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凤菜花色苷三种提取方法的工艺优化和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采用传统水浴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红凤菜花色苷进行提取并作工艺优化。以添加了0.6%柠檬酸的20%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水浴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1(g/m 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2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7.70%,色价1.44;微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7(g/m L),提取功率700 W,提取时间2.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6.65%,色价1.26;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1(g/m L),功率270 W,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8.25%,色价1.16。三种提取方法中,微波提取法的提取时间最短,超声波提取法的花色苷提取物得率最高,传统水浴法的花色苷提取物色价最高。


不同烘焙温度对丹桂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丹桂乌龙茶(闽南)毛茶为材料,研究不同烘焙温度(60、80、100℃)对丹桂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80℃烘焙处理感官品质较佳,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儿茶素品质指数、CG含量较高;EGC、EC含量较低。香气品质表现为花香清长;醇类、醛类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醛相对含量较高,α-金合欢烯、苯乙睛、二氢芳樟醇、苯乙醇相对较低。烘焙后,丹桂乌龙茶中水浸出物、多糖、咖啡碱含量、儿茶素总量均增加,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乌龙茶的烘焙技术提供参考。


花椰菜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47花椰菜和庆农65天2个花椰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影响花椰菜不定芽再生的各个因素,建立花椰菜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激素的类型和配比等是影响花椰菜再生的主要因子。品种对再生频率影响较大,庆农65天的外植体再生频率高于147花椰菜;不同外植体再生频率也存在差异,下胚轴的再生频率显著高于子叶。147花椰菜取用7 d龄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培养在MS+6-BA1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上培养效果最佳,庆农65天则培养在MS+6-BA 0.5 mg/L+NAA 0.05 mg/L培养基上效果最佳;再生芽在MS培养基,生根率达100%。本研究为花椰菜基因遗传转化构建高效的再生体系奠定基础。


白颊长臂猿荚膜F群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死亡白颊长臂猿肝脏中分离的细菌,本试验采用16SrRNA比对的方法对该细菌菌种的鉴定。荚膜群的鉴定方法采用PCR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毒力试验采用皮下注射小鼠和SD大鼠的方法。结果显示:细菌为荚膜F群多杀性巴氏杆菌,敏感的药物有多黏菌素B、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头孢唑啉、氧氟沙星、壮观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等。该菌能致死小鼠和SD大鼠。结果表明:从死亡白颊长臂猿肝脏中分离到的细菌是有毒力的荚膜F群多杀性巴氏杆菌。


猕猴桃果实软化过程中AcPG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功能,然而其果实贮藏过程中容易软化从而影响其商品品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参与果胶的降解,与果实软化密切相关。为了解猕猴桃贮藏过程中果实软化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以米良一号猕猴桃果实为材料,研究室温、低温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下猕猴桃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等生理指标变化,同时对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AcPG)进行克隆(Gen Bank登录号:KY 129958)、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猕猴桃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逐步上升,其中ABA处理加快了猕猴桃果实软化,而低温贮藏可减缓猕猴桃硬度下降;克隆获得猕猴桃AcPG开放阅读框1 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cPG属于不稳定蛋白,含有信号肽、跨膜螺旋结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保守结构域和多个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可能定位于细胞壁上,进化上AcPG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qRT-PCR分析发现,室温和低温贮藏过程中猕猴桃软化后,AcPG的相对表达量也相应降低,但AcPG能够明显响应ABA诱导。研究认为,低温贮藏有利于猕猴桃采后保鲜和化学品质保持,且AcPG参与了猕猴桃果实软化过程。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猕猴桃果实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猕猴桃 软化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硬度 表达


基于发酵床养猪垫料的地衣芽胞杆菌FJAT-4固态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枯萎病生防菌地衣芽胞杆菌FJAT-4的固态发酵水平,以农业副产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为主要培养基成分,以活菌体数量为指标,通过单因子试验对菌株FJAT-4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FJAT-4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垫料:麸皮(质量比)=7:3、K_2HPO_40.05%、MgSO_4 0.025%;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温度35℃,相对湿度45%,通气量75%,发酵周期40 h。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菌株FJAT-4固态发酵物干重活菌体数可达2.63×10~9 cfu/g。


鸭源基因Ⅸ型禽1型副黏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水禽中流行的禽1型副黏病毒(APMV-1)除基因Ⅶ外,基因Ⅸ型APMV-1日渐增多,且呈现基因型多样性。本研究基于鸭源基因Ⅸ型APMV-1的F基因特异性序列,建立了一种可快速检测基因Ⅸ型APMV-1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检出基因Ⅸ型APMV-1,其检测敏感性高达100拷贝/μL,重复试验批间变异系数小于5%;应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鸭组织和采集的临床样品分别进行检测,其结果与常规RT-PCR检测、病毒分离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96.1%和90.1%,81.8%。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基因Ⅸ型APMV-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该病临床样品检测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手段,适于鸭源基因Ⅸ型APMV-1感染的病原学监测。
关键词: 鸭源禽1型副黏病毒 基因Ⅸ型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不同年份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的多样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普洱茶品质、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芽胞杆菌(Bacillus-like species)又是普洱茶发酵后期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为了解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的存在状况,采用稀释平板法,对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特有的云南大叶种(Camellia sinensis)晒青毛茶为原料制成的龙马同庆号、大有庆和钧义祥等16个不同生产年份的陈年普洱茶样品进行芽胞杆菌分离,并用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分离到的芽胞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分离出芽胞杆菌153株,鉴定为8个属、36个种,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种最多,有20种、87株,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短芽胞杆菌属(Brevibacillus)分别有6种、20株和4种、20株;其他5个属分别为虚构芽胞杆菌属(Fictibacillus)、大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鸟氨酸芽胞杆菌属(Ornithinibacillus)、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枝芽胞杆菌属(Virgibacillus);虚构芽胞杆菌属、鸟氨酸芽胞杆菌属的菌株为首次报道从普洱茶中分离到。不同普洱茶样品中分离到的芽胞杆菌种类、数量存在差异,中茶(红印绿字)中分离到的芽胞杆菌菌株数及数量最多、分别为19株和3.76×10~5cfu/g,文革茶庄(红旗公社)分离到的芽胞杆菌种数最多、有12种,敬昌号中的芽胞杆菌数量最少,只有7.62×10~3cfu/g。不同的芽胞杆菌,在这16个茶样中的分布状况存在差别,蜡样芽胞杆菌(Ba.cereus)、沙氏芽胞杆菌(Ba.shackletonii)是普洱茶中分布最广的芽胞杆菌,在9个样品中均有存在;蔬菜芽胞杆菌(Ba.oleronius)其次,在8个样品中存在。同一种芽胞杆菌,在不同的茶样中的数量不一样;不同的芽胞杆菌,在同一茶样中的数量也存在差别。研究结果表明,陈年普洱茶中存在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芽胞杆菌,但不同普洱茶中的芽胞杆菌种类、数量存在差别。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芽胞杆菌对普洱茶特征形成的作用机制以及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类群与其保健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材料及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