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的应用效果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覆膜至播种期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对2种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出苗率依次为76.39%、69.44%和81.48%,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白色地膜相比,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略有降低,降幅依次为0.04%和3.29%;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整齐度依次为29.23、50.24和37.18,三者差异不显著;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成穗株率均略低于白色地膜,降低幅度依次为0.86%和2.72%;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均较白色地膜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分别为9.71%和10.56%;化学除草地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4.38%和23.09%,黑色地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6.72%和99.20%,两者差异极显著。黑色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化学除草地膜在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不宜推广。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玉米田 杂草 除草地膜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大豆产量随之下降,间作玉米产量随之升高,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on,SP)随之提升;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间作大豆的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从D10处理的38.5荚·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15.8荚·株-1,单株粒数从D10处理的66.6粒·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26.4粒·株-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玉米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D60处理穗粒数最大,达606粒;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种间相对竞争力,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的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弱化,竞争力平衡点出现在D45处理,采样期平均Asm为0.01。因此,综合考虑间作体系产量,作物产量和种间竞争力,D45处理为大豆/玉米间作体系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产量 种间相对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施肥和栽培模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及N素利用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定西市唐家堡试验站进行的为期2年的旱作冬小麦单作田间试验,研究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免耕、膜上覆土、全膜垄沟种植和砂田等措施对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残留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和追肥分段施用的优化施肥模式较不施肥和农户传统施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施肥效果(P>0.05),不施肥模式下产量仅能达到其他施肥处理水平的46%~92%,且收获指数最低;优化施肥结合全膜垄沟和砂田栽培模式增产效果最明显,分别比农户传统施肥模式增产43.4%和4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9%和46.1%.全膜垄沟和砂田的栽培模式可提高小麦拔节期土壤水分,促进小麦对土壤氮素吸收,在小麦休闲期,全膜垄沟和砂田模式0~100cm土层累积的硝态氮分别增加了83.2和86.2kg/hm2,能够提供下季小麦吸收利用,避免土壤残留硝态氮向下层淋溶,从而实现高产稳产.全膜垄沟种植模式和砂田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并且避免了土壤中的硝态氮的向深层淋溶.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旱地施肥模式 栽培模式 土壤水分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土壤硝态氮、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中施肥不科学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2011—2012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0、135、180、225、270 kg·hm~(-2)和360 kg·hm~(-2)六个施氮量,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2011年施氮量180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为4 922.22 kg·hm~(-2),显著高于N135,与N225、N270差异不显著;2012年施氮量225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为10 267.06 kg·hm~(-2),与对照及其它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硝态氮累积量在200 cm土层中随氮素投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处理间差异增大。2011年N180、N225、N270、N360处理间硝态氮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35处理;2012年各施氮处理间硝态氮累积量差异相互显著,N360累积量高达615.50 kg·hm~(-2)。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氮肥吸收利用率达到25.13%。适宜的施氮量能提高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并且200 cm土层内硝态氮累积量较低,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较小。

关键词: 施氮量 春玉米 硝态氮累积量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引种甘肃红芪的可行性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广东异地引种甘肃道地药材红芪的可行性。方法取同一批红芪种子分别在广东广州和甘肃陇西两地种植栽培。通过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测定,比较两地土壤状态对红芪生长的影响。HPLC比较两地种植红芪的指纹图谱,测定其中指标成分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含量。苯酚-硫酸法测红芪含糖量。结果广州和陇西的土壤样本中营养物质含量略有区别。广州红芪样本中芒柄花素含量远高于陇西种植的红芪。指纹图谱比对结果显示,环境改变没有使红芪品质发生明显改变。结论控制好土壤环境可保证广东异地引种红芪品质不发生改变。

关键词: 红芪 异地引种 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

关键词: 苜蓿 豌豆蚜 色型 内禀增长率 抗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下不同抗旱类型胡麻苗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人工控水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苗期胡麻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类型的胡麻品种RW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RWC平均比CK降低4.36%和13.74%,即随胁迫强度的增加RWC下降幅度变大,强、弱抗旱性品种平均比CK降低7.67%和10.42%,即抗旱性强的品种RWC下降幅度相对较小;抗旱性强的品种其CAT和POD活性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平均比CK升高12.46%、15.14%和65.01%、156.01%,均随胁迫的增强而增加,但抗旱性弱的品种却为46.84%、29.85%和58.73%、38.20%,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MDA含量均随胁迫加剧呈上升趋势,但抗旱性强的品种MDA含量随胁迫的增强增幅较小,为2.99%;Pro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不断增加,且抗旱性强的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积累量较高,平均升高108.64%。RWC和Pro可作为胡麻苗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关键词: 胡麻 水分胁迫 苗期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白粉病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白粉病是由气传性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引起的病害。近年来白粉病对于豌豆的危害日趋严重,直接导致豌豆大面积减产,鲜荚和籽粒的数量和品质下降,从数量和质量上严重制约豌豆生产,已成为世界性重要病害。本文对豌豆白粉病病原菌、病害症状及其侵染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对抗病性鉴定、抗性机理、种质资源、防治策略和分子标记等国内外新近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豌豆白粉病抗性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豌豆 白粉病 抗性机理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野生白刺(Nitraria sibirica)茎段增殖培养基

中国沙漠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野生白刺(Nitraria sibirica)组培过程中的增殖系数,以野生白刺的无菌苗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利用响应面法对白刺茎段增殖诱导试验进行优化。在添加不同激素浓度NAA、IBA、IAA与6-BA组合的单因素增殖诱导试验基础上,根据CCD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2因素5水平的响应面法,对挑选出的6-BA和IBA两个因素浓度进行优化,得出增殖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0.22mg·L-1)+IBA(0.55mg·L-1)。在此条件下,实际增殖系数可达到3.90。优化后的培养基使得增殖系数从之前单因素实验所得最高增殖系数3.63提高到了3.90。为野生白刺组培方面稳定增殖以及后续在组培环境下与锁阳接种研究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响应面法 白刺(Nitraria sibirica) 茎段 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重组自交系脂肪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油用品种陇亚8号和纤用品种阿里安为亲本构建的含有162个家系的胡麻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为研究材料,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该RIL群体的脂肪酸含量,对其遗传变异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粗脂肪和5种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初步遗传分析,旨在为该RIL群体后续研究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RIL群体的粗脂肪与脂肪酸含量存在广泛变异,表现超亲分离现象,其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典型分布特征;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为3对等加性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85%;5种脂肪酸组成中,亚麻酸含量为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36%;亚油酸含量为3对等加性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80%;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均表现为无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同时筛选出高油高亚油酸、高亚麻酸优良品系材料11份,为胡麻品质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 胡麻 重组自交系 脂肪酸含量 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