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青枯雷尔氏菌胞外蛋白指纹多态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DS-PAGE技术对70株不同来源及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进行胞外蛋白指纹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青枯雷尔氏菌菌株呈现丰富的胞外蛋白指纹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100%。不同来源青枯雷尔氏菌分泌的胞外蛋白不同,EZ-Tn5~(TM)插入诱变菌株电泳出20条不同大小蛋白条带,分子量集中在20~97 kD,且菌株间蛋白条带相似或完全相同;~(60)Co辐射诱变菌株共电泳出16条不同大小的蛋白条带,多数蛋白分子量44.3 kD;野生型菌株电泳的蛋白条带最多,共获得26条不同大小的蛋白条带。进一步对37株不同致病力的野生型菌株进行胞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致病力菌株胞外蛋白含量差异大,强致病力菌株分泌的胞外蛋白含量较高,为1.026~5.963μg/mL,无致病力菌株胞外蛋白含量较低,为0.083~0.761μg/mL。

关键词: 胞外蛋白 多态性 青枯雷尔氏菌 SDS-PA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的分析方法,优化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的提取条件,建立适宜的UPLC测定方法,通过研究强光下各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丙酮为提取剂,不经过皂化直接提取,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9∶1为流动相,流速0.5 m L/min,波长445 nm,柱温30℃能较好地分离及测定草莓叶叶黄素循环各组分,方法快速稳定,检测时间仅需1.2 min。强光下,玉米黄质、叶黄素循环库和脱环氧化程度均明显升高而紫黄质下降,符合叶黄素循环调控规律,证实此方法可靠。可见,实验所建立的UPLC测定方法适合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分析。

关键词: 草莓叶 叶黄素循环组分 U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DlIKU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IKU1基因突变可以产生较小的种子.根据植物IKU1同源基因的高度保守性,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同源基因Dl IKU1的编码序列,其编码的蛋白含有VQ保守基序,与其他物种中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较高的同源性;由于龙眼遗传转化的限制,构建Dl IKU1基因的超量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iku1突变体,统计转基因植株子代种子的长宽变化,结果表明:龙眼Dl IKU1基因的超量表达可以显著增加拟南芥种子的大小,说明龙眼Dl IKU1基因可以影响种子发育.上述结果为研究龙眼种子发育机理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有助于龙眼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龙眼 DlIKU1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基因(LACS1)的克隆、鉴定与组织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long chain acyl-Co A synthetase,LACS)是油脂代谢的重要催化酶。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克隆到LACS1(Gen Bank登录号:KT932703),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组成,预测编码氨基酸与其他植物的同源性,采用实时Real-Time PCR技术对LACS1的组织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生LACS1基因全长2 219 bp,包含1 992 bp的ORF,编码663个氨基酸,有22个外显子和21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花生LACS1有真核生物酰基辅酶A合成酶保守结构域,并含有保守的激活位点和绑定位点。同源性分析发现花生LACS1与大豆、野生大豆、鹰嘴豆、绿豆、甜橙等15种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8%~86%之间,进化树分析显示,花生LACS1与鹰嘴豆等豆科植物亲缘较近。实时荧光PCR分析表明,花生LACS1在花生根、茎、叶、针、仁和花等组织均有表达,但差异明显,其中花的表达量最高,表达量大小顺序为花>针>叶>茎>根>仁,地上组织表达量高于地下组织。花生LACS1可能参与花生角质层的脂质合成。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植物脂肪酸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生 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 组织表达 油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瓜过氧化氢酶基因CAT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普通丝瓜果肉中分离到1条长达1 755 bp的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1个1 479 bp的开放读码框(ORF);预测编码492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56.98 kD,等电点为7.126;编码的蛋白与黄瓜(Cucumis sativus)、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92%以上,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将基因命名为Lc CAT1,Gen Bank登录号为:KP222260。Wolf Psort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al)内;Motif Scan分析显示,蛋白氨基酸序列344~352位和54~70位分别为过氧化氢酶近端血红素—配体及血红素活性位点特征序列,推测其属于典型过氧化氢酶类(typical catalase,t CAT)。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c CAT1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普通丝瓜品种‘福丝3号’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将近为花、果实、根和茎中表达量的5倍。Lc CAT1在所选的6个丝瓜品种的果肉中呈差异表达,普通丝瓜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有棱丝瓜;在普通丝瓜品种‘福丝3号’鲜切及采后储藏褐变过程中随时间增加而呈现上调表达趋势,且与其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Lc CAT1可能在丝瓜果肉褐变产生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丝瓜 褐变 CAT1 基因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舌在茶叶检测识别中的应用

茶叶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人类对味觉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传感器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的不断发展,电子舌作为一种模拟人类味觉系统的感官智能分析仪器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文章介绍了电子舌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综述了电子舌在茶叶种类区分、呈味物质检测、品质等级评定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电子舌在茶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供深入研究参考。

关键词: 电子舌 茶叶 味觉传感器阵列 模式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枯雷尔氏菌特征菌株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快速分离条件的优化

