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蛋白水平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2
摘要:研究了7个蛋白质水平(32%、34%、36%、38%、40%、42%和44%)饲料对3个规格(Ⅰ:0.6~4.0 g;Ⅱ:4.0~10.0 g;Ⅲ:10.0~18.0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肝胰脏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规格Ⅰ对虾投喂36%的饲料组具有最大蛋白质表观消化率(85.61%),规格Ⅱ和规格Ⅲ均在40%饲料组达到最大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4.19%和84.67%)且显著高于其他组。规格Ⅰ40%饲料组具有最高的蛋白酶活力(26.67 U.mg-1)且显著高于44%饲料组,32%饲料组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38%~44%饲料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规格Ⅱ36%饲料组具有最高的蛋白酶活力(25.84 U.mg-1),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32%~38%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40%~44%饲料组;规格Ⅲ44%饲料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32%饲料组,42%、44%饲料组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32%饲料组。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不同规格 肝胰脏 蛋白酶 淀粉酶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


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所用性成熟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亲鱼为野生捕获。对其进行人工繁殖,并观察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结果表明:在水温9.31~12.80℃,受精卵历经408 h出膜,所需积温为193.35℃.d,初孵仔鱼体长为(9.64±1.03)mm。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受精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26个时期。刚出膜的仔鱼体色透明,肌节明显,无游泳能力,出膜第5天体表出现大量黑色素,12 d后卵黄囊开始消失,46 d的仔鱼各鳍条与幼鱼相似,出现幼鲑斑。通过探讨水温、溶氧和水质等对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影响,建议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的水温不宜超过14℃,最适宜水温应控制在6~10℃;孵化水体DO应在6.00~8.55 mg/L,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将会导致发育迟缓、坏死或是出膜幼苗畸形。本研究旨在为秦岭细鳞鲑的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提供科学指导。


温度骤降对西伯利亚鲟心律和鳃动频率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将西伯利鲟(Acipenser baeri)(平均体重为1.09kg,体长60.1cm)从25℃急速降温至1~2℃,然后采用B型超声仪等方法研究其在降温过程中、2℃离水保存过程中和不同复苏时间过程中的心率、鳃动频率和成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骤降可使西伯利亚鲟进入休眠状态,2℃离水低温保存30h后可复苏存活,而超过35h后全部死亡。在温度骤降过程中,西伯利亚鲟的心率变化表现为强度减弱和次数逐渐降低。而鳃动频率由75次/min逐渐降低至0次/min,与心率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复苏过程中,受试鱼的心率变化与急速降温的变化规律相同,表现为强度增强后,次数逐渐增加。西伯利亚鲟鱼种的运输实验表明,低温无水运输12h后,西伯利亚鲟(体重为24.69g,体长19.27 cm)的成活率为90%。笔者建议,低温无水方法运输西伯利亚鲟商品鱼时不应超过30h,运输温度应保持稳定,复苏水温必须由低到高递进。


半滑舌鳎脾脏、卵巢组织细胞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采用胰酶消化法,对半滑舌鳎脾脏、卵巢组织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结果显示,脾脏、卵巢细胞能够在添加20%FBS,50 mmol/L 2-Me,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1mmol/L丙酮酸钠,10 ng/mLbFGF的MEM完全培养基中生长,两种细胞的形态均为成纤维样,脾脏细胞可传至第9代,卵巢细胞至今已传至第11代。脾脏、卵巢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均为正常的二倍体核型(2n=42),且具有异型W染色体。20%的血清浓度更适用于卵巢细胞传代培养。利用脂质体可将含有RFP荧光报告基因的质粒成功转入脾脏细胞中。


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基因唐鱼中遗传和表达的稳定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转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基因唐鱼新品系的稳定性,研究了RFP基因在不同世代转基因唐鱼中的遗传和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RFP基因在F6和F10代所检测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并且两个世代间相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相似。F6和F10代个体分别配对繁殖实验表明,RFP基因在转基因唐鱼后代中的遗传仍然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而且培育出的转基因个体表型特征无显著差异。利用PCR技术在F2、F6和F10代转基因唐鱼基因组中扩增外源性肌球蛋白轻链2启动子、RFP基因编码区和整合位点上下游侧翼区域(片段总长度为4 883 bp),测序结果显示,3个世代间的外源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没有发生碱基缺失或突变等现象。研究表明,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基因唐鱼传代培育过程中保持了稳定的遗传和表达。


丁“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丁腐皮病的病原菌,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方法,从丁体表病灶部位、内脏及血液分离出优势菌株GXZ01,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人工感染试验及药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GXZ01是温和气单胞菌;(2)该菌呈短杆状,长度约为0.7~1.1μm,属革兰氏阴性菌;(3)该菌对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菌必治等8种抗生素敏感,对丙氟哌酸、氨苄青霉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不敏感。表明温和气单胞菌是致病菌,可以导致丁腐皮病的发生,这尚属首次报道,将对该鱼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硫酸铜中毒对剑尾鱼肝脏和鳃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Howell红氨酸染色、原子吸收光谱检测等方法,对硫酸铜处理28 d的剑尾鱼进行组织病理学变化、Cu2+在组织中沉积和蓄积研究。硫酸铜中毒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鳃小片粘液分泌增多,鳃丝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增生,鳃小片融合,鳃丝棒状化;肝脏水肿,肝静脉和肝窦淤血、溶血,肝细胞的水泡变性,弥漫性坏死、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胰腺细胞的酶原颗粒减少;Cu2+主要沉积和蓄积在肝脏中。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病理变化具有代谢性中毒特征,并与肝脏中Cu2+蓄积量具有一致性;肝脏是Cu2+的重要蓄积器官,蓄积量与时间、浓度具有相关性;Howell红氨酸染色后Cu2+在肝脏中的显示和病理变化可作为铜中毒的重要指标。


江苏如东滩涂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及其潜在生物毒性
《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0年对江苏如东滩涂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Hg、As含量的调查分析,应用地质累积指数(index of geo-accumulation,Igeo)对各重金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可分为3类:Cu、Cd、Hg为无污染;Pb、As为中~无污染;Zn为中度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Zn>As>Pb>Cd>Cu>Hg.根据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QG),表层沉积物中Cd、As的含量在各采样站位分别表现为无潜在生物毒性效应,偶尔有潜在生物毒性效应,Cu、Pb、Zn、Hg的含量则在部分采样站位偶尔有潜在生物毒性效应,其中仅有Zn在部分采样站位有频繁发生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毒性单位评价(toxic unit,TU)结果表明,仅有1个采样站位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其余站位无急性生物毒性效应.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7.56%、33.71%,揭示了重金属污染主要有2个来源:工业点源排污和交通航运污染源.
关键词: 滩涂贝类养殖区 重金属 地质累积指数 沉积物质量基准 主成分分析


凝胶渗透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鲤鱼肌肉中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2
摘要:为建立鲤肌肉中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法,样品中加入氯化钠,用乙酸乙酯∶环己烷(1∶1,V/V)均质提取3次,提取液在45℃水浴中旋转浓缩,经乙酸乙酯∶环已烷(1∶1,V/V)进行2次溶剂交换后,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净化,GC - MS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鲤中添加0.015 mg/kg、0.030 mg/kg和0.060 mg/kg 3个水平,结果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回收率分别为89.2%~108.3%和83.6%~113.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8%~14.1%和6.4% ~ 13.7%.方法的线性相关性均大于0.995,检出限6.2~9.7 μg/kg.本方法适用于鲤鱼中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定性定量测定.
关键词: 鲤鱼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凝胶渗透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