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对加工番茄叶光合色素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加工番茄的影响,为其在加工番茄上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加工番茄品种H1015和H3402为材料,分析叶面喷施ALA对功能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动态变化及果实产量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叶面喷施ALA浓度增加,加工番茄功能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50. 0 mg/L的ALA处理下,H1015的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15. 12%,而H3402的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12. 01%; H1015的可溶性固形物增加10. 43%; H3402的番茄红素和a/b色差值分别增加14. 06%和13. 86%。【结论】在加工番茄幼果期叶面喷施ALA后,外源ALA参与了加工番茄叶光合色素的合成过程,促进了叶光合色素的合成,提高了加工番茄叶的光合色素含量,不仅促进叶光合作用效率,促进叶光合物质积累,促进加工番茄果实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影响了各组织器官中光合物质的分配,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加工番茄部分品质。
关键词: 加工番茄 5-氨基乙酰丙酸 光合色素 产量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漫灌和滴灌棉花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临界值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是棉花施用磷肥的重要依据,由于连续多年施用磷肥,新疆棉花土壤有效磷含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对棉花土壤有效磷的评价仍然使用以前的标准,磷肥推荐用量不能适应棉花生产。因此,明确土壤有效磷的临界值,能为有效指导棉花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新疆281个试验点,建立缺磷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数方程模拟,分别将相对产量带入相应的对数方程,求出对应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值,同时采用线性+平台模型拟合求出土壤有效磷临界值,根据有效磷分级推荐施用磷肥。【结果】对棉花产量和土壤有效磷的相关性进行直线、指数和对数模拟,3种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1%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00、0.470和0.590,以对数回归方程相关性最高。采用线性+平台模型拟合棉花相对籽棉产量和土壤有效磷的关系,棉花相对籽棉产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反应分成2段,拐点即为土壤有效磷临界值,此时棉花土壤有效磷的临界值为22.0 mg/kg。当土壤有效磷≥22.0mg/kg时,y=93.77,表明随土壤有效磷的增加,棉花相对籽棉产量不变,此时施用磷肥几乎没有增产作用;当土壤有效磷<22.0 mg/kg时,y=62.86+1.405x,施磷肥可以促进棉花增产(R~2=0.63**)。棉花的磷肥利用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当土壤有效磷<5 mg/kg时,漫灌条件下磷肥的利用率为25.7%,滴灌为21.6%,二者差异不显著;当土壤有效磷5~12 mg/kg时,漫灌和滴灌条件下磷肥的利用率也没有显著差异;当土壤有效磷12~25 mg/kg时,滴灌条件下磷肥的利用率为15.0%,比漫灌显著增加4.6个百分点;当土壤有效磷为25~38 mg/kg和>38 mg/kg时,漫灌和滴灌条件下磷肥的利用率差异又变得不显著。不论漫灌和滴灌,棉花磷肥的平均利用率约为15.9%。【结论】根据棉花相对产量的<70%、70%~80%、80%~90%、90%~95%、>95%,将土壤有效磷划分为5个等级,即<5 mg/kg、5~12 mg/kg、12~25 mg/kg、25~38mg/kg和>38 mg/kg,土壤有效磷临界值为22.0 mg/kg。漫灌条件下磷肥的平均利用率为15.2%,而滴灌条件下磷肥的平均利用率为17.1%,差异不显著。棉花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为极低、低、中、高、极高,获得了土壤有效磷临界值及不同棉花产量下的推荐施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S基因与S基因型鉴定的研究进展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梨是由单一位点S等位基因控制的典型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果树,其自交授粉结实率低,品质差,需配置授粉品种。因此,对梨品种S基因及品种授粉树合理配置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详细介绍了梨S等位基因的研究现状,并对迄今国内外鉴定出的500多个梨品种的S基因型进行汇总,对应用较为广泛的PCR-RFLP技术和S基因DNA序列分析法以及梨S基因芯片杂交技术进行系统介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一枝蒿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结构分析(英文)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法提取新疆一枝蒿多糖(ARP)的工艺条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这为ARP的结构分析及药理活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新疆一枝蒿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法提取,Sevag法除蛋白,经DEAE纤维素-52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色谱柱纯化得ARP。利用紫外光谱扫描、红外光谱法对其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提取ARP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716 W、液料比36∶1和超声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ARP的得率为3.92%±0.065%。ARP-2的红外吸收峰出现在917、1 100、1 147、1332、1 423、1 611、1 742、2 939和3 410 cm~(-1)。【结论】优化的ARP制备工艺合理、可行,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ARP-2无明显的核酸和蛋白质吸收峰,ARP-2含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丽轮枝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体系,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大丽轮枝菌摇培时间、裂解酶浓度、酶解时间和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和浓度及pH对原生质体释放的影响;从再生培养基、培养基Agar浓度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的再生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条件下获得的原生质体进行了GFP瞬时表达。结果表明,将分生孢子培养18 h收集菌丝体,以1.2 mol/L的K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在pH 6.0的条件下,加入10 mg/m L的裂解酶,30℃酶解4 h时,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到3.3×10~7个/mL;在Agar浓度为0.5%的TB3再生培养基中进行原生质体再生,再生率最高,可达22.45%;GFP瞬时表达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获得的原生质体可用于遗传转化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甲虫N-β-丙酰多巴胺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RNAi技术分析明确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黑色素形成重要的N-β-丙酰多巴胺(NBAD)水解酶基因的功能。