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鱼羧肽酶A1基因(CPA1)部分片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羧肽酶A(EC3.4.16)是一类水解蛋白和多肽底物C端芳香族氨基酸或脂肪族氨基酸残基的消化酶。在草鱼生长相关的功能基因上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生长的相关性可为草鱼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根据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EST-SNP库的羧肽酶A1基因(CPA1)重叠群的2个Contig扩增该基因的序列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法,经过序列比对,共筛到2个颠换SNP位点:C+412A和A36C,分别位于CPA1基因外显子5的34bp和内含子3的36bp处,前者为错义突变。然后用一个群体的296尾草鱼对这2个位点用SnaPshot的方法进行检测和分型,统计基因型频率:A36C位点的AA基因型占26.7%,AC基因型占52.0%,CC基因型占21.3%。C+412A位点的AA基因型占15.5%,AC基因型占40.5%,CC基因型占43.9%。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2个SNP位点与草鱼体质量、体长等重要生长性状的关系。关联分析结果显示,C+36A位点不同基因型在体质量、眼间距均值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AA基因型和CC基因型在体质量、体长、体宽和眼间距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AA基因型各项指标均值显著高于CC基因型。C+412A位点在体质量等生长性状上差异不显著(P>0.05),该位点和生长不相关,但是CC基因型和AC基因型在体重和肛前距上差异显著(P<0.05),该位点CC基因型的6个生长性状均值都高于AA基因型。由两个位点组成的5种双倍型在体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双倍型D3和D5在体质量上存在差异显著(P<0.05)。双倍型D3和D8在体质量、体宽、体长、体长/头长等生长性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D3的各项指标均值最高,D8的各项指标均值最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可以考虑将草鱼CPA1基因作为候选基因,用于草鱼的分子辅助育种。
关键词: 草鱼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羧肽酶A1 基因型 生长关联分析


扁吻鱼微卫星的筛选及群体多样性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本文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新疆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 Day)的微卫星分子标记,获得13个位点,同时随机抽取1000对鲤引物检测扁吻鱼同源位点的多态性,获得具多态性位点18对。应用31对引物对扁吻鱼与塔里木裂腹鱼(Schizthorax biddulphi)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扁吻鱼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35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30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057。表明扁吻鱼群体多态性较高,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4763,遗传相似系数为0.6211,表明两个群体为同科不同属的群体。
关键词: 扁吻鱼 鲤 塔里木裂腹鱼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大鲵虹彩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出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主要衣壳蛋白(MCP)编码区长度为1 392 bp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MD19-T-MCP。经PCR鉴定确认正确后,以10倍梯度稀释pMD19-T-MCP重组质粒,作为标准模板进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制作标准曲线,建立了大鲵虹彩病毒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制作的标准曲线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0 19。组内重复试验的CT值标准偏差为0.52%。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大鲵虹彩病毒的检测有高度的特异性,与锦鲤疱疹病毒、弗氏柠檬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以及鲤上皮瘤细胞基因组DNA之间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检测总DNA灵敏度为10个病毒核酸分子拷贝数,约1.1×10-3 pg/μL病毒核酸,较之常规PCR的敏感度高出约1 000倍。研究建立的大鲵虹彩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大鲵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与病毒病原定量检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鲵 虹彩病毒 主要衣壳蛋白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弧菌病疫苗研究开发及其使用效果影响因素
《广东饲料 》 2012
摘要:弧菌属细菌的许多种类能引起人和养殖动物的疾病,霍乱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的瘟疫,即便到现在仍然时有发生,其致病菌就是霍乱弧菌(V.cholerae);而对海水养殖动物来讲,病原性弧菌是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原,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爆发的报道,它的流行给全世界海水鱼类、贝类及甲壳类动物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鱼类弧菌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N)、佛罗里达亚种(M.salmoides floridanus,F)及其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8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检测到6对(Jzl48、Jzl68、Jzl84、MiSaTPW76、Msal21、Mdo6和Mdo7)亚种间特异性引物,其中有2对引物(Jzl48和Mdo7)可以用来鉴别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和其杂交子代。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为杂交组合F♀×N♂最高,分别为3.199 7,0.638 9和0.570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杂交组合N♀×F♂最高(0.848 8)。对亲代与杂交子代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正反交子代均与北方亚种的遗传分化最小(0.092和0.119 6)。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正交子代N♀×F♂与母本N聚为一支,反交子代F♀×N♂与父本N聚为一支。
关键词: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 佛罗里达亚种 杂交 微卫星标记 遗传关系


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POMC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种群(太湖鳖种群、沙鳖种群、台湾鳖种群和黄河鳖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并对所测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SNP位点,并对所得的SNP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所扩增的POM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为786bp;以megalign软件比较分析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发现该序列中共有15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经过验证,第129位核苷酸的变异为台湾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441位核苷酸变异为太湖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168和396位核苷酸为黄河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531和618位核苷酸为沙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结果表明,中华鳖的POMC基因存在多态性,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POMC基因均有各自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以作为区分中华鳖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
关键词: 中华鳖 不同地理种群 POMC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分子遗传标记


鲟鱼软骨素提取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西伯利亚鲟鱼骨为原料,对比不同提取工艺对鲟鱼软骨素提取效果的影响,优化确定鲟鱼软骨素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分离纯化方案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碱解与酶相结合的提取路线能使鲟鱼软骨素提取产品有更高的纯度,最佳工艺为原料加入1∶6(m/v)的6%NaOH,40℃水浴条件下碱解7h,用盐酸调至pH7,加入1%胰蛋白酶,在50℃水浴条件下酶解7h,95℃加热5min灭酶,冷却至室温,调pH至中性,加入1∶1.25(v/v)95%乙醇,在4℃沉淀8h,沉淀物用烘箱45℃干燥约2h,得到的鲟鱼软骨素粗产品得率为16.65%,产品中氨基己糖含量为17.35%。


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中国对虾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与量子点标记的VP37p的作用
《动物医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血淋巴细胞是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靶细胞之一,WSSV结构蛋白与血淋巴细胞的作用在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对虾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在原代细胞培养条件下观察重组表达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37片段(VP37p)与对虾血淋巴细胞的作用。试验表明,中国对虾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可存活12d,体外培养的对虾血淋巴细胞与量子点标记的VP37p具有相互作用。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血淋巴细胞 原代培养 量子点标记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37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