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水分胁迫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榆中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片保护酶系活性、膜脂过氧化、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前中期水分胁迫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幅度增加,随干旱持续和强度加剧,使SOD、CAT、POD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播后126 d,严重水分胁迫处理的SOD、CAT、POD活性分别降低到充分供水处理的61.2%、62.5%和76.1%,MDA含量较充分供水处理增加18.4%。短期水分胁迫能提高玉米根系活力,但随着受旱时间延长根系活力迅速下降。水分胁迫使玉米光合产物合成与转运量显著下降,致使百粒重、穗粒数和收获指数分别降低15.1%、54.1%和47.4%,减产达45.7%。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荒漠地区野生白刺的组织培养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荒漠野生白刺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消毒方式对白刺茎段无菌外植体建立的影响及不同激素、不同浓度组合对野生白刺试管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室内种子萌发的实生苗茎段为外植体,用10%Na Cl O消毒15~18 min可以获得理想的成活率;适宜的增殖培养基是MS+0.2 mg/L 6-BA+0.5 mg/L IBA或MS+0.5 mg/L IBA;比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是1/2 MS+0.5 mg/L IBA。不添加激素的简化培养基MS0对白刺也有较为理想的增殖和生根效果。

关键词: 甘肃 荒漠地区 野生白刺 增殖 生根 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DREB1A/Bar双价基因马铃薯的耐旱性及除草剂抗性分析

草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获得DREB1A/Bar双价转基因马铃薯的基础上,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耐旱性和除草剂抗性分析。耐旱性分析显示,在正常浇水条件下,对照和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生长状态良好且大致相同,各株系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SOD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控水10d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叶片明显萎蔫卷曲,而转基因植株仍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转基因株系的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株系(P<0.05),而SOD酶活性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P<0.05)。控水18d时,大部分对照植株死亡,死亡率为74.33%;转基因植株只有极少数植株死亡,DR2和DR5的死亡率分别为20.43%和5.65%。用0.3%的市售草铵膦喷施各株系,10d后,对照植株全部枯死,转基因株系的个别叶片干枯,绝大多数叶片及所有茎秆生长状态良好。以上分析表明,DREB1A和Bar基因的导入,明显增强了转基因马铃薯对干旱和除草剂的抗性。

关键词: 转基因马铃薯 DREB1A Bar 抗旱性 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近年来育成冬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挖掘甘肃省冬小麦种质资源潜力,对甘肃省近10年来审定的70个冬小麦品种的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29%;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27%;株高、穗下节长、千粒重、穗长的变异系数为10.00%~15.00%,遗传变异幅度较为平缓。穗下节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2.30),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1.77)。8个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0个冬小麦品种在欧式遗传距离D=17处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可作为增产材料供育种选择,第Ⅱ类群可作为抗倒材料供育种选择。

关键词: 小麦 变异系数 遗传多样性指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抗病冬小麦新品种—陇紫麦1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紫麦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针对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生产对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要求较高的特点,于2001年以漯珍1号为母本、陇鉴127为父本配制组合,用陇鉴127为父本连续回交两代后,通过系谱法和异地抗病性鉴定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4012)。1特征特性该品种强冬性,中熟,生育期275 d,比亲本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苹果蠹蛾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苹果蠹蛾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种群分化及传播扩散情况,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甘肃9个不同苹果蠹蛾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应用POPGENE 1.32和NTSYSpc 2.1软件分析表明:9对引物共检测到21个多样性位点,多态性百分比为95.45%;9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为1.954 5,有效等位基因为1.741 3,Nei氏指数为0.411 3,Shannon指数为0.592 7±0.147 2;遗传相似度在0.325 8~0.817 0范围内。UPGMA聚类分析表明甘州、金塔种群聚为一支,与肃州种群合为一支;临泽种群与总寨种群聚为一支;七里河与敦煌种群聚为一支;高台与民勤种群聚为一支,各分支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分别为0.795 0、0.531 4、0.857 9、0.598 0。Mantel检测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甘肃苹果蠹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较少,在甘肃省的传播以人为被动传播扩散为主。

