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采后催熟处理对芙蓉李加工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芙蓉李为研究对象,研究乙烯利、脱落酸处理对采后芙蓉李果实质地、色差值、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花色苷含量及出汁率的影响,综合分析加工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明显降低了芙蓉李果肉硬度、果皮强度、果皮破裂深度、果皮脆性、果皮韧性和果肉黏性,加速果实转红,促进花色苷含量积累,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出汁率,加速可滴定酸含量下降;而脱落酸处理对芙蓉李果实质地指标影响不明显,可加速贮藏后期果实转红和花色苷含量积累,提高贮藏后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加速贮藏后期可滴定酸含量下降。由此说明,乙烯利处理可在短期内明显提高芙蓉李果实加工适应性和加工品质,而脱落酸处理无法短期内提高加工适应性,可提高贮藏后期加工品质。

关键词: 催熟处理 芙蓉李 乙烯利 脱落酸 加工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鲡疱疹病毒对欧洲鳗鲡的致病性

水产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致病性,本实验采用一株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NA16108),研究了其对欧洲鳗鲡幼鳗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注射AngHV的鳗鲡体表出现黏液脱落、鳍条出血、红头等症状;鳃部出现黏液增多、出血,肝脏褪色、肿大,脾脏和肾脏肿大等病变;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鳗鲡的体表黏液及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次级鳃瓣增生、呼吸细胞肿胀坏死,脾脏细胞坏死、黑色素细胞聚集,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坏死、管腔变窄等病理症状;这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发病特征一致。致死率分析显示,从第4天开始攻毒组鳗鲡开始出现死亡,第7天和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26.7%和56.7%;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在攻毒鳗鲡肝脏、脾脏、肾脏、肠道、鳃和皮肤黏液中均可检测到AngHV;另外,用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从攻毒鳗鲡主要内脏器官中重新分离出AngHV,表明鳗鲡发生了AngHV的系统侵染。研究表明,AngHV是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致病病原,这为深入开展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欧洲鳗鲡 鳗鲡疱疹病毒 致病性 脱黏败血综合征 病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葡萄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以2个刺葡萄愈伤组织细胞系为材料,利用比色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刺葡萄愈伤组织细胞培养物的总抗氧化活性,分析不同培养阶段和肉桂酸、光照条件、黑暗条件、温度(4℃、37℃)、壳聚糖、中波紫外线(UV-B)等不同处理方式对刺葡萄愈伤组织总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阶段的刺葡萄红色愈伤组织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多酚提取液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不同培养阶段的刺葡萄红色愈伤组织花色苷提取液抗氧化活性呈双峰,最高可达7.43U·mg-1(FW),非花色苷多酚提取液抗氧化活性最高达28.36U·mg-1(FW),而不同培养阶段的浅黄绿色愈伤组织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多酚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均非常低。经不同处理后的刺葡萄愈伤组织其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多酚提取液总抗氧化活性存在较丰富的变化,4℃处理对于提高红色刺葡萄愈伤组织花色苷提取液抗氧化活性最为有效,而壳聚糖处理可最高效地提高非花色苷多酚提取液的总抗氧化活性。浅黄绿色愈伤组织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多酚提取液抗氧化活性均极低,肉桂酸、光照条件、温度、壳聚糖、UV-B处理对其抗氧化活性几乎没有影响。

关键词: 刺葡萄 愈伤组织 提取物 花色苷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前往尤溪调研

福建稻麦科技 2021

摘要:为做好2021年度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下称"体系")年度工作任务,2021年8月3日,体系主管单位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徐建清科长、体系首席专家黄庭旭研究员、植保岗位科学家刘国坤教授、栽培岗位专家工作站章清杞副研究员等一行6人前往尤溪综合试验推广站进行尤溪联合梯田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探索及产品开发调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子参健康种参块根的筛选与鉴定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针对目前太子参种参块根筛选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种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介绍了种参块根的初步筛选方法、虫害种参和病害种参的症状识别与剔除方法,并对筛选种参块根的萌发率、出苗率和产量等进行了分析,为太子参健康种参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建立了太子参健康种参块根的筛选方法为选择参体肥大、表皮完好无损、无病斑、无虫害咬食伤口,芽头完整饱满的块根;筛选出的健康种参块根萌发率和出苗率均可达100.00%,萌发后的芽头完整饱满,出苗整齐且健壮,干重产量为484.63g·m-2;对照组未经筛选种参块根的萌发率为88.00%,出苗率为77.78%,出苗不整齐且长势较弱,干重产量为326.44g·m-2。健康种块根萌发率、出苗率和干重产量显著高于未经筛选种参块根。

