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基于黄花菜产量与品质特征的优异种质筛选及评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优异种质资源,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分析等方法,对 20 份菜用黄花菜种质的产量形成与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黄花菜种质的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 1.9%~75.6%,其中以花蕾色度a*值的变异系数最大,总黄酮含量、花蕾质量次之,花蕾含水量最低.花蕾质量、花蕾粗和花薹数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37、0.583 和 0.517.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较弱,而外观颜色指标间及其与部分营养品质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影响黄花菜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为花蕾质量和花薹数,其决策系数分别为 0.534 和 0.239.营养品质和外观颜色的权重分别为 0.523 和 0.477,结合TOPSIS法可以对不同种质的品质进行有效区分.根据综合得分与产量绘制二维散点分布图可以快速筛选到产量与品质均佳的优异资源.

关键词: 黄花菜 产量 品质 TOPSIS法 种质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热解温度下番茄藤蔓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裂解温度对番茄藤蔓生物炭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300℃、500℃和700℃下热解2 h制备生物炭,运用电镜扫描、元素分析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等手段,对番茄藤蔓生物炭的表面结构特征、元素及其他特性、表面官能团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裂解法制备的番茄藤蔓生物炭呈碱性(pH值9.83~10.67),生物炭产率随裂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灰分则相反。全氮含量以500℃时最低,300℃时最高,但固定碳含量、碳氮比(C/N比)均在500℃时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51.42%和36.63。低温裂解时番茄藤蔓生物炭孔隙结构丰富,高温下裂解其孔隙被灰分及其熔融结构覆盖,孔隙度减小。热解温度的升高同时使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强,700℃高温热解时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相较于300℃和500℃谱图吸收峰减少,尤其在500~800 cm-1的吸收峰明显减弱。【结论】热裂解改变了番茄藤蔓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综合考虑各因素,300~500℃下裂解2 h制备的番茄生物炭具有较好的性能和较高的效益。

关键词: 生物炭 番茄藤蔓 热解温度 表面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钙离子对高温胁迫下草莓幼苗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添加外源钙离子后高温胁迫下草莓幼苗叶片的基因表达变化情况,本试验以'红颜'草莓幼苗为材料,设置4个试验处理,分别为对照(昼/夜25 ℃/17 ℃ 16 h/8 h)每株喷施20 mL蒸馏水、对照每株喷施20 mL的8 mmol/L CaCl2溶液、高温(昼/夜42 ℃/34 ℃ 16 h/8 h)每株喷施20 mL蒸馏水、高温每株喷施20 mL的8 mmol/L CaCl2溶液,在高温胁迫第3天时取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与高温喷施蒸馏水处理组相比,高温喷施外源钙离子处理组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452个,其中1 504个上调表达,948个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在细胞组成中,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细胞部分和细胞器;在分子功能中显著富集的条目是结合、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显著富集的生物过程为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刺激应答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有植物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MAPK植物信号传导途径-植物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添加外源钙离子会使一些编码钙离子感受蛋白、WRKY转录因子、MYB转录因子、热激转录因子和热激转录蛋白的基因响应高温胁迫而发生差异表达,这为探究Ca2+信号在草莓幼苗应对高温胁迫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关键词: 草莓幼苗 CaCl2 高温胁迫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微化笋膳食纤维改善酸乳货架期乳清析出的作用机制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纳微化笋膳食纤维(nanosized bamboo dietary fiber,NBDF)对凝固型酸乳货架期乳清析出的影响,采用多元复合纳微化改性对笋膳食纤维进行降解,研究不同粒径NBDF的乳润湿性,解析乳润湿性最优的NBDF对酸乳货架期乳清析出的抑制机制.结果表明:笋膳食纤维经超声-压热-酶解改性后形貌由块状转变为丝状,经高能机械球磨后微纤丝断裂形成纳米团簇状;NBDF的乳润湿性随粒径减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粒径10~30μm的微纤丝与乳体系间润湿性最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添加9 g/L NBDF(粒径10~30μm)可提高凝固型酸乳凝胶的振荡稳定性,且经28 d货架期后的凝固型酸乳乳清析出率为5.84%,仅为未添加NBDF组的57.87%,这与NBDF能有效提高乳体系的束缚水比例(提高41.4%)、改善酪蛋白凝胶网络结构,并提高其涂布性使发酵酸乳形成细小、均匀的乳清孔隙通道有关.