关键词: 苹果蠹蛾 地理种群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UPGMA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牛苹果虎皮病在果皮与果肉中的发病症状及生理变化比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花牛苹果虎皮病的发生机理,对‘俄矮二号’和‘卡迪’2种花牛主栽品种在(0±0.5)℃冷藏及冷藏8个月后模拟货架10d(25℃)期间虎皮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以及果皮与果肉中α-法尼烯、共轭三烯、丙二醛(MDA)、总酚的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冷藏5个月后花牛苹果果皮开始产生虎皮状病斑,6个月开始爆发,果肉始终无病斑出现;果皮中α-法尼烯、共轭三烯、MDA、总酚的平均含量及PPO的平均活性均极显著的高于果肉(P<0.01),虎皮病发生主要在果皮而非果肉;推测PPO主导的酶促褐变是虎皮病发生在果皮的主要原因,而共轭三烯的积累只是原因之一.

关键词: 花牛苹果 虎皮病 果皮 果肉 α-法尼烯 共轭三烯 PP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型超甜玉米新品种朝甜603

中国蔬菜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朝甜603为早熟鲜食加工兼用型超甜玉米新品种,鲜穗籽粒排列整齐、致密、金黄色,饱满度好、甜度高、皮薄无渣适口性好;植株耐热耐湿,抗倒伏、抗病性强。朝甜603( 原名超甜603) 是以E09Z28为母本,E09Z3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母本E09Z28是以SHE-03与金甜甜为基础材料杂交后经多代自交系选而成,父本E09Z31是以RDE-05与金凤超甜玉米(05)为基础材料杂交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模式对设施菜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武威长期定位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设定CK(对照)、MNPK(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1/2MNPK(1/2有机肥和无机肥)、M(单有机肥)、NPK(单化肥)等5种施肥处理,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RFL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根际土壤中细菌、氨氧化细菌和nir 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和根际效应均对设施菜地土壤中的细菌、氨氧化细菌和nir 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产生影响。施肥模式影响根际细菌、氨氧化细菌和nir K型反硝化细菌的主要种群,但对不同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有差异。细菌16S rRNA基因、amo A基因和nir K基因的最大丰度分别出现在M、MNPK和M处理,为每克干土6.60×109、1.85×108和3.49×107个拷贝数,是CK处理的2.74、2.81和3.46倍。土壤p H值、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是影响设施菜地根际细菌、氨氧化细菌和nir K型反硝化细菌丰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根际 设施菜地 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RFLP) 实时荧光定量PCR

间作绿肥饲草与减施氮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年定位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不同比例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情况下,间作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2种豆科绿肥饲草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针叶豌豆时,施用农民习惯化学施氮量90%的效果最好,虽然该模式下玉米籽粒产量下降了0.63%,但是差异不显著,而且可以多收针叶豌豆籽粒1 987.34 kg·hm-2、针叶豌豆干草1 374.35 kg·hm-2,同时经济效益最高,为36 364元·hm-2,高于农民习惯施肥18.05%。间作毛叶苕子时,虽然所有化学氮肥减施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均低于农民习惯施肥,但是在施用农民习惯化学施氮量90%的情况下减产幅度最低,只有2.76%,达到了14 263 kg·hm-2,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且可以多收毛叶苕子干草3 175.47 kg·hm-2,同时经济效益最高,为32 136元·hm-2,高于农民习惯施肥4.33%。而且这2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玉米种植时,间作收获籽粒为主的针叶豌豆和间作以收获豆科饲草为主的毛叶苕子,均能减少10%的化学氮肥用量,其中间作针叶豌豆的经济效益高于间作毛叶苕子。

关键词: 绿肥饲草 玉米 间作 减施氮肥 经济效益 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