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脆肉鲩无公害养殖技术(上)
《科学养鱼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草鱼脆化养殖,主要是通过改变草鱼的食物结构使其肉质变脆。脆化后的草鱼称"脆肉鲩"(两广地区将草鱼称为鲩鱼),其肉质紧硬而爽脆,不易煮碎,即使切成鱼片、鱼丝后也不易断碎,肉味反而会更加鲜美而独特,从而能满足消费者的特殊口感要求,提高了草鱼的市场竞争力和养殖效益。脆肉鲩则是草鱼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用天然植物蚕豆饲养出来的优质鱼类。脆肉鲩原产于中山市长江


温度、盐度对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10℃、15℃、20℃、24℃、27℃、30℃6个温度组和0‰、2.5‰、5‰、10‰、15‰、太湖湖水组6个盐度组,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胚胎发育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9.5℃,适宜的发育水温为20~24℃。水温10℃时胚胎卵裂异常,未能进入原肠期;水温升至30℃时胚胎在发育至原肠期前后死亡。水温度为24℃时孵化时间仅为73.5 h,孵化率高达80%,畸形率为0,为最适孵化水温;水温对胚胎发育速率的影响后期较前期大。盐度实验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对盐度有一定的耐受力,各盐度梯度下的胚胎发育速率差异不大,但孵化率的差异极显著。在水温18℃、盐度为2.5‰的水体中胚胎的孵化率为81.67%,高于太湖湖水组的孵化率,此盐度应为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较适盐度。
关键词: 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温度 盐度 胚胎发育


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耳石的生长特性
《动物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用直线、对数、多项式、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矢耳石各参数的生长关系式,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结果表明,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矢耳石的长直径随鱼体生长而增大,但短直径与长直径的比值以及长直径方向上的短半径与长半径的比值则基本稳定。矢耳石的长、宽和重之间,以及长半径和短半径之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矢耳石生长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中,矢耳石长、宽、厚、重与长半径和体长、体重之间的关系,除了体长与耳石厚的关系为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外,全部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


卵形鲳鲹消化酶活力的研究Ⅵ 饥饿对幼鱼存活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饥饿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器官中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在水温25±0.5℃、盐度20±1条件下,对卵形鲳鲹幼鱼进行短期饥饿处理(0 d、3 d、6 d、9 d、12 d),并分别测定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不断下降,饥饿第0~6天下降速度最快(P﹤0.01),6 d后下降不显著(P﹥0.05);蛋白酶活力表现为饥饿第0~6天不断上升,第9天下降,第12天又显著升高(P﹤0.01),并且饥饿后的蛋白酶活力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淀粉酶活力不断下降,并在第3天下降最显著(P﹤0.01);脂肪酶活力在饥饿前9 d总体上下降,第12天活力明显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饥饿第8天开始出现幼鱼死亡,至第12天幼鱼的存活率为64.67%,表明第8天是卵形鲳鲹幼鱼饥饿致死的临界期。


鲤CC型趋化因子CCL-C5a样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与进化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趋化因子家族是一类能诱导白细胞激活和迁移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家族,是鱼类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CC类家族是趋化因子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为研究鲤CC类家族成员的组织表达和进化模式,以及进一步研究鲤CC类趋化因子的免疫调控机制,本研究选择该家族其中的一个基因,CCL-C5a样基因,根据EST序列结合RACE方法从鲤(Cyprinus carpio)脾脏中克隆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Q026408)。该序列全长830bp,5端非翻译区174bp,3端非翻译区296bp,开放阅读框360bp,编码一个由11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质含有分泌信号肽和保守的趋化因子结构域;Gene Ontology注释该基因参与免疫细胞迁移的生物学过程。CCL-C5a基因在鲤10个组织中表达,其中在脾和肝的表达量最高。脂多糖刺激鲤外周血白细胞和头肾白细胞后,该基因表达量出现显著上升。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表明,鲤CCL-C5a样趋化因子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最高,为61%,与蓝鲶(Ictalurus furcatus)、沟鲶(Ictalurus punctatus)和大西洋鲑(Salmosalar)的同源性分别为47%、47%和42%;与人(Homo sapiens)CCL19蛋白的同源性为37%。适应性进化分析发现,鲤与斑马鱼CCL-C5a的Ka/Ks小于1,说明CCL-C5a基因在鱼类的进化过程受到负选择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鲤CCL-C5a主要在免疫器官上高表达,并受到脂多糖诱导表达上升;同时该基因在鱼类中受到负选择作用。这些结果提示CCL-C5a可能是一个与免疫相关的基因。
关键词: 鲤 免疫反应 CC趋化因子 克隆 脂多糖 序列保守性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2%与0.41%~0.52%,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8份为阳性,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HZ08株 FQ-PCR 检测方法


长江下游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增殖放流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渔业管理手段,旨在促进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采用指标体系筛选、权重赋值、综合加权计算的评估模式来评价长江下游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过程采取增加重复频次、加权平均等方法减少人为评价的主观性,以期客观公正的评价增殖放流效果。鱼骨法条理清晰罗列了长江下游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指标,并给出了层次关系,为下一步的层次分析法的构建判断矩阵提供了前提,基于各层次的单因素准则下,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子层次各因素的影响权重,能够较精确地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满足评估实际工作的需要。评价结果为:江苏3市的总体水平高于安徽2市,安徽的安庆略高于芜湖,江苏的常熟略高于南通和镇江。


镧改性吸附剂废水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限制性因子,也是废水中难以去除的物质。当前世界水体富营养化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出现的水质性缺水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随着社会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关注不断提高和国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不断加强,排放废水中的磷含量控制越来越严格。因此,寻找高效、廉价、可行的废水除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镧改性吸附剂除磷在费用投入和除磷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进一步促进镧改性吸附剂除磷研究的深入开展,文章综述了镧改性吸附剂除磷的原理、常用镧改性吸附剂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镧改性吸附剂除磷的影响因素等,展望了镧改性吸附剂除磷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镧改性吸附剂除磷的不足和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