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活性干酵母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为对照,并以南极大磷虾粉对轮虫进行强化,设定轮虫培养液中南极大磷虾粉质量浓度分别为30、50和70 mg/L。分别测定强化12 h和18 h时轮虫的密度、带卵率以及强化后6 h、12 h、18 h轮虫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12 h和18 h时,50 mg/L组的轮虫密度急剧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组,依次表现为50 mg/L组>30 mg/L组>对照组>70 mg/L组。带卵率方面:第12小时和18小时带卵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0 mg/L组、30 mg/L组、70 mg/L组、对照组(P<0.05)。脂肪酸方面:6 h时,除了70 mg/L组的ARA与对照组、50 mg/L组和70 mg/L组的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ω6-PUFA)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强化组的ARA、EPA、DHA、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ω3-PUFA)和∑ω6-PUFA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50 mg/L组的DHA和∑ω3-PUFA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强化组和对照组(P<0.05),含量几乎达到对照组的10倍。12 h和18 h时,所有强化组的ARA、EPA、DHA、∑ω3-PUFA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50 mg/L组的上述脂肪酸含量都是最高的,或者与30 mg/L组和70 mg/L组并列第一。3个强化组的DHA/EPA比值、EPA/ARA比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为,南极大磷虾粉的强化剂量以50 mg/L为优,强化时间则以12 h和18 h为宜,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具较好的营养强化效果。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粉 褶皱臂尾轮虫 生长 脂肪酸 强化培养


锦鲤鳍条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2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锦鲤(Cryprinus carpiod)鳍条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锦鲤鳍条组织细胞系,已稳定传代60多次,命名为Koi-Fin。锦鲤鳍条组织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最佳培养基为MEME,最适血清体积分数为10%,最适培养温度为25 oC,群体倍增时间为43.5 h。该细胞经液氮冷冻保藏12个月后采用台盼蓝染色,约(80.21±5.84)%的细胞具有细胞活性,复苏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染色体分析显示,第16代锦鲤鳍条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100,第40代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52。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Koi-Fin细胞系对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敏感,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为107.86±0.51TCID50/mL。针对锦鲤疱疹病毒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可扩增出病毒靶基因片段。


vp28重组核酸疫苗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改构的pEGFP-N1-ie1强启动子载体构建含vp28基因的核酸疫苗,通过肌肉注射和饲料添加的形式免疫对虾,分析各实验组相对保护率和免疫基因(Dicer,Argonaute,STAT和Lyzome)表达,研究构建vp28重组核酸疫苗对凡纳滨对虾的保护效果。RT-PCR结果表明,注射和口服vp28组均可在对虾鳃组织中检测到vp28基因表达。在注射组中vp28的相对保护率为22.4%,饲料免疫组中vp28的相对保护率可达到36.84%。相对于对照组,vp28的注射组的STAT基因和Dicer基因表达量于第7天达到最大值。Argonaute基因表达量于第3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溶菌酶基因表达量一直呈相对较高的趋势。vp28的饲料投喂组的STAT基因和Argo-naute基因表达量于第7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Dicer基因表达量第3天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vp28核酸疫苗在对虾抗WSSV防治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北方寒地池养大鳞鲃生长和越冬成活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人工养殖条件下测定了大鳞鲃(Barbus capito)的生长和越冬存活率,结果得出,水温20~23℃时大鳞鲃仔鱼的全长与生长时间相关方程为L全长=0.577 9t天数+5.422 1(R2=0.994 2,n=30);池塘水温13~28℃时,1龄鱼体长与生长时间的相关方程为L=18.234e0.132 6t(R2=0.978 5,n=30),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0.017 3 L2.953 6(R2=0.9976,n=30)。夏季(5~10月)在室外池塘饲养,冬季(11~4月)自然越冬条件下,大鳞鲃1龄鱼体重为(40.06±6.53)g,2龄鱼体重为(241.35±45.31)g;夏季饲养条件不变,冬季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温15~23℃)饲养条件下,12月龄体重为(90.02±32.17)g,24月龄为(807.27±150.46)g,30月龄为(1 380.08±176.26)g。大鳞鲃采取在越冬池中饲养,冬季直接在原塘自然越冬,存活率可达90%以上。
关键词: 大鳞鲃(Barbus capito) 饲养 生长 越冬 存活率


