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商用探鱼仪南极磷虾声学图像的数值化处理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渔船所获渔业资源的分布信息,提出了一组商用探鱼仪声学图像数值化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以数码相机拍摄的南极磷虾回波图像处理,对南极磷虾的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图像进行拍摄角度与亮度调整等预处理、像素色彩标准化与二值化处理后,对虾群厚度、密度中心以及相对集群密度等集群特征进行了分析。30幅图像的处理结果表明,图像所示虾群的平均厚度范围为5.6~55.8m,中值厚度为25.7m,均值厚度为27.1m;虾群密度中心所处水深为40.0~156.5m,中值水深为68.8m,均值水深为77.3m。磷虾的集群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集群密度高、厚度小,夜间密度低、厚度大。本研究所述方法为利用渔船商用探鱼仪进行渔业资源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关键词: 商用探鱼仪 图像 数值化 南极磷虾 集群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环湖火烧黑泡水质分析与浮游生物组成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获取连环湖渔业资源和放养技术的相关参数。[方法]2008年5月中旬、8月初和9月末分别对连环湖(火烧黑泡)进行了水质监测、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调查,并对水质理化指标、营养元素和水域饵料生物的特点进行了评价。[结果]水质pH为8.53,硬度为3.04 mmol/L,碱度为8.75 mmol/L,化学耗氧量为8.69 mg/L,水质主要离子浓度高低次序为HCO3->Na+和K+>Ca2+>Cl->Mg2+>SO42-。水质为弱碱性,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CICa),泡水为富营养化水体(总氮为0.667 3 mg/L,总磷为0.563 0 mg/L)。浮游植物共6门24个种属,其中绿藻门13个种属,占54.17%,数量为909.02×104个/L;蓝藻门和硅藻门次之,均为4个种属,均占16.67%,数量分别为525.03×104和84.56×104个/L;其他藻门共有3个种属,占12.5%,数量为39.18×104个/L。浮游动物共10个种属,其中轮虫5个种属,占50.00%,数量为12.7个/L;枝角类3个种属,占30.00%,数量为66.7个/L;桡足类1个种属,占10.00%,数量为28.3个/L。[结论]为盐碱湖泊的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火烧黑泡 水质分析 浮游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凯湖当壁镇湖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水产学杂志 2012

摘要:2009年夏季对兴凯湖当壁镇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兴凯湖当壁镇湖区浮游植物共计7门41种属,绿藻、硅藻的种类为主,分别占39.0%、24.4%;数量、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92.97×104ind.L-1、2.4605mg.L-1,硅藻的数量、生物量最多(147.47×104ind.L-1、2.2818 mg.L-1)。优势种中硅藻、绿藻、蓝藻、黄藻门的种类均有,分别为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颗粒直链藻最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湖生卵囊藻(O觟cystis lacustris);小形色球藻(Chroococcus minor)以及黄丝藻(Tribonemnsp.)。调查湖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丰富(H'均值2.09,J均值0.56)。比较2001年研究结果,兴凯湖当壁镇湖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不大;硅藻、隐藻优势种的比例下降,绿藻增加,优势种中丝状藻类比例增加;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有所上升,调查湖区鱼产潜力有升高趋势。

关键词: 兴凯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体外全仿生消化法分析海藻中砷形态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2

摘要:运用体外全仿生消化模型研究在唾液、胃肠无机物、有机物及消化酶作用下紫菜和海带中砷的主要形态及砷形态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联用技术进行砷形态分析,结果发现在胃肠全仿生消化提取液中,紫菜中砷的主要形态为砷糖1(AsS1)(砷糖OH)和砷糖2(AsS2),海带中砷的主要形态为AsS1和二甲基砷酸(DMA);随着胃肠消化酶的作用,紫菜样品消化液中AsS2含量降低,砷糖OH含量升高,说明紫菜中部分未知砷糖2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化成砷糖1(砷糖OH);海带中砷糖1含量降低而DMA含量升高,说明海带中部分砷糖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化成DMA。在胃肠全仿生消化液作用下某些紫菜和海带中砷的主要形态与根据国标方法检测到的主要砷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对海藻中砷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时可以结合体外全仿生模型,分析砷的主要形态及生物可给性。

关键词: 体外全仿生 海藻 砷形态分析 HPLC-ICP-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ohaisea-9145海洋耶氏酵母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重组酶酶学性质

海洋与湖沼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重组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Yarrowia lipolytica Bohaisea-9145海洋低温碱性脂肪酶(Y.lipolytica Bohaisea-9145,LipYp)基因lipYp(1116bp)克隆并在Pichia pastoris中进行了异源真核表达研究。通过MD和MM平板及PCR扩增,筛选和鉴定了重组子。结果表明,阳性重组子经摇瓶发酵54h后上清液酶活力达到1956U/ml。发酵液经两步纯化得到在SDS-PAGE上显示为单一条带的重组脂肪酶。实验同时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pH值对重组LipYp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组LipYp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8.5,在pH7.0-10.5之间以及45℃以下有较好稳定性。另外,重组脂肪酶对中长链对硝基苯基酯类和甘油三酯类(C10-C12)有较强的水解能力。

