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黑鲷幼鱼饲料蛋白源氨基酸平衡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鲷幼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作为幼鱼饲料中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标准模式,通过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和生物饲养试验结果相结合,对黑鲷幼鱼的9种不同蛋白源配比的饲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对黑鲷幼鱼配合饲料中氨基酸平衡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估,筛选出2个高效饲料蛋白源配方;表明EAAI是鱼用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和氨基酸平衡研究的一种简便有效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 黑鲷幼鱼 饲料蛋白源 氨基酸平衡 必需氨基酸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鲤鱼种间DNA遗传标记多态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8 4个随机引物对黑龙江野鲤 (CyprinuscarpiohaematopterusTemmincketSchlegel)和柏氏鲤(CyprinuspellegrinipellegriniTchang)进行种间RAPD分析 ,结果共扩增出 4 84个片段 ,二者共有的扩增片段为 13个 ,黑龙江野鲤特有的为 2 33个 ,柏氏鲤特有的为 2 2 5个 ,这些特异片段可做为黑龙江野鲤和柏氏鲤的分子遗传标记。并对其特有的片段进行了命名。 2个体间的相似率为 0 .0 2 8,遗传距离为 0 .972 ,说明黑龙江野鲤和柏氏鲤的遗传距离比较远

关键词: 鲤鱼 种间关系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遗传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区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因子的研究 1. 秋季的营养限制情况

海洋学报 2000 CSCD

摘要:1998年11月在长江口及周围海域进行了一个航次的环境调查,并在室内以中肋骨条藻为实验藻种,应用营养加富生物测定法对本海域浮游植物的营养需求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大致根据离河口的远近将此海域分为3个部分:近河口光限制区、过渡带光和磷酸盐限制区、远河口氮盐限制区.P与N分别为潜在营养限制因子的界线大致沿盐度为31的盐线.并指出,以溶解无机氮磷比的判断标准,在悬浮物浓度较高的区域会高估磷的限制作用.

关键词: 营养限制 浮游植物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鳗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换效率

水产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养鳗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养鳗池塘的初级生产量为 3.5 1~ 7.90gO2 /m2 ·day ,高峰通常出现在 7~ 8月。 1米以上水层的光合作用产氧量占水柱总产量的 90 %以上。平均补偿深度为 6 5~ 74cm。池水氧气的消耗 ,池鱼占 2 7.4% ,“水呼吸”占 70 .0 % ,底泥占 3.6 %。浮游植物光合产氧占池塘氧气来源的 6 6 .0 % ,余下的 43.0 %靠空气和加水补给。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为 0 .38%~ 0 .85 % ;鳙产量对浮游植物的利用率为 1 .0 5 %~ 2 .32 % ;太阳能转移为鱼产量的生态学效率为 0 .0 0 9%~ 0 .0 1 0 %。

关键词: 养鳗池塘 初级生产力 能量转换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初报)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鲤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有RAPD分子标记 56个 ,鲤鱼的SSLP标记 2 6个 ,鲫鱼SSLP标记19个 ,斑马鱼的SSLP分子标记 70个 ,鲤鱼基因标记 91个 ,共有标记 2 6 2个 ;图谱有 50个连锁组 ,连锁图给出鲤鱼的基因组大小在 5789CM左右

关键词: 鲤鱼 遗传连锁图谱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转基因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 CSCD

摘要:本文对我国鱼类转基因研究的现状作了综述,同时详细分析了转基因鱼研究中在外源基因启动子、定点整合、表达及遗传和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基因转移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壳胺制剂对真鲷幼鱼的促生长作用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CSCD

摘要:报道了甲壳胺制剂对真鲷幼鱼的良好促生长效果。试验中所用基础饵料的成分为鱼粉、小麦粉、豆粉等。在对真鲷幼鱼的试验中 ,在体重增长方面 ,甲壳胺制剂增重效果明显 ,增重率高达2 8.0 3% ,而在试验中应用的其他促生长剂增重效果甚微

关键词: 甲壳胺制剂 真鲷幼鱼 促生长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低温碱性蛋白酶黄海黄杆菌YS-9412-130的复合诱变原生质体选育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CSCD

摘要:以黄海黄杆菌 YS- 94 12 - 130突变株 SW1- 10 4为出发菌 ,在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 ,对原生质体进行复合诱变 ,对大量再生突变株进行筛选和淡水驯化 ,最终获得了高产、稳定的碱性蛋白酶产生菌 SW2 - 10 4 ,在自来水培养基中能够大量产酶 ,产酶活力为 3910 U/ ml。从而解决了黄海黄杆菌 YS- 94 12 - 130低温碱性蛋白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设备和产业化区域的局限性。

关键词: 黄海黄杆菌 原生质体 诱变 低温碱性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海大网目拖网技术试验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CSCD

摘要:报道了 1996年 2月~ 1997年 11月期间北海市大网目拖网技术试验与推广的结果。拖网作业性能通过海上实测表明 ,新设计的 80目× 30 0 0 mm和 6 6目× 30 0 0 mm大网目拖网网口高度达14 .2~ 15.1m,比普通生产网提高 2倍以上。试验船的平均产量、产值和利税分别比普通生产船提高32 .99%、6 1.11%和 114 .83%。由于捕捞效果明显 ,大网目拖网推广使用率达 84 .93%

关键词: 大网目拖网 网口高度 推广 利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氏鲟的成熟卵为典型的多黄卵,受精后胚盘隆起不明显,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与多数硬骨鱼类有明显差别,与两栖类卵裂相似,且卵裂方式有明显的硬骨鱼类盘状卵裂的痕迹。施氏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果期、囊胚期、原肠期、卵黄栓期、神经胚期、视泡形成期、心脏形成博动期和孵出期;胚后发育则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和稚鱼期。水温17~19℃时,施氏鲟胚胎发育历时95~104 h,总积温需用 1710~1872℃·h。胚后发育水温为20~23℃,刚孵出的仔鱼全长9.42~11.0 mm,体重29~39 mg;出膜后第 30天的平均全长42.8 mm,平均体重3.2 g,其外部形态与成鱼基本一致。

关键词: 施氏鲟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