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栉孔扇贝对环境变化适应性研究—盐度、pH对存活、呼吸、摄食及消化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体长分别为 3和 5cm的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置室内水泥池流水暂养 1周后 ,进行盐度和pH变化对其存活、呼吸、摄食及消化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 ,栉孔扇贝 96h的半致死盐度为 2 5。在不同盐度的海水中暴露 2 4h的实验结果为 ,栉孔扇贝随盐度的降低 ,出现耗氧率升高 ,随后逐渐下降 ,到盐度 15时不再耗氧而死亡 ;滤水率和淀粉酶活性随盐度降低而降低 ,盐度为 15时完全不滤水 ,淀粉酶完全失去活性。小个体栉孔扇贝耐低盐能力较大个体的略大些。pH降至 7.8以下时开始对栉孔扇贝的存活产生影响 ,降至7.6时 ,4 8h后死亡率为 35%左右 ;7.2时达 50 % ;降至 7.0时扇贝不能存活。大个体栉孔扇贝对海水pH变化略敏感于小个体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盐度 pH 死亡率 耗氧率 滤水率 淀粉酶活性


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遗传毒理学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0 CSCD
摘要:应用 NIH纯系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 ,探究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遗传毒性作用及对人类的潜在危害。观察并计数嗜多染红细胞 ( PCE)与正红细胞 ( NRBC)的比值、微核率 ;染色体的畸变类型和畸变率 ,检测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的诱变作用。结果表明 ,皮下注射环磷酰胺的小鼠 ,P/ N比值 <1,微核率为 2 2 .97‰ ,染色体畸变率为 18.32 % ,与生理盐水 ( NS)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 P<0 .0 1) ,而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各组小鼠微核率均 <4‰ ,染色体畸变率为 0 .19%~0 .2 5% ,与 N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未见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各组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


渤海生态通道模型初探(英文)
《应用生态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生态通道模式 (EcopathModel)是一种较为方便地研究生态系统结构 ,特别是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工具 .它根据能量平衡原理 ,用线性齐次方程组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和能量在各生物组成之间的流动过程 ,定量某些生态学参数 ,如生物量、生产量 /生物量、消耗量 /生物量、营养级和生态营养效率 (EE ,EcotrophicEfficiency)等 .它能够给出能量在生态通道上的流动量 ,便于对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作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根据 1982~ 1983年渤海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的渔业资源基础数据 ,建立了渤海生态系统初步生态通道模型 .根据食性关系特点 ,渤海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由 13个功能组 (Box)构成 .它们是小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小型软体动物、大型软体动物、小型甲壳类、大型甲壳类、草食性鱼类、小型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鱼类、中上层顶级捕食鱼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 .功能组的划分 ,基本上可以覆盖渤海生态系统中生物能量的主要流动过程 .模型采用每平方公里吨 /年为主要参数单位 ,大部分功能组的生产量与生物量比值 (P/B)和消耗量与生物量比值 (Q/B)参数主要是根据相同纬度水域Ecopath模型中类似的功能组估算得到 .在调试渤海生态通道模型时 ,考虑渤海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转换利用充分的水域 ,生态
关键词: 生态通道模型 营养动力学模式 渤海生态系统 生物资源评估


黄海黄杆菌YS-9412-130低温碱性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
《海洋水产研究 》 2000 CSCD
摘要:黄海黄杆菌 YS- 94 12 - 130具有稳定的分泌低温碱性蛋白酶的能力。将其染色体 DNA用 Sau3A 部分酶切后 ,低熔点琼脂糖回收 2 - 10 Kb的 DNA片段 ,用 Klenow大片段酶半补齐 ,与用 Sal 酶切且半补齐的质粒 p UC19连接后 ,转化 E.Coli.JM10 9,构建基因文库。用酪蛋白平板法和酶联免疫吸附 ( EL ISA)的活性筛选方法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一株产海洋低温碱性酶的阳性克隆 (命名为p HH1)。序列测定分析表明 ,此重组质粒包含有长度为 768bp低温碱性蛋白酶基因的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架 ( ORF)和上游基因调控序列。此片段编码由 2 56个氨基酸组成的酶 ,计算分子量为 330 0 0 Dal。通过 Southern杂交证实了此片段来自于黄海黄杆菌 YS- 94 12 - 130基因组 DNA。


对虾配合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定方法
《海洋水产研究 》 2000 CSCD
摘要:阐述了对虾配合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了影响配合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内在因素为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和粘合剂 ,外在因素为养殖水环境。综述了对虾配合饲料水中稳定性的4种测试方法 :感官法、干燥称重法、化学耗氧量法和光度法 ,深入讨论了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 ,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今后对虾配合饲料在水中稳定性研究方面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帆式张网网囊网目选择性能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对规格为 4 0、50、60、70和 80mm网目的帆式张网网囊进行各 4 0网次的选择性试验 ,分析不同网囊规格的网目选择性能 ,探讨东海区帆式张网网囊的最小网目尺寸。结果表明 ,选择规格 55mm的网囊网目尺寸较为适宜


黑鲷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1995年3-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池采集养殖黑绸的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样品,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综合外观特征,在显微和电镜水平对其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和细胞结构等作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黑鲷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发育有明显的阶段性,胃、肠、肝、胰和幽门盲囊在仔鱼期开始发育,后逐渐成熟。仔鱼在饵料转换期内的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尚不完善。饵料的种类和适口性亦可直接影响仔鱼消化系统的细胞内膜系统的发育,进而降低细胞新陈代谢的水平,导致仔鱼的死亡。所观察的后期仔鱼消化系统细胞的内质网发育未达到预期水平,这与该时期处于饵料转换期有关。


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在室内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体重、饵料密度和质量对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太平洋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 ,并且都符合幂函数模式 :FR (IR) =aWb.太平洋牡蛎同化率与其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明显 .饵料丰度和质量是影响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重要因素 .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 (POM /TPM )的增加 ,太平洋牡蛎的同化率也增加 ,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