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连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连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作条件下,农民传统施肥和不施肥均会造成黄瓜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合理施肥能够相对减小产量的降幅,提高黄瓜的品质。随着设施黄瓜连作年限的延长,农民传统施肥黄瓜产量、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均降低,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减施氮磷肥、增施钾肥有机肥及优化施肥黄瓜产量降低,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均升高,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综合产量和品质两个因素,优化施肥效果最佳,与农民传统施肥相比,产量降幅减小74.7%,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分别提高39.6%、17.7%、29.3%、53.0%、20.7%,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20.6%。


不同覆膜方式软荚豌豆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软荚豌豆品种合欢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软荚豌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CK)相比,全覆膜(FM)和半覆膜(HM)提高软荚豌豆生长前期0~25 cm土层平均地温分别为3.9℃和2.3℃;同时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0~30 cm土壤含水量FM最高,HM次之;在FM和HM较好的水热条件下,出苗期分别较CK提前3~4 d和2 d,出苗率分别提高25.7%~26.4%和19.5%~20.9%,采收天数分别延长3~4 d和1~3 d;结荚数和单荚重显著增加,FM产量较CK提高18.5%,HM产量较CK提高12.0%。由于FM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早出苗,促进软荚豌豆前期生长并改善产量构成因子,因而表现较高产量,是适宜本试验区软荚豌豆种植的一种新的栽培方式。


‘河西绒山羊’乳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河西绒山羊’5个胎次共100只,采集产后第30天、第100天的乳样,研究不同胎次和不同泌乳时间羊乳的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乳中粗蛋白含量第1、2、3胎均显著高于第4、5胎(P<0.05),乳中粗脂肪含量、总固形物含量第1、2、4胎均显著高于第5胎(P<0.05),第3胎显著高于第1、2、4胎(P<0.05),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第2、3胎均显著高于第1、4、5胎(P<0.05).乳粗蛋白含量、总固形物含量产后第30天显著低于产后第100天(P<0.05).乳酸度值第1、2、3胎均显著低于第4、5胎(P<0.05),产后第30天乳酸度值显著低于产后第100天(P<0.05).
关键词: 河西绒山羊 乳 胎次 泌乳时间 营养成分 理化性质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大面积应用于密植作物栽培的关键增产技术,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增产机制和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在2011—2013年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研究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苗期FMS在0—2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比CK提高1.4—3.5℃,但孕穗到灌浆期正午地表地温比FM和CK分别降低5.3—6.4℃和3.1—4.3℃。FMS和FM使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33.1和29.3 mm,且可促进小麦对深层水分(100—200 cm)的利用,FMS成熟期10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比播前下降44.4—69.6 mm,较CK高8.4—145.5%,但FMS在休闲期补充土壤水分77—127 mm,分别较FM和CK增加4.5%—40.9%和12.8%—109.5%;FMS的休闲效率为30.5%—52.6%,比CK高12.8%—109.5%,比FM高4.5%—40.9%。基于对土壤水热环境和作物耗水的影响,FMS的产量达1750—318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5—11.5 kg hm-2mm-1,分别比CK增加40%—220%和27%—239%,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因此,FMS改善了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水热条件,调节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耗水强度,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并提高降水休闲效率,使小麦生育期耗散的土壤水分在休闲期得到有效补充。
关键词: 旱地 全膜覆土穴播 小麦 土壤水热效应 产量 休闲效率


控释尿素基施及普通尿素分期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陇东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简化施肥技术,研究了控释尿素一次性基肥和普通尿素分期施(即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灌浆期冬小麦冠层NDVI值、功能叶SPAD值随施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等氮量的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以达到或超过普通尿素分次施用的效果,覆膜与否和肥料处理单因素间差异显著,互作不显著。本试验以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180kg·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中地膜覆盖栽培为3549.0kg·hm-2和13.2kg·mm-1·hm-2;露地栽培为2251.5kg·hm-2和9.15kg·mm-1·hm-2,且产量构成优;施用等氮量的控释尿素较普通尿素能提高灌浆期功能叶SPAD值,即叶绿素含量,有助于延缓后期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粒重,还能显著增加冬小麦NDVI值,即冬小麦群体密度,实现高产。
关键词: 控释尿素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NDVI值 SPAD值


甘肃省不同地区大麦条纹病病菌致病力测定及RAPD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从甘肃的张掖、武威、天祝、秦王川、甘南等地的大麦和青稞叶片及种子上共分离得到的11个条纹病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在致病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菌株TZ1和LQ1致病力最强,离体叶片接种和拌种接种在大麦叶片上发病率均达到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将这11个菌株基因组DNA经RAPD分析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扩增图谱差别明显,表现出各菌株间明显的遗传多样性。经聚类分析显示,大麦条纹病病菌不同菌株的RAPD类群与致病力和不同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


转ABP9基因冬小麦的抗旱性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转ABP9基因冬小麦材料的抗旱性,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对32份转ABP9冬小麦株系及其受体亲本石4185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抽穗期部分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抗旱性度量(D)值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相关抗旱性状与抗旱指数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D值法评价时,分别有6和10份转基因小麦材料的抗旱性较受体亲本石4185增强。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依照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叶绿素含量、POD活性、MDA含量、SOD活性、株高、有效分蘖。因此,在对转ABP9基因抗旱小麦进行鉴定筛选时,应主要以单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等农艺性状作为参考,适当考虑生理指标的影响;由于不同指标或性状对小麦抗旱性的贡献不同,采用抗旱性度量值较平均隶属函数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更为可靠。


垄作栽培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在等量灌水条件下垄作栽培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垄作栽培生育期长于传统平作栽培,单株穗数低于传统平作栽培,经济系数高于传统平作栽培,株高、穗粒数、产量影响趋势不一致,品种之间存在差异。(2)原麦品质:垄作栽培与传统平作栽培籽粒千粒重之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异显著,粒筛选率之间差异极显著水平,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筛选率均降低。(3)麦芽品质:垄作栽培麦芽蛋白质含量均较传统平作栽培降低,麦芽细粉浸出物、β-葡聚糖、a-氨基氮、a-淀粉酶、糖化力、可溶性氮之间差异不显著,库值含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但影响趋势不一致,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疏勒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疏勒河流域中游玉门饮马农场不同植被类型(白刺、小麦、苜蓿、孜然和茴香)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荒地为对照,探讨疏勒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其中苜蓿地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含量最高,其平均值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7.88%和156.94%;孜然地碱性磷酸酶含量最高,平均是对照的4.43倍;小麦地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其平均值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12.72%和51.00%。土壤脱氢酶活性与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受生长季节影响较大,但无明显的规律性。5种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但因季节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定哪种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