关键词: 太子参 健康种参 筛选方法 病虫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类香气成分的代谢变化

茶叶学报 2021

摘要:为探明白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类香气成分的代谢变化,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糖苷类香气成分的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β-樱草糖苷酶及28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量,并进行qRT-PCR验证;采用对硝基苯酚显色法检测β-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醛、水杨酸甲酯在白茶加工过程中显著增加.在茶鲜叶萎凋减重≤20%阶段,β-樱草糖苷酶基因表达量降低,随后维持稳定;11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呈持续下调表达趋势,3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在茶鲜叶萎凋减重≤30%阶段,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随后无明显变化.因此,根据糖苷类香气成分的形成途径推测樱草糖苷酶解作用对这些香气形成贡献较小.而CsGH1BG6和CsGH1BG21的表达对香叶醇和芳樟醇的积累略有贡献.

关键词: 白茶;香气成分;β-樱草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化孔坑茶野生基地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策略

茶叶 2021

摘要:孔坑茶是福建省宁化县的特色茶品种,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为了更好的保护孔坑茶野生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从整合延祥西园孔坑野生茶保护基地、建立茶种质资源圃、设立孔坑茶文化展示馆、制定孔坑贡茶地方标准、推广富硒孔坑茶,以及打造茶文旅融合旅游线路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打造宁化特色茶品牌,助推宁化茶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孔坑贡茶 野生茶 老茶树 种质资源圃 富硒茶 延祥古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泥中不同铁盐对大叶茼蒿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21

摘要:通过验证处理后的生活污泥在农作物上对产量和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以期为污泥实际应用积累基础。在盆栽条件下,通过7种不同的铁盐处理进行试验,从大叶茼蒿的生长情况、5种重金属积累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铁盐处理中大叶茼蒿在污泥上的干物质有显著差异。处理CK、A、B、C干物质为3.59~7.49 g/盆,D、E、F为11.75~19.27 g/盆,处理D和B大小差别可达5.3倍。在正常情况下,污泥的重金属含量一般低于国家泥质标准。施用污泥的茼蒿重金属植株积累量Cu、As、Pb、Cd也在食品安全的标准范围内,但重金属Cr含量要超标4.98~6.66倍。施用污泥后茼蒿对某些重金属有较好的富集作用,但在产量上不同铁盐处理中以3%硫酸亚铁(FeSO4·7H2O)+2%FeCl2处理最好,3%FeCl3次之。

关键词: 大叶茼蒿 重金属 生物量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鹅星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型鹅星状病毒(New goose astrovirus,NGAstV)的RT-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ORF2基因序列,利用Oligo 7软件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建立检测新型鹅星状病毒的RT-PCR方法,对其进行特异性及敏感性检验,并在临床上进行初步应用。【结果】RT-PCR最佳反应体系为:Premix 10μL,ORF2上下游引物浓度10μmol·L-1各1μL,模板3μL,无菌去离子水补足至20μL。最佳反应程序为:94℃2 min;94℃30 s、55℃15 s、72℃15 s,30个循环;72℃10 min。该方法对新型鹅星状病毒能扩增出特异性片段,对其他鹅常见病原无特异性扩增;检测灵敏度为62 fg·μL-1。对45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出15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33.33%。【结论】建立的新型鹅星状病毒RT-PCR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可作为新型鹅星状病毒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用技术。

关键词: 新型鹅星状病毒 RT-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的研究进展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摘要:近年来,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在我国云南、广西的多个地区暴发流行,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本文对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寄主范围、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和检测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旨为TZSV的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蓟马 病害防控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