三疣梭子蟹选育家系微卫星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世代三疣梭子蟹选育家系的遗传结构。利用1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三疣梭子蟹家系F1到F4 4个选育家系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家系遗传多样性指标值逐渐下降,F1到F4 1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从0.675 3下降到0.406 1,平均等位基因数从3.500 0下降到2.133 3,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643 5下降到0.4774,平均等位基因纯合率从0.566 9下降到0.402 4。对各个位点进行H-W检验,每个世代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偏离。对各家系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家系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19.07%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间,80.93%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内。另外,对FIS值的计算显示,4个家系在整体上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其中F4有12个位点、F3有6个位点、F2有3个位点、F1有8个位点处于杂合子缺失状态。遗传距离逐渐增加,相邻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得到纯化,基因型逐渐趋向纯合、稳定,经进一步的选育可望获得较稳定的品系。


杂交鳢(斑鳢♀×乌鳢♂)内脏类结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系统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舒伯特气单胞菌。采用16S rRNA基因、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对分离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7%;分离菌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舒伯特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均最高,达99%以上;分离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舒伯特气单胞菌聚为一族,进一步确认分离株为舒伯特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鱼后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从发病鱼内脏组织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综合理化特性分析、基因鉴定和人工感染实验确认舒伯特气单胞菌是杂交鳢内脏类结节病的致病菌。药敏实验发现分离菌株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14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2种药物耐受。
关键词: 杂交鳢 舒伯特气单胞菌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鉴定 致病性


珠江八大入海口高锰酸盐指数含量调查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2
摘要:于2008年2月、5月、8月和11月对珠江八大入海口高锰酸盐指数进行调查,利用污染指数法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污染现状,为有关部门提供基础资料与生态风险依据。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2008年CODMn含量变化范围为1.22~3.98mg/L,平均含量为2.39mg/L;CODMn含量区域分布呈东南部河口磨刀门、洪沥门水域相对较低而南部鸡啼门北部虎门河口含量较高的变化趋势;各月份CODMn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8月、2月、11月、5月;以我国海水水质CODMn含量二类标准≤3mg/L进行评价,CODMn污染指数均值为0.80,超标率为14.1%。调查发现八大入海口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潜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有机污染不容忽视,加强珠江流域污染防治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锰酸盐指数 珠江八大入海口 化学耗氧量 污染 调查


浅议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生物安全学报 》 2012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繁多,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政策,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确保国家及国际生物安全。然而,我国现有的针对外来物种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明显滞后。本文综述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及相关立法,指出外来物种入侵可在不同生态系之间发生,揭示了行政区划与生态系差异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存在"自然与经济的错位"、国内管理方面存在"生态系统与行政区域的错位"的"双错位现象",分析了我国外来物种的管理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探求我国在国际背景下的外来物种管理对策,提出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法》及相关法律的国家体系、建立跨部门协作科学研究体系以及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增强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实施以防为主的管理策略。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化指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条件下,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5个浓度组(0、0.38、1.92、9.60和48.00mg.L-1)长时间胁迫下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内脏团和外套膜中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胁迫解除后这些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在胁迫过程中,翡翠贻贝内脏团SOD活性表现为先显著升高,随后受抑制而逐渐降低(P<0.05),CAT活性则表现为先被抑制后受诱导,15d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MDA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外套膜中的SOD活性在胁迫初期在低浓度组被抑制,而在高浓度组则被诱导(P<0.05),4d后SOD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浓度组MDA含量均出现明显的增加(P<0.05);净化阶段,低浓度组(0.38mg.L-1)内脏团SOD活性和CAT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MDA含量升高;净化7d后,除高浓度组(48.00mg.L-1)外,其余浓度组外套膜中SOD活性均已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MDA含量也没有出现明显升高的现象。研究表明,DEHP对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抗氧化防御系统酶具有明显的影响,DEHP诱导引起2种组织内脂质过氧化损伤,并且短期内这种损伤无法消除。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 翡翠贻贝 丙二醛 毒性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