色谱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和紫外检测系统快速分离青枯雷尔氏菌的细菌色谱方法。通过比较青枯雷尔氏菌悬浮在哌嗪-HCl缓冲体系和双蒸水后的菌体数变化及细胞形态变化,分析该缓冲液对青枯雷尔氏菌生长活性及细胞表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枯雷尔氏菌悬浮在平衡缓冲液、洗脱缓冲液和双蒸水中的菌体数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6.467×10~9、6.267×10~9和6.233×10~9cfu/mL。透射电镜观察发现,3种溶液处理后,青枯雷尔氏菌均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研究了缓冲液pH值、流速及菌体细胞浓度对青枯雷尔氏菌色谱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青枯雷尔氏菌的最佳色谱分离条件为:缓冲液pH值为8.0,流速为2 mL/min,菌体浓度大于1.0×10~8cfu/mL且小于1.0×10~(10)cfu/mL。该分离条件缩短了分离时间,提高了分离效率,为快速分离青枯雷尔氏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为细菌等微生物的分离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 分离 青枯雷尔氏菌 细胞表面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制剂对大型溞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慢性毒性,本文采用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制剂,测定其对大型溞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明确其对大型溞的慢性毒性以及大型溞对该类杀虫剂敏感的端点指标。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3种制剂对大型溞的寿命、体长、蜕皮数、首胎时长、产胎数、单雌产溞数等端点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种杀虫剂显著减少大型溞蜕皮数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00×10-2mg·L~(-1)、1.00×10-4mg·L~(-1)、1.25×10-3mg·L~(-1);显著缩短寿命的最低浓度分别为5.00×10-3mg·L~(-1)、1.00×10~(-4)mg·L~(-1)和1.25×10-3mg·L~(-1);显著缩短体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5.00×10-3mg·L~(-1)、8.00×10-4mg·L~(-1)和1.00×10~(-2)mg·L~(-1);显著减少产胎数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00×10-2mg·L~(-1)、4.00×10-4mg·L~(-1)和1.00×10-2mg·L~(-1);显著减少单雌产溞数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00×10~(-2)mg·L~(-1)、8.00×10-4mg·L~(-1)和5.00×10-3mg·L~(-1);但是,除溴氰虫酰胺外,其他2种杀虫剂制剂对首胎时长却没有显著影响。端点指标中对氟虫双酰胺的敏感性为寿命和体长>蜕皮数、产胎数和单雌产溞数>首胎时长;对氯虫苯甲酰胺为蜕皮数和寿命>产胎数>体长和单雌产溞数>首胎时长;对溴氰虫酰胺为蜕皮数和寿命>单雌产溞数>体长、首胎时长和产胎数。研究结果说明,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大型溞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寿命是评价该类杀虫剂制剂对大型溞慢性毒性的最敏感端点指标。

关键词: 双酰胺类 氟虫双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 溴氰虫酰胺 大型溞 生长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和琯溪蜜柚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琯溪蜜柚主产区福建平和县蜜柚种植施肥现状,提出影响琯溪蜜柚产量的养分限制因子,并分析不同种植条件下的施肥情况,为琯溪蜜柚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平和县8~12年生成年琯溪蜜柚为研究对象,按照种植面积、品种类型、种植户年龄及文化水平等分布比例,选择120个代表性种植户进行2014~2015年施肥调查。通过采用查阅种植记录、现场考察及部分实地测产等方式,统计肥料品种、用量、施肥比例及施肥方式等,并进行肥料用量及施肥方式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和县琯溪蜜柚氮肥、磷肥、钾肥、钙肥及镁肥用量分别为1.06、0.75、0.78、0.29和0.09 kg/株·年,N:P_2O_5:K_2O:CaO:MgO=1:0.71:0.74:0.27:0.08;有机肥用量为13.27 kg/株·年。年均施肥4.93次,基肥和追肥占全年施肥比例分别为32.44%和67.56%,其中30%种植户基肥采用沟施,95%种植户追肥采用撒施。氮肥、磷肥和镁肥用量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 1),钾肥和有机肥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种植结构中以种植小户(≤1.33 ha)、青年(≤30岁)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等所占比例较高,不同种植条件的施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氮肥、镁肥、磷肥及钾肥是琯溪蜜柚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建议成年果树每株每年施纯N0.9~1.1 kg/株·年,N:P_2O_5:K_2O:CaO:MgO=1:0.50~0.66:0.91~1.0:0.3~0.4:0.28~0.40;提倡施用商品有机肥20.0 kg/株·年以上;全年可施促梢壮花肥、壮果肥及采果肥各1次,以开沟施肥为宜。

关键词: 琯溪蜜柚 施肥 调查分析 福建平和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鲡肠道高产α-淀粉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代谢特征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细菌对宿主肠道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发挥着重要作用。α-淀粉是鳗鲡(Anguilla anguilla)配合饲料中的主要组分,为研究鳗鲡肠道细菌对α-淀粉的代谢作用,本研究从健康鳗鲡肠道内分离筛选出高产α-淀粉酶的细菌菌株MJ18,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菌株MJ18所产α-淀粉酶的米氏常数Km=4.64 mg/m L,最大反应速度Vmax=45.45 mg/(min·m L)。Biolog碳代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菌株MJ18对碳源的利用具有选择性,其中对糊精、麦芽三糖和丙酮酸等3种碳源的利用率最高,代谢活性强的碳源类型为核苷类,代谢活性弱的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本研究为揭示鳗鲡肠道细菌在α-淀粉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鳗鲡 肠道细菌 α-淀粉酶 迟钝爱德华氏菌 代谢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