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西灌区田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下作物轮作模式效益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入户调研的方式,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基于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的7种轮作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经济效益最好,净收益、产投比和单方水产值分别为1.52×104元·hm-2、2.00和5.39元·m-3;小麦-啤酒大麦-小麦劳动生产率最高,达240.2元·人-1·a-1,社会效益在所有轮作模式中也相对最好;小麦-油葵-啤酒大麦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度、水分能量生产效率、热量利用率分别为1.83、2.07×104kJ·m-3和66.12%,生态效益最好;综合效益相对较好的4种轮作模式分别为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马铃薯-小麦、小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兼顾考虑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系统的稳定性维护,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三种轮作模式更适宜在固定道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玉米杂交种五谷704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谷704是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2005年以自育系WG6320作母本,WG 5603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良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属紧凑型中熟品种。2009~2010年参加宁夏自治区春玉米高密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 240 kg/hm2,比对照DK 656增产14.5%。2010~2011年参加国家西北组玉米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4 420 kg/hm2,比郑单958增产6.8%。在各级试验中,五谷704表现耐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特点,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特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对发生于甘肃省黄芪种植区域的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halmicus Desbrocher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通过室内观测详细描述该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该虫的越冬虫态、生活习性、产卵和为害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1年发生1代,产卵盛期出现在5月、幼虫为害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后开始越冬。并且产卵成虫为越冬成虫,越冬虫态为成虫和幼虫。
关键词: 黄芪根瘤象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生活习性 生活史


黄芪根部病虫害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中国植保导刊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播前撒施药土、浸根和生长期药剂灌根法,研究了包括5.2%阿维·毒死蜱GR、5%丁硫克百威GR、5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15%阿维·毒死蜱EC、3%甲霜·噁霉灵SL和50%多菌灵WP在内的多种药剂组合处理对黄芪根部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播前撒施5%丁硫克百威GR 45、90 kg/hm2对黄芪根部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为66.20%和75.24%。生长期追加药剂灌根还能有效提高防效。播前用5%丁硫克百威GR 45 kg/hm2处理土壤,生长期(齐苗后)灌施15%阿维·毒死蜱EC 30 kg/hm2 1次的防效达87.51%。综合考虑防治时间、用工、成本等因素,推荐在黄芪根部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区域使用该施药方案。


黄瓜离体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3份不同生态型黄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外植体类型、激素配比和基因型对黄瓜离体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外植体材料形成愈伤组织的难易程度依次为子叶>下胚轴>根尖。3份不同生态型黄瓜品种均在M10(MS+1.5mg/L 6-BA+2.0mg/L AgNO3)培养基上表现出较高的不定芽再生诱导率,欧洲温室型黄瓜品种"优秀"为最佳基因型,在M10培养基上再生频率为14.71%,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为2.0,S2(MS+0.1mg/L 6-BA)培养基能明显促进不定芽的伸长,MS培养基添加0.15mg/L IBA可以使再生植株生根。


磷钾配施对旱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旱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氮磷钾施用量和配比,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本试验以中晚熟西瓜品种陇抗九号为试材,在砂田西瓜氮肥施用量为20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了3个施钾水平(0、130、260 kg/hm2)和4个施磷水平(0、90、130、170 kg/hm2),研究了磷、钾肥配施对西瓜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产量和品质均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P170处理的西瓜单瓜重和产量较P0分别显著提高了13.75%和43.79%;西瓜平均含糖量、Vc和蛋白质含量较P0分别显著提高了13.75%、9.48%和11.90%;K260处理的西瓜单瓜重和产量较K0分别显著提高了9.22%和7.54%;西瓜平均含糖量和硝酸盐含量较K0分别显著提高了5.86%和11.24%。磷钾肥配施对西瓜光合、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互作效应显著,且均表现出在低钾条件下,各指标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或降低;高钾条件下,则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以磷肥效应较大,钾肥次之,在磷、钾配施的所有处理中,K260P170处理的西瓜光合速率、产量和养分利用率均最高。本试验在施用氮肥200 kg/hm2条件下,砂田西瓜的磷、钾最优施肥量分别为170 kg/hm2和260 kg/hm2,相应的N、P2O5、K2O比例为1∶0.85∶1.3。


温室甜樱桃‘早大果’光合作用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温室栽培条件下甜樱桃品种‘早大果’光合作用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为其栽培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5年生‘早大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光合有效辐射(PAR)、叶温(Tl)、空气相对湿度(RH)、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空气CO2浓度(Ca)等生理生态因子的日变化,同时对‘早大果’的叶片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和温度响应曲线进行测定,分析Pn与其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在温室栽培条件下,‘早大果’果实成熟期叶片Pn日变化呈微弱的"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气孔限制因素是导致光合"午休"发生的主要原因。Pn与Gs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1,P<0.01),Gs是影响Pn的主要生理因子,PAR、RH和Ca是影响Pn的主要生态因子。Pn与生理因子Gs、Tr、WUE呈二次曲线关系,与Ci呈极显著负线性关系(P<0.01);Pn与生态因子PAR、Ca呈双曲线关系,与Tl呈三次曲线关系。温室内‘早大果’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光补偿点(LCP)与光饱和点(LSP)分别为7.0和960.6μmol/(m2·s),CO2补偿点(CCP)及CO2饱和点(CSP)分别为52.7和1 225.2μmol/mol。【结论】在温室甜樱桃果实成熟期,应适当补充光照强度,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午间加强降温、通风换气以减轻光合"午休"发生的程度,提高甜樱桃的光合能力。


陇东旱塬区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大豆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豆2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陇东旱塬区3种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平播(CK)相比,全膜沟播(FFRF)、半膜沟播(HFRF)和膜侧(PS)种植均能提高0~25 cm土层地温,其中FFRF增温最高;不论干旱年份或平水年份,FFRF和HFRF处理大豆生育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均显著低于CK;FFRF的荚粒数、百粒重、分枝数最高,HFRF次之,CK最低;FFRF与CK相比,2009年(干旱年份)和2010年(平水年份)平均荚粒数、百粒重、分枝数分别增加5.6%、7.4%和23.8%;2009年和2010年FFRF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5、13.0 kg hm-2mm-1,较露地显著提高,分别提高64.5%、39.8%;FFRF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平水年份达3761 kg hm-2,较对照CK增产31.41%,干旱年份产量为3281 kg hm-2,增产高达41.97%。全膜沟播能够明显改善旱作区土壤水温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大豆高产田创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