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浅析应收账款的控制和管理
《商场现代化 》 2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仍然沿袭的是以往传统的自收自支、财政定额补助、财政差额拨款以及财政全额拨款等方式。通常事业单位日常工作所产生的主要应有账款包括资产的处置、租赁、转让、融资,外单位借款、职工借款、公物购置借款、借支差旅费、工程预付款,入股经营、转让无形资产等等,发生应收账款的目标是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以及最大化的效益。然而,我国事业单位的应收账款管理形势却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事业的单位的顺利运行,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及损失。本文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深入的探究了应收账款的控制及管理。


大菱鲆成熟精子、卵子及精子入卵早期过程的电镜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授精和电镜技术,观察和描述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成熟精卵的形态、精子入卵的早期过程及精子入卵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形态结构变化。大菱鲆卵子表面均匀地布满纵横交错的网纹,并整齐地分布许多微小孔,在动物极有一个受精孔。大菱鲆精子为无顶体类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中片有9~14个圆形线粒体。大菱鲆精子入卵速度非常快,授精后0~5s已经有精子通过受精孔(Micropyle)进入卵子。精子入卵过程还伴随着其他一些结构的变化,如精孔管管壁边缘由锯齿状变为平滑的环状等。


缪氏暗光鱼早期发育形态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78—1986年4—6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西太平洋热带水域以及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期间所采集到的缪氏暗光鱼仔稚鱼样品,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缪氏暗光鱼的个体发育形态,旨在丰富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内容并为今后鱼卵、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缪氏暗光鱼卵子为圆球形、无色、透明的分离浮性卵。卵子表面被有一层特殊突起状的胶质膜,卵子直径为1.29~1.82 mm,内卵膜直径为0.87~1.17 mm。胶质突起的底部在卵膜的表面呈正六角形。单一油球,直径为0.22~0.28 mm。卵黄间隙非常狭小。卵黄表面呈泡状龟裂。胚胎发育过程没有色素出现。体长2.80 mm的前期仔鱼,肛门位于体中部稍后,可数肌节17+16=33对,鱼体上无色素分布。体长为2.90 mm的前期仔鱼,眼球上开始出现黑色素细胞沉淀。体长为5.90 mm的后期仔鱼,鳔泡形成,后半部上方出现点状色素分布;体长为6.90 mm的后期仔鱼,出现2个BR发光器和2个IV2发光器。体长为8.20 mm的后期仔鱼,鱼体上星状和点状黑色素增多,出现3个BR发光器、OP3发光器和7个IV2发光器。体长10.70 mm的稚鱼,腹囊中部出现一列星状黑色素,BR发光器和IV2发光器的数量增多外又出现1个ORB发光器。体长14.00 mm的稚鱼,颅顶至尾柄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星状黑色素分布,尾柄上的黑色素较为浓密,整个腹囊散布点状黑色素,又出现了OP1、OP2、5个IV1、5个OA、4个VAV、6个AC2以及6个AC3发光器,至此,发光器发育还没完全。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栉孔扇贝食用安全环境风险评价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2
摘要:根据2010年3月、5月、8月、1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从食用安全的角度出发,对荣成3个筏式栉孔扇贝养殖区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通过耦合生物体、水体中影响食用安全环境风险的19个因子,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除8月份崖头,其他月份、养殖区风险水平均处于三级或三级以下,荣成筏式养殖栉孔扇贝食用安全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引起风险水平较高的因子是微生物。对于不同因子的风险水平,生物体中微生物(41.31±23.78)>重金属(9.41±3.0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3.15±4.80)>贝毒(0);水体中微生物(32.71±26.16)>重金属(9.31±6.08)。荣成筏式栉孔扇贝食用安全环境风险水平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64.11±9.88)>秋季(50.94±10.87)>春季(39.86±8.53)>冬季(31.05±22.18)。对不同区域而言,3个调查区域的食用安全环境风险水平差别不大。


HACCP在冻制大菱鲆中的确认及验证
《齐鲁渔业 》 2012
摘要: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系统方法,强调沿着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食品产品食用的连续过程,采用一种纵向的、连续的控制方式,所以HACCP方法又被称为"食品安全的纵向保证法",是企业建立在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基础上的食品安全自我控制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其宗旨在于确保在产品制造、包装和贮藏等过程中的相关人员、建筑、设施和设备均能符合良好的生产条件,防止产品在不卫生的条件下,或在可能引起污染的环境中操作,以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稳定.
关键词: HACCP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大菱鲆 验证 冻制 良好操作规范 产品制造 食品原料


