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HACCP在液熏太平洋牡蛎罐头加工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应用于液熏太平洋牡蛎罐头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分析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或潜在的危害,确定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并在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监控、纠偏措施,保证了牡蛎罐头产品的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


黄芪多糖对草鱼的安全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空白对照组、推荐剂量组(每千克鱼体重每天添加10 mg)、3倍推荐剂量组、5倍推荐剂量组,空白组投喂正常日粮,试验组按剂量添加黄芪多糖,连续投喂21 d,发现喂养期间各组草鱼无异常现象,3个试验组草鱼的健康状况良好;分别在第0、8、15、22 d抽样采取试验草鱼全血及血清进行临床病理学检测,发现投喂各剂量黄芪多糖的试验组草鱼的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束时测定草鱼的体重,试验组生长速率高于对照组,其中推荐剂量组和5倍推荐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3个试验组及空白对照组的肝、肾、脾进行组织组织切片,未观察到试验组草鱼与对照组草鱼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上的异常。表明在生产应用上,以推荐剂量投喂养殖水产动物是安全可靠的,达到5倍推荐剂量时也没有安全性问题,黄芪多糖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雌雄半滑舌鳎脑垂体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半滑舌鳎雌雄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差异悬殊的分子机理,采集来自同一亲本、同一发育阶段的半滑舌鳎雄鱼和雌鱼脑垂体,分别与Affymetrix的斑马鱼基因芯片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芯片杂交结果显示二者共有1 051个基因检测到明显的杂交信号,其中上调基因486个,下调基因561个。进一步比较雄鱼和雌鱼杂交信号的比值(Ratio值),有39个基因的Ratio值小于0.6或大于1.5,其中sh3gl1b、meis2.1、acta1、Noxa、slc25a5这5种上调基因和col1a2、klf7、acta2这3种下调基因可能与半滑舌鳎雌雄生长差异相关。这一结果为深入研究半滑舌鳎雌雄性别分化与生长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生长二态性 脑垂体 基因芯片 差异表达基因


建鲤生长激素促泌素受体1基因的特性及其与增重相关SNP位点的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HS-R基因在哺乳类为候选的肥胖和生长数量性状位点。本实验使用RT-PCR及PCR的方法,从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分离到2个jlGHS-R1s,称为jlGHS-R1a和jlGHS-R1b(分别简称1a和1b)。jlGHS-R1s的阅读框编码360个氨基酸,两者间相似性高达96%;另外还存在2个jlGHS-R1s的转录变体(分别简称1a'和1b'),选择性切割了翻译起始碱基后第490-680 nt的191 bp片段,该片段两端碱基分别为gt-ag,这种选择性切割导致翻译提前终止,仅翻译184个氨基酸,包括前面3个半跨膜区,这与已报道的罗非鱼等的保留内含子的转录变体不同。jlGHS-R1s的阅读框被1个内含子分隔,该内含子位于第260个氨基酸密码子的第1和第2个碱基之间,1a和1b的内含子长度分别为676 bp和885 bp。使用分段PCR在建鲤群体的1a和1b基因上共找到32个SNP位点,构建PCR-RFLP法对其中9个SNPs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各种基因型在322尾建鲤中均有出现,但存在着明显的偏分布。与增重的相关分析表明,位点1a-I_C386T和1b-E1_G159T与雌雄鱼鱼种和成鱼阶段增重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相关,CC型和GG型个体增重最快,另外有5个位点则与其中的某阶段或者某性别的增重相关,为了确定上述所得标记的适用性,选取其中4个标记在另外7个家系共610尾鱼中检测,结果 C386T和G159T还是与增重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相关,可用于建鲤分子育种。
关键词: 建鲤 生长激素促泌素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生长相关分子标记


我国蟹类土池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蟹类养殖产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以下简称梭子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以下简称青蟹)是我国主要的养殖蟹类。目前3种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发展不平衡,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较为成熟,已经普及推广并在养殖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青蟹土池育苗尚未有成功的报道。本文综述了我国河蟹、梭子蟹、青蟹苗种生产技术,尤其是土池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应用于青蟹土池育苗的可行性。