关键词: Y.lipolytica Bohaisea-9145 毕赤酵母GS115 基因克隆 异源表达 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海产小杂鱼机械去头方法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海产小杂鱼前处理机械化程度低、设备短缺的现状,进行小杂鱼机械去头方法的研究。测量与统计分析深水红娘鱼(Lepidotrigla abyssalis)、叉斑狗母鱼(Synodus macrops)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3种典型小杂鱼的体型特征参数,构建试验平台,对3种小杂鱼分别进行3种加工方式、两种刀具构型、两种刀具旋向以及两种放置形式的鱼身得率和切断面质量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种小杂鱼去头皆以匹配无齿圆盘刀、直切加工和顺向切割方式的加工方法比较合适;竹筴鱼的去头加工以选择鱼体平放形式更合适;机械去头的生产率是手工方法的6~8倍。

关键词: 小杂鱼 机械去头 直切加工 圆盘刀 顺向切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在光场中的行为反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了解奥利亚罗非鱼在光场中的趋避行为规律。采用水平光梯度法,研究了4组不同生长阶段的奥利亚罗非鱼:Ⅰ组:20.0~50.0mm;Ⅱ组:50.0~80.0mm;Ⅲ组:80.0~110.0mm;Ⅳ组:110.0~140.0mm,在250、500、1000、1500、2000lx白光光强梯度下的行为反应。同时对Ⅰ组奥利亚罗非鱼在不同波长单色光下(红、黄、绿、蓝)下的行为分布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白光下,4组奥利亚罗非鱼均表现出正趋光性,在250~2000lx间趋光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00lx时趋光率达到峰值,其中近光区趋光率分别为67.5%、55.0%、55.0%、42.0%,总趋光率分别为96.0%、94.0%、96.5%、95.0%;奥利亚罗非鱼的白光适宜照度范围为:500~1500lx;随着奥利亚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近光区趋光率峰值Ⅰ>Ⅱ>Ⅲ>Ⅳ。此外,Ⅰ组奥利亚罗非鱼在不同单色光同一照度下的趋光率差异显著(P<0.05),在蓝光、绿光下的趋光率高于红光、黄光,对不同单色光的趋集行为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在不同光色、光强、生长阶段都具有选择性,研究结果在开发高效诱捕灯、提高工厂化养殖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水平光梯度法 不同生长阶段 光照强度 趋光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地理种群三角帆蚌育珠相关性状比较及壳重的通径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个野生三角帆蚌种群的贝壳形态及珍珠层颜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DT)种群贝壳为短圆型,太湖(TH)种群为长扁型,而鄱阳湖(PY)种群介于两者之间;洞庭湖种群的体重指数、壳重指数、壳宽指数及壳厚指数等育珠相关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群。对壳重的通径分析表明:3个群体中,壳厚对壳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长次之,壳高、壳宽主要通过壳厚和壳长间接影响壳重。在珍珠层边缘区域,后端出现紫色的比例均高于前端(P=0.055)。3个种群珍珠层颜色存在显著的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中70%个体珍珠层为紫色或淡紫色,而洞庭湖和太湖种群在边缘区前端以白色为主,后端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中央区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在太湖种群中出现特征性的淡蓝色(20%);鄱阳湖种群珍珠层中出现不规则形态的金黄色斑频率最高(100%),洞庭湖种群中出现频率为45%,而太湖种群最低(15%)。综合分析认为:洞庭湖种群育珠相关性状显著优于鄱阳湖和太湖种群,其体型有利于作育珠蚌受体选育,培养大颗粒优质珍珠;太湖种群体型为长扁型,作为小片蚌可以增加小片的数量,且培育淡蓝色珍珠具有一定潜力;鄱阳湖种群珍珠层紫色特征明显,有利于紫色小片蚌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亮点:珍珠颜色是评价珍珠品质及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三角帆蚌3个地理种群的贝壳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首次研究了贝壳珍珠层颜色的分布特征。不同种群三角帆蚌贝壳形态、珍珠层颜色分布存在明显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珍珠层颜色以紫色为主,太湖种群出现特征性淡蓝色。本研究结果对开展三角帆蚌珍珠单色品系,如紫色珍珠、白色珍珠或淡蓝色珍珠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三角帆蚌 贝壳形态 育珠性状 珍珠层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肉短肽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合浦珠母贝肉活性肽,本文采用Sephadex G-25分子筛层析法对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进行分离,测定分离到的各活性组分分子量及其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经Sephadex G-25分离得到6个主要活性组分,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437.5、833.7、421.9、244.7、89.0、17.4u,其中功能短肽F1(1437.5u)、F2(833.7u)、F4(244.7u)的抗氧化效果较强,特别是F2(833.7u)短肽具有最强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该研究为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活性肽的开发提供理论技术依据。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肉 短肽 分子量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部分沿海海域牡蛎体内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的空间分布及组分特征

食品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部分沿海海域牡蛎体内16种多环芳烃(PAHs)和16种和多氯联苯(PCBs)空间分布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于2010年夏、秋季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及广东共设置175个采样点,分布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和气相色谱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所取17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16种PAHs总含量的平均值为3.79μg/kg,其中浙江省被测样品的PAHs总含量最低,辽宁相对略高;检测样品16种PCBs总含量在1.41~13.95μg/kg之间;PCBs含量总的空间变化趋势是由北向南先增加后减少;样品的PAHs优势组分为三环结构,五环和六环PAHs含量很低;PCBs被检出的仅有三氯代和五氯代两种。被测牡蛎样品总体PAHs和PCBs残留量符合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贝类卫生标准,不影响消费者食用安全。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多氯联苯 牡蛎 沿海海域 空间分布 组分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