福建中部近海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水团变化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2010年在福建中部近海24°55'—25°13'N、119°11'—119°32'E水域冬、春、夏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与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台湾海峡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在冬、春之交变化较大,而在春、夏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冬、春两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8.90个/m3和245.65个/m3,夏季为236.82个/m3。冬、春两季,该水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相近。其数量在近岸较高,向外侧水域逐渐降低。冬季浮游动物的丰度最高为31.56个/m3,春季最高达到831.67个/m3。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冬、春季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与冬、春季不同,夏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在离岸水域较高,丰度最高达1053.13个/m3,而在近岸较低,最低值仅19.17个/m3。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浮游动物在各季的不同分布特征与台湾海峡的季节性水团变化有关。受季风转换影响,从冬季到夏季,海峡内沿岸流势力逐渐减弱,台湾暖流水势力逐渐增强,并影响到沿岸的水文环境。这导致调查水域内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由暖温种向暖水种演替。由于冬、春季的重要优势种类中华哲水蚤与夏季的汉森莹虾、双生水母具有不同的温度适应性,受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在近岸和离岸水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数量高低。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各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


海豚链球菌感染对不同品系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埃及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饲养100d后,进行海豚链球菌(2.95×108CFU/mL)感染试验,分析攻毒前后各品系罗非鱼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另从各桶中取20尾鱼进行同样的攻毒试验,统计攻毒后各时间点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感染海豚链球菌96h后,吉富罗非鱼和新吉富罗非鱼对病原较为敏感,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36.67%和38.33%;埃及尼罗罗非鱼对病原敏感性较差,试验期间未见死亡。吉富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和红罗非鱼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以及肝脏HSP70 mRNA的表达量在攻毒后明显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与溶菌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碱性磷酸酶活力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低于攻毒前。埃及尼罗罗非鱼可以利用糖原和脂类产生的能量,提高了HSPS与一些特定免疫蛋白(溶菌酶、球蛋白等)的合成,增强了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罗非鱼选育过程中,需要将抗病力与生长性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注重生长速度的同时也要增强其抗应激能力,从而为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 罗非鱼 海豚链球菌 血液生化指标 HSP70 mRNA表达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两种热休克蛋白70(HSP70s)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扩增团头鲂组成型HSC70和诱导型HSP70基因完整的编码区片段,并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中,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1mmol/L IPTG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进行诱导表达。采用Ni-NTA His Bind Resins亲和层析和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团头鲂两种重组表达质粒pET-22b(+)/Ma-HSC70和pET-22b(+)/Ma-HSP70,表达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均约为72kDa,并能与兔抗人HSP70多抗进行特异性结合,这两种HSP70s融合蛋白经纯化后的纯度均达到95%以上。本实验选择融合蛋白Ma-HSC70在25℃和Ma-HSP70在30℃下分别诱导7h作为可溶性表达的最佳条件。
关键词: 团头鲂 热休克蛋白70 原核表达 融合蛋白 纯化 鉴定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婚姻色差异的生态指征意义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黑龙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繁殖群体由鄂霍次克海经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干流洄游至我国境内即分成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个地理群体。过去大麻哈鱼洄游至我国时婚姻色均较浓艳,但近十年来发现洄游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部分个体婚姻色浓艳,部分婚姻色很浅或无色。为了揭示婚姻色浓淡差异的原因及其对大麻哈鱼繁殖适应性的指征作用,笔者于2011年9月20~29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回归繁殖群体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样品94尾,将其划分为婚姻色浓艳个体组(红色度a*值>13)和浅淡个体组(红色度a*<7),进行了两群组间的繁殖生态学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浅淡个体的成熟系数(GSI)、卵径、卵重、年龄、体长和体质量均小于浓艳个体,且差异极显著(P<0.01);婚姻色浅淡个体的绝对繁殖力显著小于浓艳个体(P<0.05);但二者的肥满度指数差异不显著。两群组间各繁殖生态参数间相关关系的差异分析表明,婚姻色浅淡个体性腺发育落后于浓艳个体,表明婚姻色浅淡个体的繁殖适合度低于婚姻色浓艳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