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麦稻轮作小麦化肥减量与有机替减对比增效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在麦稻轮作区开展化肥减量和有机替减对比增效试验,设置不施肥、习惯施肥、化肥减量、有机替减4个处理,研究小麦的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土壤养分变化及对比增效情况。结果表明,化肥减量20.93%增效明显,每公顷节约成本355.5元、增效163.5元,每公顷纯收益10 581.0元,与农民习惯施肥收益持平。化肥减量20.93%与有机替代氮素50%和全部磷、钾组合,由于肥料成本升高,每公顷纯收益仅1 810.5元,比化肥减量低82.89%。


脱糖处理对马铃薯全粉-小麦混粉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为降低马铃薯全粉含糖量高所导致加工的面条成型难、易断条、易浑汤等问题的负面影响,以期达到改良马铃薯全粉-小麦混粉品质的目的。用纯水及不同体积分数(25%、50%、75%)乙醇对马铃薯全粉脱糖,分析脱糖前后马铃薯全粉可溶性多糖、蛋白质含量、色度及气味指标变化,探究脱糖前后不同添加量(5%、10%、15%、20%、30%)马铃薯全粉对马铃薯全粉-小麦混粉持水性、持油率、透光率和热特性等反应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水脱糖效率高,蛋白质损失小,且对马铃薯原本风味无影响。纯水脱糖后马铃薯全粉糊化温度和热焓(?H)升高,持水力下降,持油力上升,透光率也更好。经纯水脱糖后,马铃薯全粉的可溶性糖脱除率为45.77%,蛋白质保存率为93.32%,透光率为96.09%,持水性和持油性分别为4.67 g/g和1.79 g/g,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分别为56.8℃、65.0℃和65.6℃,?H为1.35 J/g。与未脱糖混粉相比,纯水脱糖后混粉的持水力受马铃薯全粉添加量比例的影响较小,且持油力、透光性、热特性等加工特性指标同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范围内,更适宜加工利用。


"早籼晚粳"双季机插周年氮肥高效运筹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早籼晚粳"(早稻"两优287",晚稻"鄂粳403")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组氮肥组合,包括早稻3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2(6∶4∶0)、N3/N4(6∶3∶1)和N5/N6(5∶3∶2))、晚稻2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3/N5(5∶3∶2)、N2/N4/N6(5∶2∶3)及不施氮肥处理(对照,CK,N0),考察双季的分蘖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早稻氮素施用后移显著提高成穗率,N5/N6的成穗率达到95.5%,晚稻以N3处理有效穗最高;早稻叶面积指数以N3/N4处理最高,较N1/N2提高42.6%,前者叶片衰老速度低于后者,晚稻LAI也以N3处理最高;早稻氮素施用后移后,N3/N4和N5/N6产量较N1/N2显著提高,增产分别达到17.3%、14.6%,晚稻N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周年产量以N3处理最高;N3处理的周年氮肥农学利用率(AE)比其他处理的平均值高43.3%,氮肥偏生产效率(PFP)高11.7%。研究表明早籼稻氮肥施用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6∶4∶0,晚粳稻以5∶3∶2的搭配组合对提高周年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效果及对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288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防除小麦田主要阔叶杂草的效果,及杂草防除后对氮、磷、钾及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88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防除小麦田杂草效果显著,对猪殃殃(Galium aparine L.)、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L.)Fries]和大巢菜(Vicia sativa L.)均有良好防效,60 d后综合鲜重防效达90.3%~99.9%。杂草防除后,显著降低了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有效改善了田间的水肥条件。288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处理的小麦田产量达3 162.3~3 401.7 kg/hm2,与清水对照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增产达23.0%~32.3%,每公顷增收1 358.84~1 909.46元。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桑树砧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5%的PEG模拟重度干旱胁迫研究不同桑树砧木的生理生化特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桑树砧木叶片迅速失去水分,不同砧木的萎焉时间和萎焉率有明显差异。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与抗逆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6个砧木的MDA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明显,而Pro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后期Pro含量迅速增加,H2O2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但在不同砧木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生长环境对克氏原螯虾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生长环境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克氏原螯虾尾肉、养殖水体及周围土壤进行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小龙虾虾肉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小龙虾和水体多样性,分析三组样品在不同分类水平的相对丰度发现,小龙虾、土壤和水体中有相对固定的优势菌群,在门类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和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等在小龙虾尾肉、土壤及水体中的平均相对丰度较高,而在科和属水平上无共有优势菌群。PICRUSt2代谢功能预测结果表明,3组样品在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I)、脂肪酸合成(fatty acid elongation)、氨基酸生物合成(amino acid synthesis)和核糖核苷酸代谢途径(nucleotide sugar metabolism)中代谢通路丰度最高。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生长环境和克氏原螯虾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