关键词: 竹笋 纳米膳食纤维 酸乳 乳清析出 凝胶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处理对广叶绣球菌挥发性成分及风味的影响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植物乳植杆菌发酵及植物乳植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对广叶绣球菌冻干粉挥发性成分构成和风味的影响,本文采用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和感官评价分析对不同处理的绣球菌冻干粉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3组样品共检测到72种挥发性物质;未发酵的对照组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1-辛烯-3-醇[(47.53±2.09)%];植物乳植杆菌发酵组中酯类、醛类、醇类含量均较高,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正十二烷[(10.39±0.38)%];混菌发酵组中吡嗪类物质含量最高,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2,3-二甲基-5-乙基吡嗪[(26.76±1.46)%]。通过ROAV分析,对样品风味有贡献的成分共26种(ROAV≥0.1),其中关键风味成分有9种(ROAV≥1)。3组样品共有的关键风味成分为2-甲基丁醛、1-辛烯-3-醇,赋予了3组样品共有的蘑菇与真菌霉味气味特征;1-庚烯-3-酮为对照组特有的关键风味成分,可赋予样品金属味特征;丁酸己酯、5-甲基-2-呋喃甲醇和苯乙醇为植物乳植杆菌发酵组特有的关键风味成分,可赋予样品果香味、花香味和焦糖味气味特征;2,6-二乙基吡嗪、2,5-二乙基吡嗪和2,3-二乙基-5-甲基吡嗪为混菌发酵组特有的关键风味成分,可赋予样品坚果气味特征。感官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个发酵处理组的气味差异较大,植物乳杆菌发酵组果香味、焦糖味和蘑菇味都较均衡,且保留了部分食用菌的蘑菇气味特征,而混菌发酵组则以坚果味和焦糖味为主,气味单调;2个发酵处理组均起到较好的脱腥效果,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亦表明1-庚烯-3-酮、壬醛、E-2-辛烯醛等腥味特征成分在发酵处理后的样品中均未检出。由此可知,植物乳植杆菌发酵及植物乳植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均可显著改变绣球菌冻干粉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构成及其气味特征,具有脱腥增香效果。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植物乳植杆菌 酿酒酵母 发酵 挥发性成分 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粪便施用对红壤铝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CSCD

摘要:【目的】红壤铝毒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畜禽粪便等有机物料作为改善土壤酸度和推动国家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铝毒胁迫下作物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探究不施畜禽粪便(CK)、施用猪粪10 g·kg-1(P10)、猪粪30 g·kg-1(P30)、猪粪50g·kg-1(P50)、鸡粪10 g·kg-1(C10)、鸡粪30 g·kg-1(C30)、鸡粪50 g·kg-1(C50)、鸡粪猪粪各15 g·kg-1(PC15)等8个处理对酸性土壤铝毒胁迫下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物量、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在土壤铝毒胁迫下,不同畜禽粪便处理均促进了油菜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在第80天各处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畜禽粪便有效缓解红壤铝胁迫对油菜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施用等量鸡粪处理比猪粪更有利于促进油菜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但对光合作用参数、Fv/Fm值和qP的促进作用较弱,而且鸡粪、猪粪混施处理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Tr、Gs、Ci、qN均大于单施处理(P<0.05),说明高pH值的鸡粪更利于促进油菜生长,而高养分含量的猪粪更利于促进油菜光合荧光特性。【结论】猪粪施用量50 g·kg-1对油菜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铝毒胁迫缓解作用最佳,而鸡粪最佳施用量为30g·kg-1。就油菜幼苗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而言,畜禽粪便种类筛选、最佳用量确定并结合土壤酸度调控对缓解红壤铝毒至关重要。

关键词: 红壤 畜禽粪便 铝毒 生长 光合荧光 油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 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室温贮藏3 a茶叶失去花果香品质特征,以陈酸等品质特征为主。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可将供试茶样划分成不同年份的4个类群,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从不同贮藏年份花果香红茶中筛选出芳樟醇、顺式-β-罗勒烯、己酸等15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VIP)>1和P<0.05),茶氨酸、表儿茶素、葡萄糖酸等154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VIP>2和P<0.05)。挥发性化合物中芳樟醇、己醛、顺式-β-罗勒烯、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减少,而己酸、二氢猕猴桃内酯、1-乙基-2-甲酰基吡咯、反式-β-紫罗兰酮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增加。非挥发性化合物中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茶多酚等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有机酸和脂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多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花果香红茶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存茶和科学消费。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 贮藏 感官品质 代谢组学 生化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季节变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香果叶片镉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CSCD

摘要:[目的]百香果对镉(Cd)具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与商品价值,本研究通过模拟Cd胁迫的方法探讨百香果叶片响应Cd胁迫的分子机理,为百香果的安全生产和遗传育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培方式进行Cd中度胁迫(50 μmol·L-1)处理,采集不同处理时间的百香果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qRT-PCR对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相比,Cd胁迫处理 24、48、72 h后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 3465、1262和 2039个,获得 63个特异性调控百香果响应镉胁迫的相关转录因子及蛋白.qRT-PCR分析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有较高的可靠性.转录组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结构、催化活性及转录调节等功能组以及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结论]Cd胁迫诱导的百香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和生物合成相关途径,研究结果为百香果叶片响应Cd胁迫的分子网络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百香果 镉胁迫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番茄青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抗性砧木的筛选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1—2022年,从中国福建省5个主要番茄种植区分离得到62株青枯病菌株(Ralstonia solanacearum)。通过演化型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hylotype-specificmultiplex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mx-PCR)、生理小种和生化型的鉴定,发现所有菌株均属于演化型Ⅰ和生理小种1,其中61株为生化型Ⅲ,1株为非典型生化型。基于egl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将演化型Ⅰ细分为序列变种14、15、16、17和34,其中序列变种15是主要优势变种。对13个番茄砧木品种进行了青枯菌抗性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砧木品种对不同序列变种的青枯菌表现出明显的抗性差异,‘桂砧1号’和‘威尔神根’对福建省的优势菌系表现出广谱抗性。

关键词: 番茄 青枯劳尔氏菌 遗传多样性 砧木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