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脊尾白虾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育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展脊尾白虾全人工规模化育苗,发展脊尾白虾规模化生态养殖。本综述就脊尾白虾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实现脊尾白虾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基于生长和死亡参数变化的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0—2011年福建官井洋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2 098尾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性腺进行测定。据此,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分析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并讨论了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官井洋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 mm,占55.96%;平均体质量45.1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385.4 mm、k=0.43及t0=-0.32a,拐点年龄为2.2龄。对照20世纪80年代福建近海海域大黄鱼群体L∞值从555.4 mm下降到现在的385.4 mm,拐点年龄由2.97下降到2.2,均表明当今大黄鱼群体小型化且低龄化严重。生长系数k由0.36增长到0.43表明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加快。总死亡系数(Z)为3.12,自然死亡系数(M)为0.45,捕捞死亡系数(F)为2.67,资源开发率(E)为0.856。大黄鱼M值出现上升,可能与福建近海环境质量下降有关,而高强度的捕捞促使大黄鱼捕捞死亡系数由0.84上升到2.67,说明大黄鱼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在官井洋大黄鱼现行资源状态下,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水平,保护大黄鱼生存环境,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大黄鱼群体,建议以控制大黄鱼的开捕年龄(t0)为主。


春季嫩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2011年春季,对嫩江下游底栖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嫩江下游共发现了54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36种,占总种数的66.7%;软体动物12种,占22.2%;环节动物4种,占7.4%;甲壳动物1种,占1.9%;扁形动物1种,占1.9%;各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较大,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04~4.2 ind.m-2,平均值1.766 ind.m-2;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0130~1.4880 g.m-2,平均值0.3496 g.m-2。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表明,嫩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组内相似性高,组间差异大,多维标度分析(MSD)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物指数3个指标评价表明,嫩江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脆肉鲩冷藏保鲜过程中暗色肉颜色的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脆肉鲩在冷藏过程中质构、a*值、高铁肌红蛋白、脂肪氧化的变化以及抗氧化剂处理下a*值和高铁肌红蛋白的变化,探讨冷藏过程中a*值与高铁肌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a*值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高铁肌红蛋白的含量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肌红蛋白含量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并且a*值与高铁肌红蛋白含量和TBA值显著性负相关。通过D-最优设计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肌肽、VC和烟酰胺复配对肌肉暗色肉颜色影响明显,肌肽的作用最大,8mmol/L的肌肽与0.04%的VC和0.02%的烟酰胺的复配效果最好。该复配能减慢高铁肌红蛋白的形成,而具有较高的a*值。进一步揭示脆肉鲩暗色肉中a*值与高铁肌红蛋白呈显著的负相关,可用a*值对暗色肉冷藏过程中颜色的改变进行评定。


一株产吡咯喹啉醌南极海洋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采集自南极FAO 48.1海域海水样品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产吡咯喹啉醌(PQQ)海洋细菌,对其进行了细菌分类学鉴定、摇瓶培养发酵、发酵产物提取及HPLC定量分析,并对纯化的PQQ进行了针对一氧化氮(NO)抑制活性及羟自由基(.OH)清除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内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综合多个分类学指标的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属于副球菌属,命名为Paracoccus sp.PQ-08。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PQQ可显著抑制人脐静脉内皮(ECV-304)模式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胞内的NO释放量。当其作用浓度为100μM时,对iNOS蛋白表达的最高抑制率为67.9%(P<0.05)。此外,实验还证实PQQ具有较强的清除.OH的抗氧化活性。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建鲤的适宜投喂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建鲤适宜的投喂模式。【方法】以初始质量(33.52±0.17)g的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g/kg(对照饲料)和5.0g/kg(试验饲料)Ala-Gln的等氮(350g/kg粗蛋白)、等能(17kJ/g)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模式(Ⅰ.连续8周投喂对照饲料(对照组);Ⅱ.试验饲料2周间隔投喂;Ⅲ.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后4周投喂对照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Ⅳ.前4周投喂对照饲料,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Ⅴ.8周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研究Ala-Gln投喂模式对建鲤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时,建鲤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4周间隔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2组4周间隔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8周连续投喂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的4种不同投喂模式下,建鲤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只有8周连续投喂组建鲤的白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饲料利用和白肌粗蛋白质含量,但不同投喂模式间有显著差异,从建鲤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角度,并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周间隔投喂模式或前4周投喂添加Ala-Gln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模式。
关键词: 丙氨酰-谷氨酰胺 建鲤 生长性能 饲料利用 体组成


黄颡鱼MyoD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克隆黄颡鱼MyoD(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成肌分化抗原)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在雌雄个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MyoD基因编码区由810个碱基组成,编码269个氨基酸,其中第1~89个氨基酸为Basic区,第90~141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黄颡鱼的MyoD基因与斑点叉尾鮰的同源性最高为93%.在雌雄成体组织中的表达分析显示,雄性个体中肌肉和胃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雌性个体(p<0.01),雌性个体的肾脏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p<0.05).通过MyoD基因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出的组织表达差异,认为这可能是造成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甘露寡糖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免疫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甘露寡糖(MOS)对异育银鲫生长、免疫、肠道组织结构及抗病力的影响,试验选取360尾异育银鲫[初均重(16.19±0.03)g],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甘露寡糖(0、60、120、240、480 mg/kg),连续投喂80d,并于第80天时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测定异育银鲫生长、免疫、肠道结构等指标及异育银鲫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投喂50d,还是80d,甘露寡糖对鱼体的生长指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饵料系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50d,与对照组比,甘露寡糖能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浓度(P<0.05);投喂80d后,与对照组比,240、480 mg/kg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浓度(P<0.05),480 mg/kg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120、240 mg/kg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肠褶皱襞长(P<0.05),对皱襞间质宽、黏膜下层宽没有显著影响(P>0.05),肌层宽随着MOS的添加有增加趋势(P>0.05);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与对照组比,240、480 mg/kg甘露寡糖组成活率提高了22.6%,免疫保护率达45.4%。日粮中添加甘露寡糖组对鱼体肝脏HSP70基因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添加240、480 mg/kg甘露寡糖能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增强鱼体抗病原菌感染能力。
关键词: 甘露寡糖 异育银鲫 生长性能 免疫 抗病力 HSP70


大珠母贝海区不同深度养殖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下潜式缆绳吊养大珠母贝幼苗,设计5个不同的水深,记录养殖海区的水文因子,测量大珠母贝的壳长和壳高两个性状指标,统计成活数,比较不同水层贝苗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大珠母贝在4、5、6 m水层生长较快,3个深度下幼苗的生长差异不显著;2 m和3 m水深的贝生长速度较慢,其中3 m水层的壳长与4、5、6 m的差异显著。大珠母贝在5 m的深度条件下养殖幼苗存活率最高,4 m水层次之,而在2 m水深下幼苗的成活率最低(52%)。综合生长和成活数据可知,大珠母贝苗在4~5 m养殖较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