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长期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土高原黄绵土区长期施肥的效应,以1981年设置于甘肃天水黄绵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1981-2013年)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或有机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不明显,化肥配施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增产作用显著。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下,冬小麦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 069kg·hm-2,较对照(不施任何肥料)提高了173.41%,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为62.60%;地上部氮、磷、钾携出量均最多,分别为141.13、16.86和123.69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9.42%、218.11%和237.31%;氮、钾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5.68%和76.43%。磷肥表观利用率以氮肥配施有机肥最高,为19.57%。肥料单施不利于提高其利用效率,化肥配施有机肥后氮、钾表观利用率较不配施有机肥降低。因此,农业生产中肥料合理配施才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冬小麦 养分吸收 产量 肥料表观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品种‘兰天23号’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了‘兰天23号’/‘铭贤169’组合的亲本及其F1、F2、BC1代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及新菌系G22-9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接种CYR33,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44R∶54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接种CYR32,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2R∶22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接种G22-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85R∶24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F1代植株对供试菌系均表现免疫,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均符合1R∶1S的理论比值,表明‘兰天23号’对3个供试条锈菌系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通过系谱分析推知,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抗病亲本‘SXAF4-7’。

关键词: 冬小麦 ‘兰天23号’ 条锈病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综合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抗旱指数与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敦煌市,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2个处理,考察了12份地方、73份国内育成和38份国外引进共计123份大豆种质与抗旱性相关的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生物产量等7个性状。结果表明:被考察的农艺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程度各异,其中分枝数和百粒重反应迟钝,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粒重反应敏感;根据抗旱性量度值(D值)的聚类结果,供试的123份材料中筛选出Spry、晋豆21、下台子磨石豆等12份抗旱资源。利用多个农艺性状,采用抗旱指数与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大豆种质的抗旱性是可行的,不仅可以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而且可以较好地揭示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抗旱性 农艺性状 评价

拟南芥诱导型启动子rd29A的克隆及其功能鉴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改善作物抗旱性为目的,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了诱导型启动子rd29A,序列分析发现克隆的rd29A启动子与已发表的rd29A启动子序列(D13044)的同源性为99.47%。利用DNA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rd29A启动子驱动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rd29-GUS,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转基因烟草叶片中GUS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rd29A启动子能驱动目的基因的有效表达。因此,可以在后续的马铃薯抗旱转基因研究中直接应用。

关键词: rd29A启动子 抗逆性 GUS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除草剂对胡麻田裸燕麦(莜麦)、皮燕麦的防除效果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开展了唑啉草酯等7种除草剂对胡麻田裸燕麦、皮燕麦的防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胡麻株高5~7cm,裸燕麦、皮燕麦3~5叶期施药,50g/L唑啉草酯乳油、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240g/L烯草酮乳油和10%精喹禾灵乳油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90、145.8、315、432和90g/hm2时,药后45d对裸燕麦的株防效达95.39%以上,鲜重防效达97.21%以上,胡麻增产率在82.79%以上;50g/L唑啉草酯乳油、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10%精喹禾灵乳油和12.5%烯禾啶乳油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90、145.8、270、135、90和412.5g/hm2时,药后45d对皮燕麦的株防效在94.66%以上,鲜重防效达96.13%以上,胡麻增产率在80.25%以上,各药在上述剂量下防治裸燕麦和皮燕麦后均对胡麻表现安全,可大面积示范推广。

关键词: 除草剂 胡麻 裸燕麦 皮燕麦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荒漠灌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干旱荒漠绿洲区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0,3,4,5,7,10 a)苜蓿地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旨在探讨种植不同年限苜蓿对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的影响,为粮草合理轮作周期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种植苜蓿与撂荒地相比,土壤酶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年限间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土壤脲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均随生长年限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而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种植苜蓿5a土壤酶活性增加最明显,0~60 cm土层依次较CK分别增加了80.56%、69.91%、46.75%、533.33%、110.71%、11.81%;土壤6种酶的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表层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最强。脲酶和淀粉酶活性在夏季最高,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在春季达到最高。对6种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蔗糖酶外,其余5种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关键词: 苜蓿地 土壤酶 种植年限 土层深度 荒漠绿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覆盖方式与施肥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2013年在甘肃省定西唐家堡村连续三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和施肥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子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较裸地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其中深层6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4.9%,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29.9%~188.3%,丰水年效果更突出,配施N、P、K肥(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60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 430 kg/hm~(-2)和31.9 kg·mm-1·hm~(-2),较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10.2%和11.5%。说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有利于纳雨蓄墒,具有集水高效利用和增产的效果,配套平衡施肥效果更佳。

关键词: 地膜覆盖方式 平衡施肥 全膜双垄沟播 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不同肥料配比对旱地胡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旱作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配肥对胡麻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均能增加胡麻产量,当氮肥用量一定(N 30~60 kg·hm-2)时,增施磷肥(P2O522.5~90 kg·hm-2)能使胡麻籽粒产量较对照增加50.00%~84.23%;当磷肥用量一定(P2O530~120 kg·hm-2)时,增施氮肥同样促进胡麻产量,但低磷高氮肥和高磷高氮肥反而不利于胡麻产量的增加;氮肥效果比磷肥明显,其中以N2P3处理(N 60 kg·hm-2,P2O567.5 kg·hm-2)产量最大,达到1 719.44 kg·hm-2。增施氮肥能够增加胡麻的株高、工艺长度、千粒重、分茎数、主茎分枝数和单株有效果枝数,高磷肥反而不利于胡麻农艺性状的改善。氮磷配施使胡麻棕榈酸含量较对照增加0~5.62%,油酸的含量较对照增加0~4.06%,施用氮肥可增加胡麻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而高磷肥反而降低了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

关键词: 胡麻 肥料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食用植物油供需波动变化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其消费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保障其供给安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收集整理了1978~2012年甘肃省油料作物和食用植物油相关数据,运用速度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产量、供给、需求、消费量、库存消费比等方面,分析研究甘肃省食用植物油供需波动变化情况。研究得出油料市场供给基本满足消费需求,但油料作物种植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较低;食用植物油供需波动处于紧平衡状态,自给率仅为76%左右,省外购进的量远远大于外销量,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产量的增长,食用植物油缺口较大,同时存在种植品种与加工品种、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区域性产销不协调之处。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构建了"以自给为主,贸易调剂为铺"的供给模式,提出了提高食用植物油安全供给的政策选择,为甘肃省食用植物油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科学依据,对保障甘肃省食用植物油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供需波动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高原夏菜尾菜废水活性炭脱色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解决高原夏菜尾菜加工处理过程中废水色度大、不能达标排放的难题,本文以脱色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研究活性炭对高原夏菜尾菜废水的脱色条件。得到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为1.85%,p H为6.1,脱色时间为66min,高原夏菜尾菜废水的脱色率达到85.04%。

关键词: 高原夏菜 尾菜废水 活性炭 响应面法 脱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