Na~+-K~+-ATPase α1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和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Na+-K+-ATPase α1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其在建鲤盐度调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Na+-K+-ATPase α1基因全长cDNA,得到3 397 bp的全长cDNA,包括3 08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232 bp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以及219 bp的3-末端非编码区(UTR)。对推测的该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分析显示:建鲤与其他鱼类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0.22%~95.52%,与斑马鱼(Danio rerio)相似度最高(95.52%),与虱目鱼(Chanos chanos)相似度偏低,其次是平鲷(Rhabdosargus sarba)、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底鳉(Fundulus heteroclitus)、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马苏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masou)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相似度最低(90.22%),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和人(Homo sapiens)的相似度分别为89.62%和89.51%。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的Na+-K+-ATPaseα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极为保守。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该基因在建鲤鳃、肾、肠、肝、脑和脾的相对表达量,其中脑最高,其次是鳃、脾、肾、肠,肝最低,这表明脑、鳃和脾是建鲤Na+-K+-ATPase α1基因主要的表达器官。本研究旨为进一步探索建鲤的盐度调控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关键词: 建鲤 Na+-K+-ATPase α1 克隆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农业科研单位全面实现绩效预算的思考
《中国渔业经济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科技力量,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科技投入的比例快速增长,社会对科技投入预算执行的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部门基层预算单位,推进绩效预算改革,解决现行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全面实现绩效预算将成为必然。本文在我国绩效预算改革势在必行的大环境下,对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绩效预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面实现绩效预算的一些思路、做法及建议。


低剂量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粗提液对斑节对虾体内潜伏期病毒及血细胞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含3×103、6×102、2×102copies/mL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人工注射感染携带病毒量约1×105copies/g的斑节对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感染后斑节对虾发病死亡率、肌肉内WSSV含量及总血淋巴细胞数和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例组成变化。结果表明,3种浓度下斑节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3.33%±2.89%、56.67%±5.77%和45.00%±5.00%,对照组没有发生死亡。注射3×103copies/mL的浓度组,在注射后30 min时,对虾肌肉内的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3.54×104copies/g),而后持续上升至48 h时达到最高值(3.12×108copies/g)后再次下降;另两个感染组,在注射后1 h时,肌肉内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11×105、9.54×104copies/g),在感染后6 h时出现一个次高值(分别为1.58×105、1.11×105copies/g),而后又降低,在48 h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48×107、5.46×106copies/g)后下降;对照组对虾肌肉内病毒含量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不同感染浓度组,斑节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波动幅度和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特别是注射3×103copies/mL组,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在12和48 h时出现极低值(分别为3.48×106、4.05×106/mL);3个感染组除个别时间点外,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的变化规律与肌肉中WSSV的扩增规律成负相关。4个处理组,半颗粒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后期比例虽有起伏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中期均略有上升,但后期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初期,而透明细胞比例则与初期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低剂量感染 死亡率 实时定量PCR 血淋巴细胞


百里酚对冷藏大菱鲆鲜度和货架期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氮(TMA)、菌落总数、产H2S细菌数和抑制指数(I.I)为指标,分别研究对照组(蒸馏水浸泡)和保鲜组(1g/kg百里酚溶液浸泡)大菱鲆冷藏(3℃)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以探讨百里酚对大菱鲆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和保鲜组大菱鲆分别在259、309h达到高品质期终点,于403、572h达到货架期终点,百里酚浸泡后大菱鲆货架期延长了169h;对照组和保鲜组大菱鲆达到高品质期终点时的TVBN值分别为13.60、10.70mg/100g,货架期终点时分别为32.69、35.87mg/100g;高品质期终点时的TMA值分别为1.26、1.05mg/100g,货架期终点时分别为6.57、7.57mg/100g;高品质期终点时的菌落总数分别为7.65、6.59lg(CFU/g),货架期终点时分别为8.27、8.56lg(CFU/g);高品质期终点时的产H2S细菌数分别为7.15、5.41lg(CFU/g),货架期终点时分别为7.37、6.13lg(CFU/g)。浸泡后初始点百里酚对菌落总数和产H2S细菌的抑制指数分别为57.02%和100%,对照组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16.34%和45.73%,对照组货架期终点时分别为4.72%和1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