【方法】NBAD水解酶基因通过马铃薯甲虫转录组数据分析和RT-PCR克隆获得,分别利用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基因的完整性和系统发育;通过q PCR检测其在马铃薯甲虫各发育阶段和4龄幼虫不同组织及成虫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量;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观察该基因在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体色的影响,并测定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克隆得到马铃薯甲虫NBAD水解酶基因,命名为Ldtan(Gen Bank登录号:KY221866),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鞘翅目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和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聚为一支。Ldtan在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腹神经索(99.36±0.95)、后肠(17.79±3.11)和表皮(9.21±0.12)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在幼虫期随幼虫生长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最高。通过喂食2龄幼虫Ldtan的dsRNA能有效降低靶标基因的表达量,使幼虫体色变深呈一定的棕褐色,并且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通过RNAi技术干涉保幼激素合成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发现Ldtan表达量降低,而干扰蜕皮激素合成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Ldtan表达量增加。【结论】结果提示Ldtan参与了马铃薯甲虫的黑色素合成,并且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可能影响其表达。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RNA干扰 NBAD水解酶 保幼激素 蜕皮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地碱蓬PsaH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Psa H基因是编码光合反应光系统I(PSI)复合蛋白H亚基的基因。为深入开展该基因的耐盐功能研究及其在盐生植物耐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并为改良作物耐盐性分子育种提供候选基因。【方法】研究从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胁迫文库中筛选出一个与耐盐相关的Psa H基因,经测序获得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Ss Psa H(Gene Bank Accession Number:KC4048847),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结构功能预测。【结果】该基因全长77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43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定位于叶绿体膜系统,无信号肽,含有一个跨膜结构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二级结构多为无规则卷曲。同时,该基因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含有4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菠菜亲缘关系最近。RT-PCR分析表明,Ss Psa H基因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但在茎和叶中表达量高于根。【结论】Ss Psa H基因是编码光合反应光系统I(PSI)复合蛋白H亚基的基因。本研究为以后深入开展该基因的耐盐功能研究及其在盐生植物耐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主要稻区不同稻水象甲地理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测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主要稻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田间种群对目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防治该虫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南疆阿克苏稻区温宿县种群(WS)为敏感基线,采用室内点滴法,测定察布查尔(Qapqal)和五家渠(WJQ) 2个主要稻区稻水象甲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以南疆主要稻区温宿县稻水象甲地理种群为敏感种群,察布查尔(Qapqal)和五家渠2个地理种群(WJQ)对6种供试药剂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95.87%噻虫嗪、97%毒死蜱、97%吡虫啉、95.1%高效氯氰菊酯和98%溴氰菊酯等多数药剂仍处于敏感状态(抗性倍数<5),对96%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均高于5.92,属于已产生低水平抗性。【结论】在水稻生长季节应避免重复使用或限用96%氯虫苯甲酰胺,注意与其它药剂混用、轮用,延缓该地区稻水象甲抗药性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和干旱胁迫对芥菜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三种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对不同种盐、旱胁迫油菜的耐受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三种芥菜型油菜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NaCl和甘露醇处理,研究其对三种芥菜型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1)在盐和旱胁迫中,随着NaCl和甘露醇浓度的升高,其种子发芽率、根长和株高均呈下降趋势。NaCl (<150 mmol/L)和甘露醇(<200 mmol/L)时,三种芥菜型油菜种子发芽率跟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NaCl (≥200 mmol/L)和甘露醇(≥300 mmol/L)时,显著抑制了其种子萌发,CBJ004-34油菜保持了78%的发芽率。(2)NaCl (<150mmol/L)和甘露醇(<100 mmol/L)时, Xinyou9和CBJ004-34油菜幼苗的根长跟对照没有显著差异;NaCl (<100 mmol/L)时,促进新油9号油菜幼苗根的伸长。【结论】新油9号和CBJ004-34油菜种子的耐盐性和耐旱性好,该研究为选育油菜耐盐耐旱材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温对北疆灌区冬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北疆灌区冬小麦生理和产量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以自然生长为对照(CK),采用远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FATI)的方法,从起身期后对冬小麦进行夜间增温(T12)、全天增温(T24)处理,分析了不同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温后小麦株高和干物质总积累量变化不明显,绿叶面积在开花期前后分别增大和下降,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降低。增温虽然对小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有一定的影响,但缺乏规律性。增温后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均略有下降,T24和T12处理分别增加和减少了穗数,分别导致小麦产量下降1.7%和18.9%,其中T12处理减产效应明显。这说明增温会引起冬小麦功能叶片过早衰老,减少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输送,不利于产量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