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9种鱼类非放射性DNA指纹图谱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DIG标记Jeffreys人源小卫星 33.6和 33.15为探针 ,与青鱼、草鱼、鲢、鳙、鲤、团头鲂、鳜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 ,获得多态性丰富的个体特异性DNA指纹图谱 ,建立了 9种鱼类的非放射性DNA指纹图谱。用DIG标记小卫星探针制作鱼类DNA指纹图谱安全可靠 ,克服了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探针制作鱼类DNA指纹图谱的限制和不足 ,拓宽了鱼类DNA指纹图谱的应用范围。 9种鱼类的非放射性DNA指纹图谱研究也表明不同的DNA指纹探针在不同的鱼类上揭示的遗传信息不同 ,对鱼类的DNA指纹图谱研究应选择数个适宜的限制酶 /探针组合

关键词: 鱼类 非放射性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在检测细菌毒力方面的应用

水产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18株从鱼类所分离的细菌攻毒剑尾鱼 ,结果显示细菌对剑尾鱼的毒力与回归感染或攻毒敏感鱼的毒力结果较为一致 ,另外 ,用剑尾鱼感染病原菌的适宜途径为背肌注射 ,与原代比较 ,近交高代剑尾鱼个体之间对病原菌的反应较为一致 ,感染后死亡时间相对集中。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在检测鱼类细菌的毒力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剑尾鱼 细菌毒力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鼻棱鳀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水产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8年 9月利用对虾养殖土池中的赤鼻进行了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 ,赤鼻是典型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 ,偏食大型桡足类和介形类 ,无明显摄食节律性 ;消化道日均食物含量 1.2 196g·(10 0g) -1·d-1,排空率 0 .3141g·(10 0g) -1·h-1,日摄食量 10 .813 5g·(10 0g) -1·d-1;食物转换效率 35 .0 8% ,能量转换效率 39.30 %。渤海赤鼻的年饵料需求量约为 870 0 0t。研究结果表明 ,较高的生态转换效率保证了赤鼻较高的生长率 ,因此较低的浮游动物生物量可支持这一鱼种较高的生产力 ,这被认为是渤海浮游动物生物量大幅下降的同时赤鼻资源量却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赤鼻棱鳀 摄食 生态转换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低温溶菌酶的制备及酶学性质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CSCD

摘要:对一株海洋杆菌产低温溶菌酶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2 0℃下将菌株在含有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的标准海水培养基中震荡培养 4 0 h。获得活性大约为 150 U/ ml的溶菌酶上清液。上清液经 SMB- 2 0生物型错流超滤系统浓缩、透析及 CM- 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 2 .5cm× 2 5cm )、灌注色谱 ( 10 mm× 10 0 mm)分步纯化 ,得到电泳纯的酶。理化实验结果 ,该酶由143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为 160 0 0 Dal,p I为 9.2 8,米氏常数 K m- 72 μg/ ml;酶对溶壁小球菌 ( Micro-coccus lysodleikticus)的最适作用 p H范围 4 .5~ 8.0 ,最适作用温度范围 5~ 50℃ ,在 5℃仍保持了55%的酶活力。该溶菌酶为典型的低温酶 ,在低温条件下还能保持较高活性 ,且广谱杀菌 ,对革兰氏阴、阳性菌均有作用

关键词: 海洋杆菌 溶菌酶 分离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于PCR检测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的一种快速提取DNA方法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CSCD

摘要:使用采样液 SEMP- Tris保存人工感染 HHNBV(WSSV的一个分离株 )的中国对虾组织 ,然后分别用酚抽提法、玻璃乳 (Glass Milk)回收法、硝酸纤维素膜结合法和煮沸 -乙醇沉淀法提取 DNA。应用 HHNBV引物对提取的 DNA进行 PCR扩增 ,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鉴定和检测。通过比较表明 ,煮沸 -乙醇沉淀法是一种最快速、简便的从采样液 SEMP- Tris保存的病虾组织中制备 PCR模板的方法 ,用于 PCR检测 HHNBV能保证较高的灵敏度和专一性

关键词: PCR模板制备 HHNBV 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CSCD

摘要:据统计 ,到 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发展到近 70 0 0 hm2 ,养殖产量约 30万 t。特别是自 1997年栉孔扇贝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以来 ,海湾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 1999年贝苗中间暂养阶段发生了大量死亡 ,造成养殖苗种严重不足 ,使养殖面积减少约 2 / 3,经济损失惨重。作者就海湾扇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养殖现状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泥悬浮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0 CSCD

关键词: 底泥悬浮物 水生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对真鲷幼鱼生长的危害

海洋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真鲷幼鱼 致死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及相关种类的mtDNA控制区串联重复序列及其进化意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PCR技术和 DNA测序技术 ,发现了我国一级珍稀保护动物中华鲟 ( 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 DNA( mt DNA)的控制区 ( D- loop)存在数目不等的串联重复序列 ,该重复序列造成了中华鲟广泛的异质性现象 .从分子水平进行了不同类型重复序列变化规律的研究 ,同时还初探了重复序列在我国其它几种鲟鱼类的存在情况 ,发现在白鲟 ( Psephurus gladius)、达氏鲟 ( A.dabryanus)和史氏鲟 ( A.schrenckii)均存在类似的重复序列结构 .序列比较分析表明 ,不同鲟鱼类重复序列在鲟鱼类进化过程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很有可能碱基差异大小与它们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呈正相关 .

关键词: 中华鲟 鲟鱼类 mtDNA控制区 串联重复序列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能力

水产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在实际观察值的基础上,利用发育反应方程C=KWY与功能反应Holling、Ivlev方程对2~10日龄的牙鲆仔鱼的摄食能力进行了计算与预测。其结果表明:牙鲆仔鱼在2~6日龄、轮虫饵料密度不超过3000ind· L-1的水体中,摄食强度不超过 17 μg· h-1;随着日龄的增加,摄食强度迅速增强,在 4、6、 10日龄、饵料密度为3000ind·L-1的水体中,摄食强度分别是1.35、1.68、3.89μg·h-1。牙鲆仔鱼的摄食发生率随仔鱼的发育而加大,仔鱼在 2日龄、饵料密度为 15 000 ind·L-1的水体中,其摄食发生率仅为 0.69μg·h-1,而在 10.4日龄时,同饵料密度下的摄食发生率为18.72 μg·h-1,后者是前者的27倍。食饵操纵时间、饵料搜寻时间随仔鱼的发育而迅速下降:仔鱼在2、10.4日龄的食饵操纵时间分别为0.485、0.040 h.μg-1,前者是后者的 12倍多,而在饵料密度为 15 000 ind·L-1下,搜寻时间分别为 1449、0053 h.μg-1,前者又是后者的 27倍多,亦即是说,仔鱼在初孵前几天的摄食能力较低,到后期逐步提高。

关键词: 牙鲆 仔鱼 摄食能力 发育反应 功能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