鲷(S.berda)、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和高背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的该区段DNA序列比较,共发现12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0.7%),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黑鲷和灰鳍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为3.8%;而黄鲷和平鲷的亲缘关系最远,序列差异为21.7%。用MEGA2.1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上述8种类分为4组,其中黄鲷属、平鲷属和鲷属分类的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一致;而传统分类上把犁齿鲷、真鲷和高背四长棘鲷归为3个不同属,在本研究分子系统树中,这3个属却聚成一支。本研究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鲷科鱼类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


AFLP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高技术通讯 》 2003 EI CSCD
摘要:综述了AFLP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亲子代遗传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及功能基因相关分子标记、主效基因筛选等方面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AFLP技术发展及其在水生动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蓝圆产卵场的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年12月到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1a的4个季度共9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及分布、季节变化和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蓝圆的产卵场位于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区和北部湾湾口海区;产卵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历史资料相比产卵期有明显缩短;产卵水深增加,有外移的趋向。
关键词: 产卵场 性成熟度 蓝圆Decapterusmaruadsi 陆架区海域 南海北部


大鹏澳网箱养殖区底质硫化物分布、变化和污染分析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粤东海水网箱渔场硫化物污染特征,研究了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底质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底质硫化物含量(mg·kg~(-1),干重)在网箱区内(为344~949,平均624)远高于网箱区外(为142~278,平均212),春夏季(平均694)显著高于秋冬季(平均554)(P<0.02)。研究海域底质硫化物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正相关(r+0.704,P<0.05),其中夏季相关最显著(r=0.818,P<0.02)。硫化物平均污染指数1.57,老化风险级别为4级,说明沉积环境已达到重污染,已面临很大的老化风险。


真鲷(Pagrus major)脂蛋白脂肪酶基因表达与内脏脂肪蓄积营养调控定量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竞争性PCR方法 ,进行 4种营养状况对真鲷脂蛋白脂肪酶 (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内脏脂肪蓄积影响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真鲷LPL基因在肝脏存在营养诱导性表达 ,饥饿、高脂食物均是其表达诱导因子 ;在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存在组成性表达 ,其表达水平受摄食状态的影响 ,但饲料脂肪水平却不起作用。当真鲷喂食高脂食物时 ,诱导产生的大量肝脏LPL将为肝脏提供更多的来源于食物的游离脂肪酸 ,使肝脏有可能出现营养诱导性脂肪蓄积 ,但真鲷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LPL基因表达水平未出现适应性变化 ,其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将不可能作为营养诱导性蓄脂器官。由于上述营养状况对真鲷体重、腹脂指数、肝指数均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 ,说明真鲷具有在不同营养状况下与哺乳类相似的维持其内脏脂肪蓄积稳定的代谢机制 ,推测真鲷应存在某种在功能上与哺乳类相似的肥胖基因。


3种工业废水对牙鲆胚胎的毒性效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印染废水、电镀废水、农药废水3种工业废水及其混合物(等体积混合)对牙鲆胚胎的毒性效应。印染废水的主要有毒物为苯胺(20mg/L)和苯酚(24mg/L),电镀废水主要有毒物为锌(1970mg/L)、铜(9mg/L)和铅(7.5mg/L);农药废水及混合物主要有毒物为久效磷和亚磷酸盐。实验表明,这4种类型废水对牙鲆胚胎发育孵化有显著影响的最低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5%、0.25%和0.25%;对牙鲆胚胎起始半数致死浓度(95%可信限,体积分数)分别为3.38%(2.29%~3.87%)、0.81%(0.71%~0.92%)、1.57%(1.37%~1.82%)和1.48%(1.24%~1.76%)。以牙鲆胚胎起始半数致死浓度(体积分数)为指标,这几种工业废水的毒性顺序为电镀废水>农药废水>印染废水。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
《海洋环境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8~1999年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267种,其种类组成以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subtilis)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29.5%,其次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zoodiacus),占21.8%。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即有交叉又有演替。根据多样性阈值的评价,粤西海域绝大部分沿岸水域的浮游植物均处于多样性差或一般水平,而离岸水域基本处于多样性丰富或非常丰富水平。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根据 2 0 0 2年 4~ 5月东海 12 2°~ 12 3°30′E、2 9°~ 32°N水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 ,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调查区共鉴定出饵料浮游动物 12 8种 [不含 16种浮游幼虫 (体 )和仔鱼 ],分 5门 12大类 ,以桡足类占优势 (4 0种 ,31.2 5 % ) .浮游动物群落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为最主要优势种 (14 2 .10ind·m-3 ,6 8.0 9% ) .总生物量均值为 2 4 3.80mg·m-3 (5 5 .5 3~ 773.92mg·m-3 ) ,最高密集区 (>5 0 0mg·m-3 )位于长江口 30°4 5′~ 31°15′N、12 2°4 5′~ 12 3°15′E水域 .饵料生物量均值为 195 .96mg·m-3 (5 5 .5 3~ 4 96 .0 9mg·m-3 ) ,呈长江口 (30°30′N以北 )水域高于舟山岛东南水域、长江口外海 (12 2°4 5′E以东 )高于近海水域的分布趋势 .多样性指数 (H′)均值为 2 .12 (1.0 9~ 3.73) .长江口水域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 ,优势度大 ,反映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 ,影响本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值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硅藻和甲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