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叶片主要性状及光合特征分析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15号和24号除外),增幅为25.0%~106.25%,一芽三叶期提前(早、中生种比例达84%);黄白化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明显增加,干物质含量(LDMC)则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绿叶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光合色素指标均明显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黄白化新品系叶片的LA和光合色素指标平均值显著低于绿叶新品系,而叶片的SLA、Chla/Chlb和Car/Chl比值平均值显著高于绿叶新品系。黄白化新品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仅为绿叶新品系的42.29%,但各项光合性能指标并未下降(只有3号和6号光合色素过低时显著下降),说明该黄白化新品系在一定叶绿素含量范围内,单位叶绿素的光合效率较高,可能是对叶绿素含量低的一种生理补偿,有待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方面深入研究。
关键词: 白鸡冠半同胞系 黄白化新品系 叶片功能性状 光合特征


超声波-内部沸腾法提取杏鲍菇多糖的工艺优化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杏鲍菇多糖得率,推动杏鲍菇产业发展,利用响应面法对杏鲍菇多糖的超声波-内部沸腾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超声波功率的五因素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杏鲍菇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7%、液料比23 m L·g-1、提取时间8min、提取温度90℃、超声波功率475W,在此条件下杏鲍菇多糖得率可达11.05%。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杏鲍菇多糖得率、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为进一步开发杏鲍菇多糖功能营养食品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鸭巴泰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部分地区的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检测新发现的鸭巴泰病毒(BATV)感染的血清学方法及初步了解相关地域BAT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以浓缩纯化的BATV ZJ-01株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BAT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仅与BAT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对禽流感病毒等8种常见鸭病毒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表明其特异性强;经敏感性试验测定,阳性血清1∶320倍稀释时检测仍为阳性,显示其敏感性高。批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低于5%,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低于10%,证明其重复性良好。经30份血清样品的比对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中和试验符合率为100%。应用该方法对采自闽浙赣三省发生产蛋下降种(蛋)鸭群、生长不良肉鸭群共493份血清样品分别检测,结果总阳性率高达29.41%。本研究为BATV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猪垫料用量对大杯香菇中主要矿物质元素与铅含量关联度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猪垫料栽培大杯香菇子实体中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与铅含量的关系,为大面积栽培铅含量更低的大杯香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在对照培养料(A0,10%)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A1)、20%(A2)、30%(A3)、40%(A4)、50%(A5)、60%(A6)、70%(A7)的猪垫料,进行大杯香菇栽培试验,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各处理大杯香菇子实体中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铜、锰、铁、锌、钾、钙)与铅含量的关系。【结果】7个处理中,猪垫料用量对铅与各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关联系数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为:A2>A3>A7>A0>A6>A4>A1>A5,其中A2处理关联系数最大,为0.811 3,A5处理关联系数最小,为0.485 0。猪垫料栽培大杯香菇子实体中的Zn含量与Pb含量关联度最大,为0.725 9,其次是Mn含量,关联度最小的是K含量。【结论】猪垫料用量对大杯香菇子实体中各种主要矿物质元素与铅含量关联系数有一定的影响,猪垫料栽培大杯香菇子实体中的Zn含量与Pb含量关系密切。


草珊瑚药材抗氧化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和多种色谱技术从林下种植的草珊瑚药材中分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学成分,再根据其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体外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抗氧化模型进行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首次从草珊瑚药材中分离到2个黄酮类化合物cilicicone B(1)和β,2,3',4,4',6-六羟基-α-(α-L-吡喃鼠李糖基)-二氢查耳酮(2),经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能清除DPPH的质量值为4.16,化合物2的ρIC50值为2.15.
关键词: 草珊瑚 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 cilicicone B β,2,3',4,4',6-六羟基-α-(α-L-吡喃鼠李糖基)-二氢查耳酮


三种蔬菜在2种硒含量土壤中对硒锌铅镉吸收规律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叶用芥菜、大蒜和雍菜在富硒和低硒土壤中对硒和重金属(Pb、Cd、Zn)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在富硒土壤中,大蒜、芥菜和雍菜各部位硒含量均高于低硒土壤的处理,其中,根部和可食部位分别是低硒土壤的1.6~2.6倍和1.1~4.5倍。3种蔬菜在两种土壤上的可食部位硒含量都表现出大蒜(0.029~0.143 mg/kg)>芥菜(0.007~0.016 mg/kg)>雍菜(0.002~0.007 mg/kg)的趋势,其中富硒土壤中大蒜和芥菜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0.01mg/kg)。3种蔬菜的根部或鳞茎部位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各自的茎或叶部位。蔬菜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本底值呈正相关。3种蔬菜对Pb、Cd、Zn的吸收能力不同,植株的Pb含量高低顺序为雍菜>芥菜>大蒜,Cd含量高低顺序为大蒜>芥菜>雍菜,Zn含量高低顺序为芥菜>大蒜>雍菜,且在蔬菜不同部位的累积顺序均为根>茎、叶。因此,生产安全且富硒蔬菜,需选择硒富集能力强且重金属吸收能力较低的蔬菜种类。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蔬菜中,大蒜和芥菜具有较高的硒富集能力,可作为富硒蔬菜生产。


不同生长和结果特性砂梨品种棚架栽培适应性初探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生长特性类型砂梨品种棚架栽培的适宜定植密度及整形修剪方法。【方法】选择‘蜜雪梨’‘黄花’‘翠冠’‘翠玉’和‘若光’5个代表4种不同生长结果特性类型的砂梨品种,进行棚架栽培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长势弱、成枝力强类型代表品种‘翠玉’的成枝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代表品种,但成枝长度和粗度上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各类型代表品种间上架能力存在差异;长势强、成枝力较强或中等的‘蜜雪梨’‘黄花’‘翠冠’3个品种则表现出较强冠层形成能力;‘蜜雪梨’‘黄花’和‘翠玉’,因成枝力强、长枝成花率高,早期产量形成能力更强,进入盛产期所需的时间短。【结论】长势强且成枝力较强或中等的品种适用较大株行距定植和级次多、树冠大的棚架树形进行整形;长势弱、成枝力强的品种适用较小株行距定植和级次少、树冠小的简易棚架树形进行整形;长势弱、成枝力弱的品种亦选择较大株行距定植和级次多、冠幅大的树形,其整形修剪过程中宜加大刻伤引芽方法的应用和注重徒长枝保护利用。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科学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番茄青枯病生防芽胞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利用芽胞杆菌资源,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从不同地理来源的芽胞杆菌中筛选出24个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6个菌株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14.00 mm,菌株FJAT-11709的抑菌圈直径最大,为14.78 mm。盆栽试验比较了6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JAT-20261和FJAT-19700防效最好,分别达72.73%和67.7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FJAT-20261和FJAT-19700分别被鉴定为耐寒短杆芽胞杆菌和特基拉芽胞杆菌。本文报道这2种芽胞杆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拮抗作用,为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